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试论当前地校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前瞻

【作者】 郑瑞英

【机构】 山东省平度实验中学

【摘要】伴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地校课程开发正成为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建设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地校课程开发制度已被明确提出,成为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一项紧迫任务。它着眼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增进学生对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生养之地的积极情感,发展和增强学生对地方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生动活泼、健康全面地发展,具备适应地方生活的基本素质。促使学生关注自我生活方式,发展社会生活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地校课程;校本特色;文化资源;探索
【正文】
  地校课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本地区和学校的资源开发出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本校的办学思想,有个别教师或教师集体采用改编、新编教材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在学校实施的各种专业活动。
  我市早在几年前已开始在各个中小学开设符合本地域特点、本校实际情况的地校课程。我校在研发时根据学情、地域文化选择课程内容,做到不冲突、不重复。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课程的开设、完成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操作”、“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研发小组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周围环境相结合,利用各种资源开发符合实际的校本课程,以期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譬如这几年驰名全国的平度大樱桃节、西瓜节、大泽山葡萄节、马家沟芹菜文化节就为我们地校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学校地校课程应该积极围绕这一方面大做文章。
  课程融合是指通过对原有课程的目标、内容等进行增删、拓展以及对组织方式的改变,使之在内容、组织结构上产生有机的联系的这样一种课程改编过程。开设地方课程,同样倡导课程整合,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克服由于各学科彼此独立对个体施加影响所造成的知识割裂,让学生眼中的世界更完整客观、真实。课程创新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和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具体教育情境创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地方教材的实施也要大胆摈弃地方课程权威论,把地方和校本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处理,使其相互协调、互相平衡,整合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我校依据学科内容及学校现有的师资配备、生源特点,把地方教材有机地分解到各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去。比如在学校课程中编制了《平度文化古迹知多少》、《平度人文故事传记》等分配给社会教师,社会教师结合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开设有学校特色的“平度山水知多少”、“平度名人知多少”、“平度文物古迹知多少”、“平度历史遗址”、“平度民俗风情”等校本课程。各科教师以专题为基础组织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探讨问题,根据学习探究的任务,开展体验性或探究性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方和校本课程整合强调它们之间的横向联系。其目的是让特定的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相联系,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以提高综合知识的能力,获得综合经验。为此,校本课程的编制应致力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综合运用,提倡按需要把跨学科的内容组织成教学主题。地方课程实施应强调学生对地方或社区现实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将课程内容以专题的形式加以设计。如根据课本描述的首都状况,开设了走进全国青少年实践基中的航天博物馆、科技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等校本课程,加强校本课程与地区课程的紧密联系,培养本地人文情怀。
  地方和校本课程的有机整合,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回归生活世界,确立一种新的课程生态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必须在地方课程建构上贴近现实生活,深入实际。建立以学校组织或学生自我设计的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活动式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现课程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互相吻合,使之与学生对实践的理解相接近,从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出发,丰富和修订新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教材,进一步突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从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国情教育等方面精选学习主题,让学生参加德育活动课程实践,在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人生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自我、个人与自然、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区、个人与学校、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世界的关系,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效融合,一方面能充分发挥两种课程的优势,避免两种课程的缺陷,实现资源良性互补。另一方面在编制和开发地方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将得到体现,并体现在情感课程中,从而能更好地发挥教师教学和教师作为研究者主体的作用,在注重发展广大学生共性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的个体差异。同时还能解决学校在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师资紧缺,精力不够的现实问题。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机整合,有利于学校、教师、学生在“本土环境”中共同成长发展。学校在培养学生国际意识或全球视野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本土意识和人文精神。
  地校课程开发,在形式上看是“以校为本”,而隐藏其背后的真正的哲学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充分自由的健康发展为最高目标。以人为本的理念既强调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又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主体。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承认学生的差异,而且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的发展需要,以促进学生的最大限度的发展。也就是说,学生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因而课程开发不是以学科为中心,也不是以成人(学科专家、教师)为中心,而是注重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
  校本课程开发所蕴含的一种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必须以充分了解学生为前提,而且由于教师自己参与了课程开发掌握了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与技巧,因此必然会对所教学科的知识性质、知识结构、呈现方式等有一个新的认识和理解,并能从整个课程结构的角度,对所教学科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认识,提高自己驾驭课程的能力,从而对所教学科作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安排。从教学角度而言,校本课程更多地关注学生,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重视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同时追求体验性学习。这样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相应地要求教师掌握新的教学理论,运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课堂管理 艺术等等,这样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就能 自然地得到提高。
  总之,地校课程的开发是人的潜能、师生的主体作用、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综合运用过程。?地校课程开发的立足点在于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实现这个追求必然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换言之,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
  参考文献: 
  [1]黄志强,郑瑞琴;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势与对策分析[J];高教论坛;2002年06期
  [2]夏卫东;课程研究的新领域:校本课程研究[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李唯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困难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2年04期
  [4]张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