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顺应天性 挥洒自如——新课程下儿童水墨画教学的思考
【作者】 顾狄伟
【机构】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梁湖镇中心小学
【摘要】中国画(也称水墨画)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民族绘画,它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已形成了融合整个民族独特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和思想哲学观念的完整艺术体系。近年来水墨画在小学的美术教学中也逐步开展,但在当前的少儿美术教育领域里,水墨画尚属于薄弱环节。我认为儿童水墨画教学,不应走入传统误区与现代误区,在培养孩子良好笔墨感觉的基础上,应注重其兴趣激发,丰富其内容和表现方式,使水墨画既能随时代发展,更能符合儿童发展的需求。【关键词】课程改革;顺应天性;不断创新
【正文】
由课程改革带动的基础教育整体改革正在进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将培养创造型人才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水墨画在当前少儿美术教育领域里,尚属弱项。而当环顾我们当今的儿童水墨教学,难免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沉重感,我们似乎解决得有些力不从心。那么水墨画在儿童教育中究竟是怎样的现状呢?经笔者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误区:
其一,走入传统水墨画教学的误区。现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最为突出的即是以注重技法为目标的程式化教学模式,与以往成人学习水墨画的方法一样,临摹成了唯一的习画手段。因为是传统中国画,所以此类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有的专画葫芦、有的专画牡丹、有的专画鱼虾。技法也基本固定统一,先画什么,后画什么,哪笔浓、哪笔淡,都有明确规定。这种方法对于儿童来说观念保守,唯熟练模仿为评价作品好坏的唯一标准,把原本天真活泼的孩子教成老年大学的“小老头”、“小老太”,的确有点令人惋惜。
其实水墨表现的不确定性,孩子对材料的难把握,以及造型能力的欠缺三样一结合,往往会促使其作品具有了某种纯绘画意义上的稚拙与单纯,而这种稚拙与单纯恰恰是我们成人绘画里最缺少的东西。看到这样的作品,我们的老师与家长对这种成果往往津津乐道,认为儿童在水墨画领域表现不俗,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传统派教学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仍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一现状也引起了专家们的强烈关注,杨永青先生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但因为缺乏创造性,却把笔墨技法作为教学的全部,儿童的创造性便给一些传统程式套住,不利于向更广阔的审美领域发展,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不敢去表现其它的生活内容。我们已经看到不少的‘小名人’,以后的发展状况并不理想,甚为可惜。”卢沉教授亦大声疾呼:“天趣难得,这是儿童画所以迷人之处,辅导儿童学画,首先应把顺应儿童天性、保护儿童的天趣放在主导地位,儿童水墨画更应如此。”
其二,我认为是走入了现代表现、形式的误区。笔者也曾看到诸如此类“实验”作品。水墨在此仅作为一种表现的材质,实际上是各种形式的笔和墨由宣纸的平面转向了立体,甚至转向了装置。这种在为了追求“新意”,让儿童在作品中使用并不熟悉的新媒介新技法,以此来达到所谓的学术前瞻性,这是那些“现代派”水墨教学产生的根源。我认为这种形式感较强的模式,让孩子稍微玩一下也未尝不可,但不能长期这样,或者说对于儿童来说还有点早。
其实对于儿童来说,我认为只要学会正确的执笔方法,能基本学会使用水墨画的工具和材料,初步了解水墨的浓淡变化和水分的控制,具有简单的造型能力,儿童完全可以像用其他媒材一样,在宣纸上自由挥洒,表现出色彩的绚丽多彩、水墨的干湿浓淡变化,在水、墨、色的交融中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感。
近二十年来,我们一直在学习西方教育理念,并不断发展本国的素质教育,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我认为真正的素质教育在我国实际上仍处在摸索阶段,美术教育尤其如此。我个人也比较喜欢中国画,长期从事美术教学和辅导工作,这几年我也在一直在探索儿童水墨教育的新路子,我在水墨画的教学中(课堂教学以及水墨画兴趣班辅导中),主要教他们学会中国画的造型方法和运笔蘸墨的基本规律。画面构成一般由他们自己安排,给孩子们留有发挥的空间,注重绘画与生活的联系,鼓励他们画出不同于老师,不同于他人,又不重复自己的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潜力真是不可估量,只要引导得当,个个都是大手笔。在实践中,我也积累了一些发展水墨画教学的经验。
一、推陈出新,教学内容多样化
在低年级的水墨教学中,孩子们对于水墨画还不是很了解,我经常采用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评一评等活动,积极创造条件调动孩子们内在的情感和动机。在多层面参与中建构起新的知识结构,做好梅兰竹菊等一些传统题材的转型,让这些传统题材和孩子们的实际情况相衔接,看看图片,和传统的中国画比较下,说说不同,画画他们自己心目中的梅兰竹菊。求变、求异是儿童的天性,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我也经常让孩子欣赏各种形式的中国画,并尝试合作画画小长卷,画画扇面、斗方、屏条等,运用全新的构图形式来丰富教学内容。
在中高年级的水墨教学中,我也尝试让学生画画水墨山水。在课前收集一些孩子们熟悉,易理解又比较具有画境的古诗词,先让学生说说描绘的是怎么一副画面,然后根据自己所想,画出古诗词的意境,调动儿童的绘画冲动,不但能够增强儿童的文学修养,还能让其了解中国文化的渊源,知道原来诗画同源。在孩子们的创作过程中,我还经常鼓励他们积极调动中国画诸多的审美因素加以表现,包括题诗、题字、盖印等,使作品的表现力更强,更具中国水墨画的特色。
我认为水墨画中人物画是最难的,主要难在形的把握和神的表现,这对于孩子们来说难度更大。那我就暂时抛弃造型,在具体活动时,通过讲名人故事、看名人照片,让孩子们谈感受,使他们对名人以及对名人的五官特征有所了解。然后,分析一下面部结构,等孩子们心中有了底,就直接在生宣纸上着墨,不打草稿。老师不示范,只提醒他们头发、眉毛、胡须用墨浓些,其余用墨淡些就可以了。让他们凭着自己的理解画出自己心目中的任务形象。孩子们画出来的作品,没有约束,彼此间距离拉得很大。人小手笔大,他们把画画当成游戏,有时整张宣纸画不开一张脸,从不顾及形象的似与不似,随意涂抹,线上加线,墨与墨、墨与色相融相破,表现夸张,耐人寻味,显示了孩子特有的艺术灵性。
二、激发兴趣,水墨教学游戏化
儿童的心智成长无一不是从对游戏的兴趣出发的。儿童水墨画的学习从游戏开始,既符合儿童认知规律,也契合了水墨画抒情达意的意象特征,正如郭怡琮教授所言“水墨画是高雅的、深奥的,同时又具有易于普及、自由的、游戏的一面……”儿童的笔墨游戏蕴含着鲜活的墨象认知和愉悦的创造契机。孩子们在笔墨游戏的过程中既释放了心灵,也品尝到创造的喜悦,从而使笔墨的体验更具“切肤之感”。如果能把水墨教学游戏化,把枯燥的笔墨知识溶于有趣的游戏当中,让笔墨教学具有游戏般的形式与趣味,那孩子们学起来肯定会事半功倍的。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也这样不断尝试着。如中国画很讲究笔墨与线条,在初学水墨画的孩子,我往往会让他们在学会握笔后,练习使用毛笔,让孩子们玩画线条的游戏,让学生分成小组用毛笔画浓淡干湿不同的线条来玩钓鱼比赛,或进行用毛笔画线条走迷宫,带着一根线条去散步等活动,学生兴趣也非常高,以后用线条画画就会逐渐得心应手。有一定的基础后,我会让孩子一起玩以色冲墨、以墨冲色、泼墨、破墨、渍墨等用笔用色游戏,使孩子对水墨画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不求具体绘画内容,只是随意画,用毛笔沾水使水墨相溶,再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笔触产生奇特的韵味,使学生无意之中学到中国画水墨画的技巧,并充分体验到线条的流畅之美、笔墨的层次之美、用笔的变化之美。 当然,玩笔墨游戏是有明确的目标的,虽曰“游戏”,实则活动教学的一种形式,主要也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大胆去画,解决一些绘画中出现的问题丰富表现技法。如果是为游戏而游戏的做法,显然是缺少教学深度的。游戏后的交流总结也不可勿视,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到“可意会,可言传”,这正是体验的升华,将个体体验整理、综合,从而达到互相激励,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写生创作,笔墨表现多元化
在写生创作之前,我认为可以首先让孩子们在欣赏中感知笔墨,拓宽视野,慢慢积累。欣赏作品风格可以多样,古今中外的水墨作品,只要适合儿童的审美情趣,都可提供给他们,如石涛、朱耷、吴冠中、赵无极、毕加索、马蒂斯等大师的水墨之作,以及虽非大师但有一定探索性的现代水墨作品均可。欣赏过程应以“情”为纽带,使儿童从对笔墨情趣的感受提升到对生命情趣的感悟。把感受放在欣赏的第一步,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就是把人放在比艺术作品更重要的位置。欣赏教学的方法应灵活多变,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至关重要,将线条的粗细、方向、收放变化,墨色的交融、组合规律等巧妙地融入“问题情境”之中,从而达到感知笔墨的目的。
水墨画的临摹与写生之间存在这很大的不同,用水墨直接进行写生或创作一直是水墨画的一大难题,需要把看到的对象进行处理,还要用自己的表现手法再现。但其实不必担心,对于孩子们而言,他们的原创能力远远超过成年人,他们对笔的“骨法”、墨的“气韵”有了“一知半解”之后,会凭着直觉大胆而兴奋地描画物象并对物象进行构造性的意象创造。“儿童依靠直观知觉进行写生,并不是简单地复制自然物象,记忆和知识使得一切知觉更为丰富起来,似曾相识的形象和对绘画空间的特殊解释,是知觉思维对所见物象的添加和装饰。”他们的写生作品也许会有许多“不真实”或“出人意料”的“错误”,长期从事儿童水墨画教学探索的史方方老师称之为“美丽的错误”,恰恰是这“美丽的错误”让大师心动,让大师汗颜,要不毕加索怎会公然提出向儿童学习呢?
在水墨画《江南民居》中,我让学生走出教室,先从校园周围中找,我们学校就处在乡镇,一望就能看到不少白墙黑瓦的江南民居。然后到校外找,看看我们平时就非常熟悉的老街、老房子、石板路,说说今天看到这些是否有了别样的感觉,让学生对于身边的民居有了更深入的体验。我还让孩子们现场用水墨的方式写生,学生们兴致很高,架势很足,效果也不错。现场写生和画照片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孩子们会对看到的对象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分析,然后再进行适当的处理表现出来,我认为对于孩子的提升作用很大。而且现场写生会让孩子们在写生过程中融入自己真实的情感。
有时看看这些作品幼稚可笑,但学生们将心里美的情感通过笔尖流淌出来,它具有明确的个性和心意。
四、不断探索,水墨教学时代化
“笔墨当随时代”,前人早就表明了关于笔墨的开放性、动态性观点。社会的进步要求水墨画的发展,然而任何发展都必须在借鉴和吸取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我们从一大批富有探索精神的现代水墨画家的作品里,寻找到他们将传统笔墨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的痕迹。他们有的来源于西方表现主义、抽象主义,有的借鉴敦煌壁画,有的吸取民间美术的营养。让孩子们多欣赏大师们的作品,进行分析理解,学习大师们的探索精神。如林风眠、吴冠中等大师的水墨画我认为对孩子们就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看看大师作品,说说他们的作品为什么与众不同?他们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我们应该向这些大师们学点什么?
其实,儿童水墨画的笔墨既应“随时代”,更应“随儿童个性的需求”,这是我们研究儿童水墨画的根本目标。儿童的需求是一种活跃的心理因素,随年龄的变化产生新的需求,而且变化很快,当新的需求产生时,与原有的心理结构发生矛盾,平衡受到破坏,新的矛盾和斗争开始,经过从对立到统一的过程,又形成新的心理结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儿童就会不断进步。当儿童对表现生活、表达情感处于“力不从心”的失衡状态时,我们就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他们借鉴与吸收,找到新的方法,满足他们表现、创造的欲望,促进他们个性成长。
水墨画很难,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像成人一样掌握较多的高难技巧,但是我相信,我们如能始终如一地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审视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想法,鼓励他们积极大胆地去表达,我想孩子们的水墨画之路肯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王大根.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南京: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由课程改革带动的基础教育整体改革正在进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将培养创造型人才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水墨画在当前少儿美术教育领域里,尚属弱项。而当环顾我们当今的儿童水墨教学,难免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沉重感,我们似乎解决得有些力不从心。那么水墨画在儿童教育中究竟是怎样的现状呢?经笔者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误区:
其一,走入传统水墨画教学的误区。现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最为突出的即是以注重技法为目标的程式化教学模式,与以往成人学习水墨画的方法一样,临摹成了唯一的习画手段。因为是传统中国画,所以此类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有的专画葫芦、有的专画牡丹、有的专画鱼虾。技法也基本固定统一,先画什么,后画什么,哪笔浓、哪笔淡,都有明确规定。这种方法对于儿童来说观念保守,唯熟练模仿为评价作品好坏的唯一标准,把原本天真活泼的孩子教成老年大学的“小老头”、“小老太”,的确有点令人惋惜。
其实水墨表现的不确定性,孩子对材料的难把握,以及造型能力的欠缺三样一结合,往往会促使其作品具有了某种纯绘画意义上的稚拙与单纯,而这种稚拙与单纯恰恰是我们成人绘画里最缺少的东西。看到这样的作品,我们的老师与家长对这种成果往往津津乐道,认为儿童在水墨画领域表现不俗,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传统派教学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仍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一现状也引起了专家们的强烈关注,杨永青先生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但因为缺乏创造性,却把笔墨技法作为教学的全部,儿童的创造性便给一些传统程式套住,不利于向更广阔的审美领域发展,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不敢去表现其它的生活内容。我们已经看到不少的‘小名人’,以后的发展状况并不理想,甚为可惜。”卢沉教授亦大声疾呼:“天趣难得,这是儿童画所以迷人之处,辅导儿童学画,首先应把顺应儿童天性、保护儿童的天趣放在主导地位,儿童水墨画更应如此。”
其二,我认为是走入了现代表现、形式的误区。笔者也曾看到诸如此类“实验”作品。水墨在此仅作为一种表现的材质,实际上是各种形式的笔和墨由宣纸的平面转向了立体,甚至转向了装置。这种在为了追求“新意”,让儿童在作品中使用并不熟悉的新媒介新技法,以此来达到所谓的学术前瞻性,这是那些“现代派”水墨教学产生的根源。我认为这种形式感较强的模式,让孩子稍微玩一下也未尝不可,但不能长期这样,或者说对于儿童来说还有点早。
其实对于儿童来说,我认为只要学会正确的执笔方法,能基本学会使用水墨画的工具和材料,初步了解水墨的浓淡变化和水分的控制,具有简单的造型能力,儿童完全可以像用其他媒材一样,在宣纸上自由挥洒,表现出色彩的绚丽多彩、水墨的干湿浓淡变化,在水、墨、色的交融中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感。
近二十年来,我们一直在学习西方教育理念,并不断发展本国的素质教育,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我认为真正的素质教育在我国实际上仍处在摸索阶段,美术教育尤其如此。我个人也比较喜欢中国画,长期从事美术教学和辅导工作,这几年我也在一直在探索儿童水墨教育的新路子,我在水墨画的教学中(课堂教学以及水墨画兴趣班辅导中),主要教他们学会中国画的造型方法和运笔蘸墨的基本规律。画面构成一般由他们自己安排,给孩子们留有发挥的空间,注重绘画与生活的联系,鼓励他们画出不同于老师,不同于他人,又不重复自己的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潜力真是不可估量,只要引导得当,个个都是大手笔。在实践中,我也积累了一些发展水墨画教学的经验。
一、推陈出新,教学内容多样化
在低年级的水墨教学中,孩子们对于水墨画还不是很了解,我经常采用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评一评等活动,积极创造条件调动孩子们内在的情感和动机。在多层面参与中建构起新的知识结构,做好梅兰竹菊等一些传统题材的转型,让这些传统题材和孩子们的实际情况相衔接,看看图片,和传统的中国画比较下,说说不同,画画他们自己心目中的梅兰竹菊。求变、求异是儿童的天性,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我也经常让孩子欣赏各种形式的中国画,并尝试合作画画小长卷,画画扇面、斗方、屏条等,运用全新的构图形式来丰富教学内容。
在中高年级的水墨教学中,我也尝试让学生画画水墨山水。在课前收集一些孩子们熟悉,易理解又比较具有画境的古诗词,先让学生说说描绘的是怎么一副画面,然后根据自己所想,画出古诗词的意境,调动儿童的绘画冲动,不但能够增强儿童的文学修养,还能让其了解中国文化的渊源,知道原来诗画同源。在孩子们的创作过程中,我还经常鼓励他们积极调动中国画诸多的审美因素加以表现,包括题诗、题字、盖印等,使作品的表现力更强,更具中国水墨画的特色。
我认为水墨画中人物画是最难的,主要难在形的把握和神的表现,这对于孩子们来说难度更大。那我就暂时抛弃造型,在具体活动时,通过讲名人故事、看名人照片,让孩子们谈感受,使他们对名人以及对名人的五官特征有所了解。然后,分析一下面部结构,等孩子们心中有了底,就直接在生宣纸上着墨,不打草稿。老师不示范,只提醒他们头发、眉毛、胡须用墨浓些,其余用墨淡些就可以了。让他们凭着自己的理解画出自己心目中的任务形象。孩子们画出来的作品,没有约束,彼此间距离拉得很大。人小手笔大,他们把画画当成游戏,有时整张宣纸画不开一张脸,从不顾及形象的似与不似,随意涂抹,线上加线,墨与墨、墨与色相融相破,表现夸张,耐人寻味,显示了孩子特有的艺术灵性。
二、激发兴趣,水墨教学游戏化
儿童的心智成长无一不是从对游戏的兴趣出发的。儿童水墨画的学习从游戏开始,既符合儿童认知规律,也契合了水墨画抒情达意的意象特征,正如郭怡琮教授所言“水墨画是高雅的、深奥的,同时又具有易于普及、自由的、游戏的一面……”儿童的笔墨游戏蕴含着鲜活的墨象认知和愉悦的创造契机。孩子们在笔墨游戏的过程中既释放了心灵,也品尝到创造的喜悦,从而使笔墨的体验更具“切肤之感”。如果能把水墨教学游戏化,把枯燥的笔墨知识溶于有趣的游戏当中,让笔墨教学具有游戏般的形式与趣味,那孩子们学起来肯定会事半功倍的。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也这样不断尝试着。如中国画很讲究笔墨与线条,在初学水墨画的孩子,我往往会让他们在学会握笔后,练习使用毛笔,让孩子们玩画线条的游戏,让学生分成小组用毛笔画浓淡干湿不同的线条来玩钓鱼比赛,或进行用毛笔画线条走迷宫,带着一根线条去散步等活动,学生兴趣也非常高,以后用线条画画就会逐渐得心应手。有一定的基础后,我会让孩子一起玩以色冲墨、以墨冲色、泼墨、破墨、渍墨等用笔用色游戏,使孩子对水墨画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不求具体绘画内容,只是随意画,用毛笔沾水使水墨相溶,再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笔触产生奇特的韵味,使学生无意之中学到中国画水墨画的技巧,并充分体验到线条的流畅之美、笔墨的层次之美、用笔的变化之美。 当然,玩笔墨游戏是有明确的目标的,虽曰“游戏”,实则活动教学的一种形式,主要也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大胆去画,解决一些绘画中出现的问题丰富表现技法。如果是为游戏而游戏的做法,显然是缺少教学深度的。游戏后的交流总结也不可勿视,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到“可意会,可言传”,这正是体验的升华,将个体体验整理、综合,从而达到互相激励,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写生创作,笔墨表现多元化
在写生创作之前,我认为可以首先让孩子们在欣赏中感知笔墨,拓宽视野,慢慢积累。欣赏作品风格可以多样,古今中外的水墨作品,只要适合儿童的审美情趣,都可提供给他们,如石涛、朱耷、吴冠中、赵无极、毕加索、马蒂斯等大师的水墨之作,以及虽非大师但有一定探索性的现代水墨作品均可。欣赏过程应以“情”为纽带,使儿童从对笔墨情趣的感受提升到对生命情趣的感悟。把感受放在欣赏的第一步,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就是把人放在比艺术作品更重要的位置。欣赏教学的方法应灵活多变,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至关重要,将线条的粗细、方向、收放变化,墨色的交融、组合规律等巧妙地融入“问题情境”之中,从而达到感知笔墨的目的。
水墨画的临摹与写生之间存在这很大的不同,用水墨直接进行写生或创作一直是水墨画的一大难题,需要把看到的对象进行处理,还要用自己的表现手法再现。但其实不必担心,对于孩子们而言,他们的原创能力远远超过成年人,他们对笔的“骨法”、墨的“气韵”有了“一知半解”之后,会凭着直觉大胆而兴奋地描画物象并对物象进行构造性的意象创造。“儿童依靠直观知觉进行写生,并不是简单地复制自然物象,记忆和知识使得一切知觉更为丰富起来,似曾相识的形象和对绘画空间的特殊解释,是知觉思维对所见物象的添加和装饰。”他们的写生作品也许会有许多“不真实”或“出人意料”的“错误”,长期从事儿童水墨画教学探索的史方方老师称之为“美丽的错误”,恰恰是这“美丽的错误”让大师心动,让大师汗颜,要不毕加索怎会公然提出向儿童学习呢?
在水墨画《江南民居》中,我让学生走出教室,先从校园周围中找,我们学校就处在乡镇,一望就能看到不少白墙黑瓦的江南民居。然后到校外找,看看我们平时就非常熟悉的老街、老房子、石板路,说说今天看到这些是否有了别样的感觉,让学生对于身边的民居有了更深入的体验。我还让孩子们现场用水墨的方式写生,学生们兴致很高,架势很足,效果也不错。现场写生和画照片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孩子们会对看到的对象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分析,然后再进行适当的处理表现出来,我认为对于孩子的提升作用很大。而且现场写生会让孩子们在写生过程中融入自己真实的情感。
有时看看这些作品幼稚可笑,但学生们将心里美的情感通过笔尖流淌出来,它具有明确的个性和心意。
四、不断探索,水墨教学时代化
“笔墨当随时代”,前人早就表明了关于笔墨的开放性、动态性观点。社会的进步要求水墨画的发展,然而任何发展都必须在借鉴和吸取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我们从一大批富有探索精神的现代水墨画家的作品里,寻找到他们将传统笔墨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的痕迹。他们有的来源于西方表现主义、抽象主义,有的借鉴敦煌壁画,有的吸取民间美术的营养。让孩子们多欣赏大师们的作品,进行分析理解,学习大师们的探索精神。如林风眠、吴冠中等大师的水墨画我认为对孩子们就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看看大师作品,说说他们的作品为什么与众不同?他们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我们应该向这些大师们学点什么?
其实,儿童水墨画的笔墨既应“随时代”,更应“随儿童个性的需求”,这是我们研究儿童水墨画的根本目标。儿童的需求是一种活跃的心理因素,随年龄的变化产生新的需求,而且变化很快,当新的需求产生时,与原有的心理结构发生矛盾,平衡受到破坏,新的矛盾和斗争开始,经过从对立到统一的过程,又形成新的心理结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儿童就会不断进步。当儿童对表现生活、表达情感处于“力不从心”的失衡状态时,我们就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他们借鉴与吸收,找到新的方法,满足他们表现、创造的欲望,促进他们个性成长。
水墨画很难,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像成人一样掌握较多的高难技巧,但是我相信,我们如能始终如一地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审视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想法,鼓励他们积极大胆地去表达,我想孩子们的水墨画之路肯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王大根.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南京: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