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多元教材资源开发 有效激活语文课堂

【作者】 段钢山

【机构】 湖南省祁阳县潘市镇中心小学

【摘要】语文教材是学生最频繁、最直接接触的语言材料。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的有效资源,巧妙丰富语文教学训练场。本文将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谈谈小学语文教材资源的有效利用策略,让语文课堂教学彰显趣味和实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资源;开发利用;激活课堂
【正文】
  教材是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以及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实现教学目标需求来编写的教学材料,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为我们组织开展各项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随新新课改不断深入,新时期的语文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新世纪的花朵, 应与时俱进,深入多元华挖掘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在愉悦学习环境下有效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一、打破学科壁垒,引活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勇敢地打破学科的界限,数学的、音乐的、美术的、体育的、科学的……尽可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学科课程资源,进行挑选和改造,使其成为语文学习的凭借。
  如在一次游戏作文的教学时,我让孩子们把自己制作的吹泡泡的工具带到课堂上。学生兴高采烈地吹了起来,整间教室充满了五彩缤纷的泡泡。我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泡泡,并用不同句式进行说话:“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大的像……小的像……成串的像……”……学生打开了思路。泡泡飞出窗外,我又引领着学生到操场上吹泡泡,观察阳光下的泡泡,并想像“泡泡想干什么?”学生情绪活跃,想像丰富,表达起来也特别流畅、生动,有血有肉、富有真情实感。如“阳光下的泡泡折射出各种各样的颜色,红的、粉的、蓝的……像一个个美丽无比的彩球。泡泡上映着绿树,映着红花,映着我们开心的笑颜。它飞呀飞呀,飞过草地、飞过花园……”你说这是科学课还是作文课?
  二、引进课外阅读,导活语文课堂
  阅读教学在进行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如果仅止于与文本本身的对话,即使淋漓尽致,也会让人产生意犹未尽之感,我们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们必须具备与文本前后更广阔的作者思想对话的意识,只有将文本架构于作者思想的坐标中,接轨于作者的文化视野中去审视、去解读、去对话,文本才会变得丰厚起来。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体味和赏析也才能更科学、更准确、更具有魅力。
  例如《生命 生命》一课,作者对生命做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有一定难度。教学之前我便考虑到了这一点,于是事先就布置学生去阅读了解作者杏林子的生平资料。因此,在引导学生仔细研读,深入品味文本时,我抓住契机追问杏林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补充了两段杏林子的相关资料:“杏林子十二岁的时候,就患上了一种非常严重的病,叫类风湿性关节炎……在她患病的五十年的时间里,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她都在经受着病痛的折磨。”“我们这篇文章就是杏林子靠着这样一双手,坐在轮椅上,趴在膝盖上写出来的。在杏林子患病的五十年时间里,她就是用这样一双手写下了四十多本著作……”了解了杏林子以后,学生不仅获得了强烈的情感体验,而且巧妙地完成了一个由文及人的过程。他们觉得生命不仅仅是心脏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生命还是杏林子忍着病痛的一脸微笑;是杏林子靠她的毅力写下的一本本著作;是杏林子在轮椅上对命运的抗争 ……如果仅止于文本,断然不会让孩子有如此深刻的对于生命的认识,断然不会有如此真切的对于生命的珍惜与敬畏。这些资源的拓展和补充,使得原本平面单薄的文本立体丰满起来,阅读开始由亲近文字进入亲近生命,使 “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这一主题真正烙在了学生心上,课堂也因此变得更加有活力了。
  三、巧用信息技术,激活语文课堂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起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长城》一课前,我了解到不少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长城是非常陌生的。如果像以前的教学一样,只是让孩子们读读课文,听听教师枯燥的讲解,是很难感觉到长城的高大坚固和雄伟壮观的。为了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长城的气魄雄伟,从而在情感上激起共鸣,我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教学时,当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激动得叫了起来:“真是太美了,太壮观了!”那一幅幅直观的图片加上教师简单的介绍,孩子们很快就理解了“蜿蜒盘旋、瞭望口、射口、城台”等词,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为了进一步深入理解重点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我选择恰当的时机,播放了纪录片《万里长城》的片段。观看后,我让他们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无数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劳动人民,在官兵的皮鞭之下,抬着两三千斤重的条石,一步一步地挪上崇山峻岭”,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无数的家庭家破人亡,夫离子散,年老的失去儿子,年轻的失去丈夫,年幼的失去父亲”,还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孟姜女哭倒长城的画面”……这一节课,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架起了学生认知和理解教材之间的桥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总之,小学语文课程中可以开发的资源还有很多,我们应在尊重学生、立足课堂的基础上,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大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和提供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使学生愿学、乐学、博学,实现学习上的质的飞跃——超越教材、超越课堂,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气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李苏婷.利用教材资源有效开展听说教学活动[J].华夏教师,2015(06).
  [2]钟磊.教材文本,读写资源的酵母源[J].广西教育,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