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作者】 王 丹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先锋小学校
【摘要】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在教学中有了一些教学的体验和体会,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才能更好地运用在教学工作中,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以便更好地发展她们的智力,这样的教学才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产生重大影响。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学中的一些粗浅体会,与同仁们探讨。【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体会
【正文】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教师应把自己对学生真诚的关爱和尊重,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突出学科特点,为学生创造有效发展的平台。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产生积极学习动机的内驱力。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学生具有好奇心的特点,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于一种主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中,就会产生较高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学“体积”时,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你们学过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吗?(学生很熟悉,但又好奇,数学课怎么扯起语文内容?)你知道为什么乌鸦最后能喝着水吗?学生安静的思考后,踊跃发言:因为乌鸦把石子放入瓶里,水面升高了。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生:因为石子占了水的位置。教师抓住这个时机,因势利导,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和求知欲望进入了新课学习中。新授知识的教学顺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再如:教学《列方程求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时,我以讲故事引导整节课的学习“圣诞节即将来临,森林中的小动物邀请同学们一起参加联欢会,可是由谁来担任可爱的圣诞老人呢?于是大家决定举行一场智力竞赛,由最后的胜利者来担任可爱的圣诞老人,首先由米老鼠出抢答题……”同学们回答得又对又快。“动物们很佩服,可是黑猫警长就不服气了,这太容易了,由我来出道题,看谁能先解出来”——出示例6前面的复习题……同学们又很快地解出来了。“黑猫警长也无话可说,但猴子博士又想出一道题想难倒同学们”——出示例6。就这样以故事形式完成了由复习到新授的教学。在巩固练习这个环节,我仍以森林评委会的一张底牌继续激励学生:“同学们学的不错,目前难分胜负,最后决定,谁先完成今天的作业和黑板上的拓展练习,谁将是今天的冠军,即由谁来担任圣诞老人。”这样,整节课以故事为导向,以争做圣诞老人为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在故事情境中无拘无束,任意弛聘,但又不失目标,使本来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显得富有生机。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记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心、脑、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的协调作用,共同参与学习,用身体去感受,用心灵去感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上课开始,我先来个“变魔术”,拉动长方形活动框架,使长方形变为平行四边形,并提出两个问题:1、长方形变为平行四边形,它们的周长有没有变化?2、两个图形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在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积极动脑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急于想弄明白问题却又不太明白的时候,我及时引导学生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多种“割”、“补”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学习情绪非常高涨,亲身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释疑
课堂应该是学生们自我学习和能动探究的教育场所,学习离不开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运用小组合作进行开放性交流,更有利于学生表达观点,发挥想象,互相启发,共同发展。因此,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之间的对话,并及时进行调控和引导点拨。让学生思维更灵活、更敏捷,学生的创新思维进入最佳状态。对于数学学习,不但满足于“知其然”更应当“知其所以然”。因此,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解疑、释疑,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对问题有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的洞察能力,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让学生观察、讨论、思考,鼓励对所学的新知识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提出:①课本中是把除数变成整数,如果把被除数变成整数,再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位置,也可以计算出同样的结果,为何不用这种方法?②不把除数变为整数,只把除数变成与被除数小数的位数一样多,也可以算出和例题相同的结果来,可不可以这样计算呢?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道理,具有创见性,此时教师既要保护学生创新精神,又要让学生认识所提问题的片面性,于是我又出了一道题:87.5÷035,让学生用课本的方法和自己提出的两种方法分别进行计算,然后再比较看哪种方法最佳。学生通过计算、分析比较,很快发现:①当除数的小数位数多于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时,被除数化成整数,除数却还是小数。②自己所提出的求法存在商的小数点位置不易确定的问题。所以课本上的计算方法最佳,更有普遍意义。通过小组讨论研究,学生亲身经历了学习过程,自己否定了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解决了疑难问题,对文本知识获得了明确的认识,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眼睛不能仅仅盯着课本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载体,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肩迪学生的智慧,陶养学生的心灵。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教师应把自己对学生真诚的关爱和尊重,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突出学科特点,为学生创造有效发展的平台。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产生积极学习动机的内驱力。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学生具有好奇心的特点,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于一种主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中,就会产生较高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学“体积”时,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你们学过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吗?(学生很熟悉,但又好奇,数学课怎么扯起语文内容?)你知道为什么乌鸦最后能喝着水吗?学生安静的思考后,踊跃发言:因为乌鸦把石子放入瓶里,水面升高了。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生:因为石子占了水的位置。教师抓住这个时机,因势利导,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和求知欲望进入了新课学习中。新授知识的教学顺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再如:教学《列方程求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时,我以讲故事引导整节课的学习“圣诞节即将来临,森林中的小动物邀请同学们一起参加联欢会,可是由谁来担任可爱的圣诞老人呢?于是大家决定举行一场智力竞赛,由最后的胜利者来担任可爱的圣诞老人,首先由米老鼠出抢答题……”同学们回答得又对又快。“动物们很佩服,可是黑猫警长就不服气了,这太容易了,由我来出道题,看谁能先解出来”——出示例6前面的复习题……同学们又很快地解出来了。“黑猫警长也无话可说,但猴子博士又想出一道题想难倒同学们”——出示例6。就这样以故事形式完成了由复习到新授的教学。在巩固练习这个环节,我仍以森林评委会的一张底牌继续激励学生:“同学们学的不错,目前难分胜负,最后决定,谁先完成今天的作业和黑板上的拓展练习,谁将是今天的冠军,即由谁来担任圣诞老人。”这样,整节课以故事为导向,以争做圣诞老人为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在故事情境中无拘无束,任意弛聘,但又不失目标,使本来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显得富有生机。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记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心、脑、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的协调作用,共同参与学习,用身体去感受,用心灵去感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上课开始,我先来个“变魔术”,拉动长方形活动框架,使长方形变为平行四边形,并提出两个问题:1、长方形变为平行四边形,它们的周长有没有变化?2、两个图形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在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积极动脑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急于想弄明白问题却又不太明白的时候,我及时引导学生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多种“割”、“补”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学习情绪非常高涨,亲身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释疑
课堂应该是学生们自我学习和能动探究的教育场所,学习离不开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运用小组合作进行开放性交流,更有利于学生表达观点,发挥想象,互相启发,共同发展。因此,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之间的对话,并及时进行调控和引导点拨。让学生思维更灵活、更敏捷,学生的创新思维进入最佳状态。对于数学学习,不但满足于“知其然”更应当“知其所以然”。因此,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解疑、释疑,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对问题有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的洞察能力,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让学生观察、讨论、思考,鼓励对所学的新知识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提出:①课本中是把除数变成整数,如果把被除数变成整数,再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位置,也可以计算出同样的结果,为何不用这种方法?②不把除数变为整数,只把除数变成与被除数小数的位数一样多,也可以算出和例题相同的结果来,可不可以这样计算呢?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道理,具有创见性,此时教师既要保护学生创新精神,又要让学生认识所提问题的片面性,于是我又出了一道题:87.5÷035,让学生用课本的方法和自己提出的两种方法分别进行计算,然后再比较看哪种方法最佳。学生通过计算、分析比较,很快发现:①当除数的小数位数多于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时,被除数化成整数,除数却还是小数。②自己所提出的求法存在商的小数点位置不易确定的问题。所以课本上的计算方法最佳,更有普遍意义。通过小组讨论研究,学生亲身经历了学习过程,自己否定了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解决了疑难问题,对文本知识获得了明确的认识,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眼睛不能仅仅盯着课本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载体,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肩迪学生的智慧,陶养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