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多读”能培养语文能力

【作者】 王 艳

【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柏树镇中心校

【摘要】“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本文将从课内课外两方面阐述多读对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性。课内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确定不一样的读书要求。朗读的形式也要多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再把课外所学方法,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多读;培养;语文能力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其朗读课文就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朗读课文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语文实践形式。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上,充斥着大量的讲解与烦琐的分析,忽视读的现象比较严重,这是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朗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才能够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和表达能力。
  一、根据课文类型确定读的目的和形式
  (一)、读的要求要恰当
  叶圣陶曾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重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就只做到了一半。”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读,其意图都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文类型提出恰当的读书要求。
  1、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材料。
  培根说:“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的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朗读。”读一本书是这样,读一篇课文也是这样,一篇文章往往有一篇文章的结构特点,绝妙之处和点睛之笔。例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时,开始让学生反复读“我看过……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这一片段,通过反复朗读,精读品味,体会到了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感悟到漓江的水比大海、西湖还美,到底美在哪里。又如《花潮》这篇课文,把“花”和“潮”描写得有声有色的是:“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像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张。”通过反复朗读,精读品味,体会到了语言的魅力,读着读着,不仅仅是花在涌动,自己的心也随着花潮一起涌动。
  2、略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略读是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一种常用的阅读形式,一种方法是浏览式的,这是浏览全文掌握主要内容的略读方法,如s版四年级下册的《大使馆妈妈》可采用这一方法进行阅读。另一中方法是检索式的略读方法,这是根据某种目的,寻找自己需要的材料的略读方法。阅读时,找出其中自己需要的材料再进行精读。如《绿色记事本》一文,说说这个有点儿特别的本子为什么叫“绿色记事本”?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从文中找出自己需要的段落再进行精读。再一种方法是筛选式的略读方法,这是选择文章某一部分着重阅读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筛选式的略读方法,往往先读课文的“阅读思考题,”从中选择与问题相关部分仔细阅读。
  (二)、朗读的形式要多样。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用一种形式读,学生多感乏味,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读的形式多样时,渗透于每堂课文,都能吸引学生。朗读多样性应因文而异,如:人物对话很多的课文应当多用分角色读;较难的文章多宜学生跟读,故事情节为主的多宜表演朗读。除此之外,还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分组读、默读、自由读、大声朗读、轻声读等。对于一些重点句段,学生朗读的次数要多,形式也要多样,如教《可爱的草塘》时,除齐读、个别读、轻声读、自由读外,对话部分还可分角色读,对描写草塘大而美的重点段,如果学生感情不够充沛,老师可范读、配乐读。多种形式的朗读交替运用,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我们必须把课内的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相结合。课内抓根本,切实完成字、词、句、段和听说读写的训练任务,课外再大量阅读,着力于智力开发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就是“举一”和“反三”的结合,“学习”和“运用”的结合。
  课内外相结合,方式很多。如教学《田忌赛马》时,让学生明白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是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而这个主意是孙膑想出来的,可见他的足智多谋。在引发学生对孙膑产生崇敬心情时,问学生:你们想不想进一步了解孙膑呢?当学生都说“想”时,我向学生推荐《孙膑兵法》儿童版。又如学了《桂林山水》一类文章后,让学生阅读、游记之类读物。这样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并把课内学会的读书方法用于课外阅读实践,把课外获得的知识,应用于课内,帮助课文的学习理解,大大促进了课堂教学。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学生“多读”,读出小小课本里隐藏的大世界。课内的也好,课外的也罢,其宗旨都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培训手册》 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
  [2]《走进新课程》 主编 朱慕菊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