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试谈小学生数学情感培养的有效方法
【作者】 王菊梅
【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华景镇小学
【摘要】情感具有可塑性,为了提高小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情感,教师就应该采取符合小学生的情感特征的多种教学手段,使小学生对数学产生深厚的情感,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持久的激情。【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情感
【正文】
数学情感的产生来自于对数学本身内在美的追求,数学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既具有科学真理性,又具有艺术美感性,数学的图形、结构、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着数学的艺术美。如果小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的艺术美,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持久的激情。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就应该采取符合小学生的情感特征的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情感,从而使其对数学产生持久的学习激情。那么,如何让小学生对数学产生深厚的情感呢?笔者根据教育心理学规律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初步总结出如下五种培养小学生数学情感的有效方法。
一、向学生展现数学之美
数学最基本的语言是文字语言、图像语言和符号语言。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当学生看到长长的语言文字化作简洁直观的符号后,他们会感到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数学符号的组合则谱成了体操进行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展示符号的简洁美,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数学中的美还有许多,比如说思维有序的秩序美,排列有法的规律美,数量关系中的统一美等,在教材中随处可见,就看教师怎样挖掘、怎样使用,使其发挥作用,触动学生。例如“圆”的教学,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汉字的历史上曾经用“圆形符号”(最早是方形)读作“零”,和阿拉伯数字的“0”有联系,都表示没有的意思,但它是一个圆,不是一个椭圆,使学生感到文字的美妙。
二、让学生感到“数学好玩”
“数学好玩”,这是在数学家大会上唱响的至理名言。哲学家康德指出“兴趣是任何思想情感都具有的能力,兴趣滋养着促进施展思想情感能力的条件。”兴趣不是自发产生的,是学生在不断的获得发现的快乐之后产生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反之则是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教师要创设情景,使学生发现数学的趣味美,不断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当前小学教材中所选取的素材既有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时代气息的问题,也有思考空间的预留等等。这种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激发,产生乐学、好学的内在动力。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喜欢和好奇比什么都重要!”数学知识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曾留下不少生动有趣的故事,教师如果能好好利用,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激发学习兴趣。
三、多讲数学故事,让学生迷上数学
笔者曾在班级中曾经开展了“讲一个数学故事,出一道数学趣题”的活动,使学生人人参与,个个能讲能算。还有通过讲解祖冲之研究圆周率、陈景润勇探歌德巴赫猜想、华罗庚自学成才……,我国古代“百鸡问题”、“韩信点兵”、“猴子分桃”……使学生从一桩桩数学家的轶事趣闻中获得榜样的力量,从一道道数学趣题中感受到数学还是有血有肉、洋溢着生命气息的肌体,而不是一具干枯僵硬的躯壳。
四、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优点和作用
数学作为全世界都通用的学科,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数学渗透在建筑和技术中,渗透在经济和国家管理中,可以说数学铸造了整个世界,只有让学生感到数学的这些特点和优点,才能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比如几何学来源于土地的测量,数与计算来源于人们对数量认识的需要。在计算器普及之前,算盘作为一种计算工具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学生应该了解数学作为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记得相声演员在取笑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时,曾引用了著名的“水管问题”:一个水池,有一个进水管和一个出水管,只开进水管3小时注满,只开出水管5小时放完,两个水管同时开,几个小时水池能注满水?你说没事折腾水管子干什么?面对这个赢得了哄堂大笑、令人回味无穷的笑料包袱,笔者也在深思:是不是水管问题真的毫无价值?其实这个问题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动态平衡”问题。如火车站、飞机场客流的统计,这些地方应建造的面积是多大才能保证正常运转?春节期间食品市场每天需要的食品供应量,怎样才能趋于平衡?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不同的人每天摄取和消耗的热量是多少,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不会太胖或太瘦?人口的增减、工业生产的消耗和饱和问题、家庭财政的收入和支出问题等等,不都是水管问题的化身吗?这是一个多好的“数学建模”呀?所以,数学对于人的价值,对于学生学习的价值,需要用心来审视、挖掘、利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起到了空前的作用,可以说是数学奠定了人类科技发展的绝对基石。这方面的论述和事例举不胜举,大到飞船登月、火星探测,小到一把牙刷的大小、软硬程度、座椅的角度等等,可以说没有数学就没有人类文明的一切。所以,数学要揭开冰冷的面纱,数学课程的内容就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活动的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五、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新课程要求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教学要力求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完善与发展。显然,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地名和生活情景引入数学教学,使教学内容本土化、校本化,无疑会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内容的亲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什邡是“5·12”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入“5·12”大地震给什邡人民带来的灾害以及灾后重建的相关数据,可以向学生展示一种人类战胜自然的勇气,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之中数学无处不在。
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发生联系。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生活的经验和对现实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让学生爱上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求知识的火种。用数学知识的自身趣味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已不是教师“创设”出的情趣,而是学生自身的感受。心理学表明:个体生来是有探究和创造的本能的。但是,个体的创造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来看,都不是这种本能的产物,而是后天社会生活的结果。小学生探究的欲望、创造性的发展有赖于学校的教育。“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制创造精神的力量。”关键是看有无创造性生长的土壤。
数学情感的产生来自于对数学本身内在美的追求,数学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既具有科学真理性,又具有艺术美感性,数学的图形、结构、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着数学的艺术美。如果小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的艺术美,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持久的激情。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就应该采取符合小学生的情感特征的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情感,从而使其对数学产生持久的学习激情。那么,如何让小学生对数学产生深厚的情感呢?笔者根据教育心理学规律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初步总结出如下五种培养小学生数学情感的有效方法。
一、向学生展现数学之美
数学最基本的语言是文字语言、图像语言和符号语言。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当学生看到长长的语言文字化作简洁直观的符号后,他们会感到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数学符号的组合则谱成了体操进行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展示符号的简洁美,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数学中的美还有许多,比如说思维有序的秩序美,排列有法的规律美,数量关系中的统一美等,在教材中随处可见,就看教师怎样挖掘、怎样使用,使其发挥作用,触动学生。例如“圆”的教学,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汉字的历史上曾经用“圆形符号”(最早是方形)读作“零”,和阿拉伯数字的“0”有联系,都表示没有的意思,但它是一个圆,不是一个椭圆,使学生感到文字的美妙。
二、让学生感到“数学好玩”
“数学好玩”,这是在数学家大会上唱响的至理名言。哲学家康德指出“兴趣是任何思想情感都具有的能力,兴趣滋养着促进施展思想情感能力的条件。”兴趣不是自发产生的,是学生在不断的获得发现的快乐之后产生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反之则是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教师要创设情景,使学生发现数学的趣味美,不断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当前小学教材中所选取的素材既有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时代气息的问题,也有思考空间的预留等等。这种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激发,产生乐学、好学的内在动力。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喜欢和好奇比什么都重要!”数学知识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曾留下不少生动有趣的故事,教师如果能好好利用,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激发学习兴趣。
三、多讲数学故事,让学生迷上数学
笔者曾在班级中曾经开展了“讲一个数学故事,出一道数学趣题”的活动,使学生人人参与,个个能讲能算。还有通过讲解祖冲之研究圆周率、陈景润勇探歌德巴赫猜想、华罗庚自学成才……,我国古代“百鸡问题”、“韩信点兵”、“猴子分桃”……使学生从一桩桩数学家的轶事趣闻中获得榜样的力量,从一道道数学趣题中感受到数学还是有血有肉、洋溢着生命气息的肌体,而不是一具干枯僵硬的躯壳。
四、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优点和作用
数学作为全世界都通用的学科,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数学渗透在建筑和技术中,渗透在经济和国家管理中,可以说数学铸造了整个世界,只有让学生感到数学的这些特点和优点,才能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比如几何学来源于土地的测量,数与计算来源于人们对数量认识的需要。在计算器普及之前,算盘作为一种计算工具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学生应该了解数学作为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记得相声演员在取笑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时,曾引用了著名的“水管问题”:一个水池,有一个进水管和一个出水管,只开进水管3小时注满,只开出水管5小时放完,两个水管同时开,几个小时水池能注满水?你说没事折腾水管子干什么?面对这个赢得了哄堂大笑、令人回味无穷的笑料包袱,笔者也在深思:是不是水管问题真的毫无价值?其实这个问题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动态平衡”问题。如火车站、飞机场客流的统计,这些地方应建造的面积是多大才能保证正常运转?春节期间食品市场每天需要的食品供应量,怎样才能趋于平衡?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不同的人每天摄取和消耗的热量是多少,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不会太胖或太瘦?人口的增减、工业生产的消耗和饱和问题、家庭财政的收入和支出问题等等,不都是水管问题的化身吗?这是一个多好的“数学建模”呀?所以,数学对于人的价值,对于学生学习的价值,需要用心来审视、挖掘、利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起到了空前的作用,可以说是数学奠定了人类科技发展的绝对基石。这方面的论述和事例举不胜举,大到飞船登月、火星探测,小到一把牙刷的大小、软硬程度、座椅的角度等等,可以说没有数学就没有人类文明的一切。所以,数学要揭开冰冷的面纱,数学课程的内容就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活动的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五、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新课程要求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教学要力求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完善与发展。显然,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地名和生活情景引入数学教学,使教学内容本土化、校本化,无疑会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内容的亲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什邡是“5·12”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入“5·12”大地震给什邡人民带来的灾害以及灾后重建的相关数据,可以向学生展示一种人类战胜自然的勇气,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之中数学无处不在。
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发生联系。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生活的经验和对现实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让学生爱上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求知识的火种。用数学知识的自身趣味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已不是教师“创设”出的情趣,而是学生自身的感受。心理学表明:个体生来是有探究和创造的本能的。但是,个体的创造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来看,都不是这种本能的产物,而是后天社会生活的结果。小学生探究的欲望、创造性的发展有赖于学校的教育。“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制创造精神的力量。”关键是看有无创造性生长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