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作者】 李正文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万屯镇贡新小学
【摘要】数学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不断地发展。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等,它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有益,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在对学生不断的“思维体操”训练中,使学生逐渐形成符合科学规律的思维习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重视的问题。【关键词】数学思维;语言训练;动手操作;数学日记
【正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遵循数学学科和学生思维的特点,加强思维训练的针对性,有效性,这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和加强对小学生数学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下面就这这一问题谈谈我个人的做法和体会。
一、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所有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
1.加强学生对自己解题步骤和思路的解说训练。
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做一般应用题时,可先让学生审题,指出它的已知条件和所求,并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有理有据地确定解题思路,然后引导学生用清楚、准确和有条理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由于数学语言较抽象,对数学语言的准确理解,只有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所以在表述时,可能出现语言不精炼,用词不当,思路迂回等现象,这时,教师要耐心地予以引导,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从那些朦胧认识和儿童的自然语言,逐步过渡到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
2、加强听取、分析和解说他人解题思路的训练。
听这个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时间、多渠道地培养和训练的,当我们在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的时候,就要关注、培养学生的听的能力。通过进一步引导学生听取、分析和解说他人解答应用题的思路,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二、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的训练与指导,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独创性
古语有云“心灵手巧。”说明了手和脑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因而加强学生的操作训练和指导,不但可以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独创性。其具体做法有如下:
1、引导学生操作,探索新知。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操作程序和方法,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关,使学生获得新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通过让学生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小组同学共同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并说一说,在制作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学生不但知道长方体的棱有12条,分成3组,每组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还认识了长方体的长、宽、高。这个过程实质是引导学生把动手操作的过程内化为思维活动的过程,从而实现该过程的质的飞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指导学生操作,化新为旧。
在数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知识的生长点、连接点,指导学生从已知出发,通过操作寻找出解决新问题的途径。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第一步用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计算面积的平行四边形。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所拼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第二步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三角形与拼剪后得到的平行四边形各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面积之间的关系;第三步再启发和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通过直观操作,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通过以上这种有序的操作,学生手脑并用,不仅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推理能力的提高。
三、师生共同撰写数学日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它表现为思维活动的深刻程度和抽象程度,善于概括归纳,逻辑抽象性强,善于分清事物的实质,洞察事物的本质,系统地展开理性活动,善于深入理解现象和现象发生的原因,发现他人没有发现过的问题,并能预见事物的发展过程,善于系统地深入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关系,具有思维深刻性品质的学生,善于从简单的、普通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从中揭示出事物重要的规律来,数学日记则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有效途径。
总之,数学教学就是开发、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学生以思维的方式去获取知识的过程。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锻炼,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是我们数学教师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遵循数学学科和学生思维的特点,加强思维训练的针对性,有效性,这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和加强对小学生数学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下面就这这一问题谈谈我个人的做法和体会。
一、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所有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
1.加强学生对自己解题步骤和思路的解说训练。
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做一般应用题时,可先让学生审题,指出它的已知条件和所求,并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有理有据地确定解题思路,然后引导学生用清楚、准确和有条理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由于数学语言较抽象,对数学语言的准确理解,只有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所以在表述时,可能出现语言不精炼,用词不当,思路迂回等现象,这时,教师要耐心地予以引导,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从那些朦胧认识和儿童的自然语言,逐步过渡到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
2、加强听取、分析和解说他人解题思路的训练。
听这个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时间、多渠道地培养和训练的,当我们在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的时候,就要关注、培养学生的听的能力。通过进一步引导学生听取、分析和解说他人解答应用题的思路,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二、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的训练与指导,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独创性
古语有云“心灵手巧。”说明了手和脑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因而加强学生的操作训练和指导,不但可以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独创性。其具体做法有如下:
1、引导学生操作,探索新知。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操作程序和方法,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关,使学生获得新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通过让学生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小组同学共同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并说一说,在制作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学生不但知道长方体的棱有12条,分成3组,每组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还认识了长方体的长、宽、高。这个过程实质是引导学生把动手操作的过程内化为思维活动的过程,从而实现该过程的质的飞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指导学生操作,化新为旧。
在数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知识的生长点、连接点,指导学生从已知出发,通过操作寻找出解决新问题的途径。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第一步用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计算面积的平行四边形。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所拼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第二步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三角形与拼剪后得到的平行四边形各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面积之间的关系;第三步再启发和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通过直观操作,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通过以上这种有序的操作,学生手脑并用,不仅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推理能力的提高。
三、师生共同撰写数学日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它表现为思维活动的深刻程度和抽象程度,善于概括归纳,逻辑抽象性强,善于分清事物的实质,洞察事物的本质,系统地展开理性活动,善于深入理解现象和现象发生的原因,发现他人没有发现过的问题,并能预见事物的发展过程,善于系统地深入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关系,具有思维深刻性品质的学生,善于从简单的、普通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从中揭示出事物重要的规律来,数学日记则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有效途径。
总之,数学教学就是开发、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学生以思维的方式去获取知识的过程。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锻炼,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是我们数学教师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