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略读教学有效策略初探
【作者】 彭凤萍
【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双河镇小学
【摘要】针对略读课文教学存在精读化、泛读化、自读化等误区,把握略读教学的定位,提出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实施“加法”这一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加法”教学丰厚学生的学,努力实施“自读自悟,精当点拨”、“捕捉重点,略中求精”、“重视积累,丰厚积淀”、“内引外连,拓展阅读”的“四部曲”教学法,拓展略读课文的内涵,让略读课文教学在简约中回归本源。【关键词】略读课文教学;加法教学;丰盈课堂
【正文】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明确标定的。面对教材中的略读课文,小学语文教师应有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将略读课文上到位、上出味?实践探之,略读课文教学通过“加法”教学可以丰厚学生的学,拓展略读课文的内涵。
一、捕捉重点,略中求细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略读如果只任学生自己去着手,而不给他们一点指导,很容易使学生在观念上发生误会,以为略读只是‘粗略’的阅读,甚而至于是‘忽略’的阅读,而在实际上,他们也就‘粗略’甚而至于‘忽略’的阅读,就此了事。这是非常要不得的,积久养成不良习惯,就终身不能从阅读方面得到多大的实益。”所以,略读教学要略中求细,细——“精细、细微”,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潜心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详略结合、层次鲜明,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是有所区别,但也要尽可能觅到“精教精学”的乐趣。如何去捕捉教学重点,“简”中突出“精”?
一位教师在执教《学会看病》时,深入研读文本,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让学生抓住描写母亲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感悟母爱的真谛。”教学中,确定辨析话题“母亲愿意吗?”,继而请学生再读课文,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细细品读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心理;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自由辩论,结合文中语句,阐述自己的理解,据理力争。就这样,学生在辩论交流过程中不知不觉走进了母亲的内心,理解了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更感悟到母爱的真谛。这位教师比较准确地把握住了略读课文的本色,有效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使略读教学避免泛读化,粗中有细,凸现略读教学中的“重拳敲击”,追求“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
二、自读自悟,精当点拨
“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所以,略读教学学为主,教为辅,隐去了教师的教,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用于学生自读自悟和交流,学生在自读和合作交流中迁移运用在精读课文学习获取的知识经验,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然而,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从不独立到半独立再到完全独立的过程,相应的,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应该遵循从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的轨迹。在这其中,略读教学就承载着“半独立”状态中“半扶半放”的功能,在课内精读与课外阅读之间架设起一座重要的桥梁。因此在学生自读自悟时,教师的精当点拨不能减。
教学略读课文,教师要时刻牢记把握课堂中教学行为的分寸。当把学生引进书本后要适时“隐退”,腾出大量的时空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主阅读;汇报交流时,则要提纲挈领,及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提出存在问题;深入点拨时,引导学生再次去阅读,疑点再读读,趣点再品品,重点处多走一个来回,帮助学生把文本真正给读懂。教师的精当点拨,既激活了学生阅读热情,又促进方法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真可谓一箭双雕。
三、内引外连,适度拓展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当我们教师忽略了略读课文的功能之后,既然略读是为了推广应用,略读课文教学就应重视课内外的拓展延伸。而教材只是个例子,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仅靠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进行恰当地拓展。
1.阅读的拓展。例如在教学《最后一分钟》一课,我就充分抓住文本特点,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效拓展。
①课前——搜索信息,快速走进文本。让学生搜集有关香港的资料,了解诗作的背景,为全诗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增强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
②课中——扩展阅读,丰富文本感悟。在学诗过程中,播放香港回归盛况录像,补充虎门销烟、香港割让的三个不平等条约的历史事件,丰盈学生的认识,激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③课后——链接课外,深化阅读进程。阅读是“披文——得意——及物”的过程,因此,课后安排学生去诵读《七子之歌》,去阅读中国的百年屈辱史,将阅读从课内引向课外,发挥略读课文的迁移功能。
又如在学完了五年级上册年级“快乐的童年生活”一组课文后,我推荐学生阅读《城南旧事》、《呼兰河传》等名家名篇;学完了第五组课文“名著之旅”,我又建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像这样结合略读课文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略读教学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成为学习转向运用的桥梁。
2.方法、能力的拓展。其实,除了如上的阅读拓展,方法、能力的拓展也不容忽视。五下略读课文《刷子李》是一篇写人文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凸显人物特点。因此,在引导学生品读这些细节描写的句子,感悟刷子李技艺高超、自信的特点之后,不失时机地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写作特色,进行读写迁移训练:观察生活中有特长的人,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他(她)的高超技艺,写一个片段。这样的读写迁移,使学生在实践写作中学会把握和运用细节描写,有效地促使了方法、能力的拓展,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略读课文备课专辑》,《小学语文教师》 2008第10期
[2]姜美蓉《略?不略!》《小学教学参考》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 2010年第2期
[3]郑宇、施茂枝 《略读课文该怎么教》 《小学语文教学》 山东教育报刊社 2008年10月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明确标定的。面对教材中的略读课文,小学语文教师应有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将略读课文上到位、上出味?实践探之,略读课文教学通过“加法”教学可以丰厚学生的学,拓展略读课文的内涵。
一、捕捉重点,略中求细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略读如果只任学生自己去着手,而不给他们一点指导,很容易使学生在观念上发生误会,以为略读只是‘粗略’的阅读,甚而至于是‘忽略’的阅读,而在实际上,他们也就‘粗略’甚而至于‘忽略’的阅读,就此了事。这是非常要不得的,积久养成不良习惯,就终身不能从阅读方面得到多大的实益。”所以,略读教学要略中求细,细——“精细、细微”,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潜心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详略结合、层次鲜明,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是有所区别,但也要尽可能觅到“精教精学”的乐趣。如何去捕捉教学重点,“简”中突出“精”?
一位教师在执教《学会看病》时,深入研读文本,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让学生抓住描写母亲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感悟母爱的真谛。”教学中,确定辨析话题“母亲愿意吗?”,继而请学生再读课文,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细细品读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心理;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自由辩论,结合文中语句,阐述自己的理解,据理力争。就这样,学生在辩论交流过程中不知不觉走进了母亲的内心,理解了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更感悟到母爱的真谛。这位教师比较准确地把握住了略读课文的本色,有效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使略读教学避免泛读化,粗中有细,凸现略读教学中的“重拳敲击”,追求“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
二、自读自悟,精当点拨
“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所以,略读教学学为主,教为辅,隐去了教师的教,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用于学生自读自悟和交流,学生在自读和合作交流中迁移运用在精读课文学习获取的知识经验,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然而,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从不独立到半独立再到完全独立的过程,相应的,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应该遵循从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的轨迹。在这其中,略读教学就承载着“半独立”状态中“半扶半放”的功能,在课内精读与课外阅读之间架设起一座重要的桥梁。因此在学生自读自悟时,教师的精当点拨不能减。
教学略读课文,教师要时刻牢记把握课堂中教学行为的分寸。当把学生引进书本后要适时“隐退”,腾出大量的时空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主阅读;汇报交流时,则要提纲挈领,及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提出存在问题;深入点拨时,引导学生再次去阅读,疑点再读读,趣点再品品,重点处多走一个来回,帮助学生把文本真正给读懂。教师的精当点拨,既激活了学生阅读热情,又促进方法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真可谓一箭双雕。
三、内引外连,适度拓展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当我们教师忽略了略读课文的功能之后,既然略读是为了推广应用,略读课文教学就应重视课内外的拓展延伸。而教材只是个例子,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仅靠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进行恰当地拓展。
1.阅读的拓展。例如在教学《最后一分钟》一课,我就充分抓住文本特点,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效拓展。
①课前——搜索信息,快速走进文本。让学生搜集有关香港的资料,了解诗作的背景,为全诗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增强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
②课中——扩展阅读,丰富文本感悟。在学诗过程中,播放香港回归盛况录像,补充虎门销烟、香港割让的三个不平等条约的历史事件,丰盈学生的认识,激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③课后——链接课外,深化阅读进程。阅读是“披文——得意——及物”的过程,因此,课后安排学生去诵读《七子之歌》,去阅读中国的百年屈辱史,将阅读从课内引向课外,发挥略读课文的迁移功能。
又如在学完了五年级上册年级“快乐的童年生活”一组课文后,我推荐学生阅读《城南旧事》、《呼兰河传》等名家名篇;学完了第五组课文“名著之旅”,我又建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像这样结合略读课文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略读教学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成为学习转向运用的桥梁。
2.方法、能力的拓展。其实,除了如上的阅读拓展,方法、能力的拓展也不容忽视。五下略读课文《刷子李》是一篇写人文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凸显人物特点。因此,在引导学生品读这些细节描写的句子,感悟刷子李技艺高超、自信的特点之后,不失时机地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写作特色,进行读写迁移训练:观察生活中有特长的人,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他(她)的高超技艺,写一个片段。这样的读写迁移,使学生在实践写作中学会把握和运用细节描写,有效地促使了方法、能力的拓展,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略读课文备课专辑》,《小学语文教师》 2008第10期
[2]姜美蓉《略?不略!》《小学教学参考》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 2010年第2期
[3]郑宇、施茂枝 《略读课文该怎么教》 《小学语文教学》 山东教育报刊社 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