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试析小学语文课堂德育教育的渗透

【作者】 尤拉才让

【机构】 青海省同德县谷芒寄宿制小学

【摘要】开展德育教育是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政治、道德以及心理方面的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智力、能力的同时,还能实现教书育人的宗旨。本文介绍了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提出几点小学语文课堂德育教育的渗透途径,提供一些参考内容。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课堂;德育教育
【正文】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中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在传授语文知识的时候,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科学渗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教育、集体教育、热爱生命教育等,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创造力,从而实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标。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国现在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出德才兼备、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成为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起到推动与引导的作用。从小学阶段就能够认知是非观、道德观与廉耻观。语文教学是我国传统教学中的重点科目,作为母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占有很大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语文课程中的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引经据典、孜孜不倦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教材来实现学生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具备优秀的道德素养,让他们从小都懂得热爱祖国与民族,知道只有通过劳动付出才能有所收获,在生活中互相帮助、团结友爱、乐于助人,学会无私奉献精神,把学生培育成四有新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德育教育,向学生宣传我国的优良传统观念,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平等相处,互相理解与体谅。由此可以看出,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小学语文课堂德育教育的渗透途径
  1.创设合理情境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从汉语拼音到课文教学中,在内容设计上都具有色彩鲜明、生动有趣的情境图,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情境图,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情感需求出发,创设合理的情境教学,让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丰富学生的情感空间,为德育教育做好思想铺垫。现在多媒体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中,为现代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课本中的插图能够给予学生视觉感官上的刺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增添画面的生动感,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感知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比如,在学习“登鹳雀楼”这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白日依山尽”中傍晚太阳慢慢落山的画面,让学生感知日落的美景,“黄河入海流”可以给学生展示黄河之水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色,图像、文字与音频,吸引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观察与体验,感受到生活之美,懂得热爱生活、保护环境,是每个人都应尽的义务与职责。通过这样的感悟内化,渗透德育教育,实现语文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懂得热爱生活、热爱祖、保护环境的道理。
  2.设计主问题渗透德育教育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可以通过设计主问题来渗透德育教育。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提炼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经过全面综合考虑后进行设计,围绕本文中心为学生提供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学习环境,从提问中潜移默化感染学生的道德情操,使课堂教学能够有节奏、高效率地展开德育教育工作。例如,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教师可以设计主问题“这是怎样的一对父子?从什么地方可以表现出来?”通过这个主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学生在阅读中找到有关描写父子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阅读中感受到这对父子的不平凡。懂得珍惜亲人之间血浓于水的感情。
  主问题具有情感性利于德育教育的渗透。情感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喜欢读书、擅于思考、敢于表达,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思想。例如,在学习“桥”这一文时,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到这是一座“窄窄的木桥”,这时候教师主问题提出“这样的窄窄的木桥在人们心中变成了什么?”在阅读中学生感受到可怕的洪水到来时,人们惊慌的心理,当洪水要冲塌木桥时,父子的大义之举,牵动了学生的心弦,让他们认识到这座桥在人们心中是“救命桥”。教师没有为学生说出答案,但学生在阅读中根据主问题学会了思考,对问题产生了强烈的情感,激发了珍惜生命、保护生命的欲望。在进行主问题设计时,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与程度,使主问题设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感知,主问题设计不能脱离实际,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德育教育的渗透。
  3.朗读中融入情感渗透德育教育
  由于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的身心成长、发育时期,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课堂上适当的表达出情感,容易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且能够与学生产生共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加强朗读,在朗读中融入情感,以读传情渗透德育教育。朗读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基本功,让学生充分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比如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文章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手法,通过滴水穿石这个自然现象,说明“确定专一的目标并且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观点,同时文中还举了古今中外名人艰苦奋斗、持之以恒方面的例子。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提高了阅读能力,增强文章的记忆,还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与思考能力的空间,相信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朗读中明白滴水穿石的道理,更深层次的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与含义,同时也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做人也要有毅力、克服困难的无畏精神。
  总之,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小学教育教学中已经开始广泛普及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渗透德育教育是符合现代教育观念的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德育教育为基本原则,探讨语文教学的方法,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格魅力与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孙秀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编写德育校本教材的几点体会[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2).
  [2]于小芳.浅谈小学德育工作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和策略[J].新课程(教研),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