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促进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考

【作者】 莫谋轩

【机构】 湖南省东安县南镇中心小学



【正文】      学校建筑应带有文化味道。——曾东标
  ——题记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每个生命个体全面、健康、和谐、高品质地发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育人环境与育人结果的关系极为密切。古人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荀子在《劝学》中写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芝,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泽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由此可见育人环境是多么重要。当前校园文化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说是机遇,因为很多学校管理者意识到千篇一律的校园风格与教育个性化发展存在差距。说是挑战,管理者要突破传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本文将从课程视角,谈一些看法。
  一、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对教育的影响
  杜威说:要想改变一个人,必先改变他的环境,环境改变了,他就被改变了。当然,杜威所说环境从学校层面来看至少有三方面内容:学校校园环境,学生的心理环境,教师的控制环境。所以从理论层面,我们都能认可环境育人的强大功能。环境刺激学生心理并影响其行为,同时,学生的行为也改变(或者影响)环境,这三者相辅相成,形成体系。
  校园环境(物象化表现)包括:校舍建筑、走廊操场、场地美化、校园绿化、室内外布置、花草树木、厕所等。也就是所见、所触都要成为景,成为课程资源,能形成课程,试想孩子们置身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时,抬手尽拾满地花,那种内心的陶醉。遍布校园的每个角落的美好瞬间,都成为孩子们永恒的记忆的那种满足,该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啊!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循序渐进的,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必然会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何为优秀?如何界定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首先优秀不等同于漂亮,但一定赏心悦目,从视觉上它是被绝大部分人接受的。其次,优秀还必须具备以下品质:
  1.独特性
  校园文化环境应注重形式独特,思路创新,别具一格,地域代表性强等特点;独特的品牌文化更容易被接收和参与,独特性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把握鲜明特色与品牌效应继而注重对品质的追求将会促使进校园文化再上新台阶,提升新层次。关于校园文化,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精辟论断。今天,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校园文化,它的内容更加丰富。苏霍姆林斯基在论及校园文化时,明确指出:“校园应该像伊甸园一样引人入胜,要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校园文化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但在育人方面一定要能起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巨大而独特的作用。
  2.和谐性
  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学校的师生进行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乐观的、健康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质,让大家快乐健康的地成长进步。“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只有在良好和谐的氛围中,真正明了教育与被教育的真谛,孩子们才能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3.内涵性
  校园文化的内涵主要通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的内容来展现,行为文化作为一个研究视角也成为校园文化内容的具体表现,校园文化具有价值培养、陶冶情操、人格养成、培育心理、凝聚团结和社会辐射等多项功能。它包括师生的价值观、精神境界和精神风貌、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教风与学风、学校的传统与习惯、学生社团、各类文化设施及文化活动、学校的网络、广播、报刊以及学校的环境布局、绿化美化等诸多方面。这个体系既是动态的也是静态的, 各因素、各环节之间相互沟通联系、相互牵扯制约、相互辅助发展, 从而构成一个相对稳定和完整的内在生存机制和活动定势。校园文化正是以它这种潜在的、独具特色的方式熏陶、感染、影响着校园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4.高品质
  校园文化还应该注重对人的品质的养成塑造。面对社会发展,不断提高质量的校园文化需求,面对当前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升文化品质成校园文化发展的关键。高品质校园文化是高品味、高层次、健康向上的。高品味彰显学校和学生们的特质,包含更丰富的内涵;高层次代表着校园文化的高水平和学校文化育人的高层次;健康向上代表着校园文化传递正能量,追求卓越的道路是无止境的。
  首先促进高品质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和行为应该能够获得最广泛的师生参与;其次能够为校园其他教学活动,创造更为和谐向上的氛围提供有利条件;最后推进高品质校园文化建设要能够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在学校形象和学生品质上留下深刻烙印。校园文化对人才优秀品质的养成和塑造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并且在一个人的成功道路发挥积极作用。
  二、课程资源开发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互影响
  课程资源开发与校园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首先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立足于校园环境,也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同时课程资源建设也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课程资源开发源于校园文化,可以通过课程去营造高品质校园文化的氛围,通过开发课程资源去影响接受者,这种隐形的作用不可忽视。
  课程是学生发展的核心载体。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积极拓展探究式主题型的课程资源。课程开发必须遵循达到让课程培养人,教育人的目的。让课程主题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内容结合起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收获,所以应该把课程资源开发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陶行知说:事之始终皆课程。一切人、事和物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我们从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视角思考,把学生学习生活中点点滴滴,赋予他们教育的价值,成为有意义的课程资源:一事一物即课程,一言一行皆课程。让校园环境成为课程重要要素,同时通过课程彰显校园环境的文化内涵(即有文化味道)。学校环境是展现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它通过具体的符号、环境的布置和设施的建设来传递学校文化思想;
  三、制约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因素
  目前,校园文化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几乎所有学校都将打造校园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建设,大家在努力建设校园文化,打造特色学校品牌,形成良好校风、教风、学风以及丰富文化活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校园文化整体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朝气。但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中也存在着问题:
  (一)制度成为整体规划设计校园文化环境的约束
  项目实施的管理制度、财务制度、评价体系及人为的干涉因素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校园文化环境的规划和实施。
  学校管理层面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和思考,往往决定了校园文化品位。本人通过与很多校长的沟通,大部分校长对校园文化有一些个性化思考,对整体规划符合办学理念的规划设计需求强烈,他们都能从地域特色、特色课程、办学理念及设计风格等方面去思考。但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干扰因素较多,缺乏整体性,基本模式化,缺乏独特性,基本以任务性,缺乏深度,原因种种,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这也是管理者的困惑。最后结果往往差强人意。因为又缺乏严格评估和评价制度,最后不了了之,所以经常听一些校长说:没办法,差不多算了。
  校园里最自由的地方可能是课堂了(尽管有某些干预,但教师可以自行把控40分钟,那是他的独立王国),校园文化环境是工程,是项目,非教育因素的干扰往往很强势,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不和谐的画面。
  制度也是一种文化,它具有规范性、连续性和导向性,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应该成为今天学校制度建设改革与创新的基本走向。离开文化的润泽,没有长远的目光,没有灵活的制度都会成为校园文化整体规划设计的约束。任何管理最后都要上升到文化管理层面,就是要形成一种自然秩序的学校文化。文化有多深,学校才能走多远!需要用文化的手段达成心灵的高度认同,学校制度建设既是一个老话题,又是一个新课题,在基础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今天,还需继续努力去探索、创新。
  (二)特色不够突出,忽视精神文化建设
  各个学校校园文化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在经过长期的探索之后,已然进入到讲究科学性、系统性、创造性和实效性的新阶段。但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建设主体不全面、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不协调、制度文化不够完善、行为文化不够明显、特色文明不够鲜明。特别是有的学校注重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品质文化建设。
  (三)缺少创新,校园文化设计比较单一
  部分学校在主动创新方面缺乏动力存在校园文化趋同的情况。比如很多学校的校训雷同,校园文化从形式到方式接近一致,校园文化的受众者从中难以保持长期高昂的热情。校园文化应当结合学校办学理念,结合地域人文特征,结合当地的历史底蕴,结合学校自身建设目标打造特色的校园文化。文化是在传播的过程中进步,在继承和创新的实践中丰富的。校园文化的创新是文化发展和丰富的动力与源泉,既能够对校园生活和学习实践发挥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四、解决的思路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一定要突出规划在前、整体设计。我利用参观学习的机会
  到过很多学校,每个校园都有某个局部(角落)比较有个性,突出校长的强烈想法。但整体而言与校长办学、学校特色文化等深度融合的还不多。校园布局欠科学、格局突破不够等问题普遍性存在。如何解决本人有简单思考:
  (一)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具有开放性
  校园文化的开放性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属性,虽然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主要是在校园内开展的亚文化,不是单纯封闭的内部环境。校园文化建设的开放性要求一方面校园文化在建设中要整合其他文化,在面对其他文化时,通过借鉴吸收先进的建设方式和表现形式,汲取社会其他文化的精华,丰富完善自身的多元化发展,比如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整合学科知识的内容,考虑社团活动的便利,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的意识,校园文化的建设始终要坚持特色文化的路线。每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都不完全相同,因而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各有所长,各有特色。具体又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性和多元性是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是对校园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既要有文化性,又要有实践性。
  (二)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突出地域性
  校园文化的优化可以依托于周边的环境,发挥自身特色的优势,在文化特色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地域特色结合学校自身特色,突出优势。地域特点主要表现在地域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历史先迹等。地域的环境影响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根植于周边的地域文化之中,也长期接受地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人文环境特征、历史名迹和历史名人文化的熏陶和影响的同时也为校园文化鲜明的打上了特色的地域烙印,不可忽视这方面的特点。
  (三)校园文化建设应该配有相应的课程资源
  随着课改的实施,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而校园文化正是它开发的一条重要途径。因为校园文化的好坏,不仅反映了学校硬件建设和办学水平,更显示了学校的文化底蕴、办学理念、育人目标,
  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品位。所以将校园文化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可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环境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并能铸就健康的个性。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的个性化发展、管理者认识的提升等渐渐被摆在越来越重要的议题。它将是学校品牌建设、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表达符号,本文抛砖引玉,希望引发更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