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议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 邓红梅

【机构】 贵州省内贸学校

【摘要】中职阶段是学生心理、智力和思想成长最快的时期,学生在这个阶段逐浙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语文作为一门涵盖知识性,科学性、人文性、艺术性、思想性的学科,其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特别是美育,其教育功能是其他学科所不可取代的。那么,中职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本文结合自身多年的一些教学经验作一些分析。
【关键词】语文;美育;方法
【正文】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理论若不包括对美育的研究,就是不完备的理论。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对美好情感、美好事物、美好理想等的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纵观语文教材,它本身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每一篇课文都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它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美的各种风姿。因此,语文教学就不得不注重其中的审美功能,设法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是促进人的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同一首乐曲,有的人听起来如痴如醉,觉得趣味无穷,有的人却听得索然无味。一幅绘画,有的人看起来意趣横生,赞叹不已,而有的人却感到是杂乱无章,是线条的随意勾画和颜色的任意涂抹,如此种种,都是由人们审美的修养高低所决定的,而人的审美修养又是由美育来培养的。可见,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我国战国时期的教育家荀子曾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又说:“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形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上演,立即引起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共鸣,使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理想,于是积极参加西部大开发,投身西部建设,渴望让自己美好的青春也能为理想而闪光。因此,美育在培养年轻一代的品德和个性方面而有巨大的陶冶教育作用。
  二、审美教育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的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以及健康人格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而美育则是其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何为美育?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主义剧作家、美学家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曾说:“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而语文美育就是语文学科所实施的审美教育,是应用美学原理和法则来教学语文和塑造人的教育。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语文教材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教学过程,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语文美育不同于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的教育,它是凭借教材中一篇篇课文来实施的,是以语文为中介,是言语活动与审美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可见,语文美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与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正确进行审美教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作用很大。
  三、审美教育是语文学习兴趣产生的基础
  兴趣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的主要职能是使学生把学习化为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而兴趣的培养则离不开美育的功用。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独特的特点。就是它本身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只要我们去开发利用,就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视野的开拓、情感的共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图画、音乐、多媒体投影以及教师自身的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都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产生美的想像,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特别是一些经典作品,不仅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而且会让人思想更加高尚,灵魂更加纯洁,使人向善、向美、向上。
  四、语文教师应注意方法,善于实施审美教育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地为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而努力,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审美教育,应善于实施审美教育。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实施审美教育呢?
  1、善于体会形象,感知“美”
  文学作品是作家的创造,作家作为人的类属,也是按照人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形象的。作家正是选择那些自己认为是美的人、事、景、物才写进作品的。是通过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的,体会形象,就是指导学生美读课文,叶圣陶说:“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透过语言文字,感知所描写事物的表象,以便转化为初步的审美知觉,在教学中,我常常重视人物形象的分析讨论,从而让学生从中感知美。
  2、善于调动情感,感悟“美”.
  感悟美是人对审美对象的本质理性把握的审美能力,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审美心理活动。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语言平实,描写细致,人物性格鲜明。在教学过程中,我把人们生活中“父子”的情感体验讲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与父亲的情感体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那充满人间至爱的父子情便会从作者平淡朴实的文字中奔涌而出。在学生有所感悟之后,我再要求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反复朗读,去感受一下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
  3、善于发挥想像,创造“美”.
  叶圣陶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像。” 所谓想像,是把记忆表象,经过加工改进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人的想像力神通广大,它可以“思接千秋,视通万里”。例如学习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我让学生联想我们身边不少很有特点的石拱桥,如“百子桥”、“遇仙桥”等,去想到我们黔南古老辉煌的历史,想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通过想像,进行组合和创造,从而呈现出一个完整统一的完美的图画,创造出心中之“美”。如讲《春》,我就让学生联想到有关春的名句,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让学生联想李白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联想和想像,真正体会到自己所创造的美景,从而陶醉其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所学内容情感之美和意境之美。
  语文对学生的美育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以重视,活学活用教材,并教给学生方法,坚持师生互动,美文美教,同时适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感悟,从而达到提升审美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