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作者】 李 林
【机构】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永岗小学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具体做法是:
一、培养问题意识,引导自主探究
问题意识指学生面对学习对象所具有的一种清醒的、强烈的疑惑和想探究的心理状态。问题一经发现,就会造成一种悬而未决,必须解决的探究心态,引发学生求知解题的激情。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中,需要教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形成一种热烈的探究氛围。例如《飞向月球》一文完整地记叙了宇航员第一次飞向月球并登上月球的经过,告诉人们月球很有开发价值。在学生心目中,月球是美丽的、神秘的,但飞向月球的旅程、飞行过程中的感受和对月球的印象确是零星的、片段的,没有整体的提升。所以他们对月球充满好奇,对飞行过程深深向往,这种求知探索欲便可成为这篇课文教学设计中把握的主线,从而在能力目标上确立为:以读为本,围绕“继续探究,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感受”这一问题追踪,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在探索发现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组织资料、共享资料、内化资料、整合资料,同时使学生的理解、想象、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以及情意态度都获得发展。
爱问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指导学生质疑。如对标题进行质疑,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对矛盾处进行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此时,教师要对学生这些问题进行整合,引导学生提出课文中重点问题或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内容含义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把个人发现并需要解决的问题说出来,再引导学生评论什么问题最重要又是大家都要解决的。经过评价,依据学习目标的需要选择一个或两三个重点问题。经过多次这样的评选,学生就逐步学会“善于提问题”了。如教学《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一文,探究的问题是“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由于问题贯穿全文,涵盖面大,激活了全班学生的思维,投入到积极探究学习之中,课堂上充满了探究文本,激烈争论的氛围。
二、激发阅读兴趣,自主交流感受
在阅读教学中,作为引领者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价值尺度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自主选择阅读方法,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来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阅读实践中。
1.引导学生用有感情的朗读呈现阅读体验。
朗读不只是见字读文,而是读者在理智和情感的作用下,将文字转换成声情并茂的语言过程,如果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那么学生语言文字的感受必定真切深刻。如《孔子游春》一文教学,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春天泗水河边迷人的景色,然后抓住孔子与弟子们的两处谈话,把他们鲜活的人物个性读出来:孔子博学多才、循循善诱;弟子乐于助人、志向远大。再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着力引导学生朗读肖邦临终前对姐姐说的一句话:“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来体会肖邦弥留之际的爱国情怀,让人物的形象高大起来、丰满起来,让这种情怀在学生心中激荡,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2.鼓励学生用多种活动形式呈现阅读体验。
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不尽相同,因此,他们习惯的呈现阅读体验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喜欢诵读,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辩论……教师应尊重他们的选择。如学习了《莫泊桑拜师》后,教师鼓励学生说:“同学们的感受一定不同,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来。”于是,有的诵读,有的边读边做动作,有的和同桌轮读……课堂成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
三、构建评价平台,促进自我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同时指出:在实施评价中要重视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新课标的评价思想,为学生搭建平台,还学生自主评价的权利。
1.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评价。
自主评价就是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对自己或他人进行评析。组织有效的自主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对照学习目标,鼓励学生及时评价,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并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评价他人,进行自我激励。如教学《烟台的海》一文后,为了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采用绘画、写诗或诗配画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某一段内容进行创作,然后让学生在自己认为优秀的作品(包括自己的作品)上粘贴星级奖。因为把评价权交给学生,他们兴趣盎然,当他们看到自己作品上的一棵棵星星时很有成就感,都很乐意与其他同学分享。
2.激发学生在自评、互评中的竞争意识。
教学中,教师恰当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评价,开展自评、互评活动,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如教学《黄果树瀑布》一文,由于这篇课文语言优美,作者感受深刻,因此把这篇文章的重点定位在“有感情的朗读”上,然后围绕“怎样读出感情”来进行“读一一评一一议一一赛”,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当一名学生读到徐霞客的塑像仿佛在凝神谛听瀑布声这一自然段时,有学生评价:“读得太快,没有感情。”我接着问:“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呢?”小组马上讨论,纷纷出谋划策:应把人们沉醉于美妙瀑布声中的感受读出来。全班学生很有激情,认真练读。这时,我灵机一动,采用擂台挑战的方式来激活学生读书的强烈欲望。可以一个或一组同学展示,其他同学或小组认为比他们做得更好更棒的则出场展示,师生一起做评判。因为同时参与了展示和评价的过程,学生自我认识比较客观,懂得对照分析,与优胜者作比较,找出差距,不断练习,自我发展。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的一把标尺。我们的课堂只有激起学生兴趣,充满乐趣,才会吸引学生,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的课堂只有在教师精心的引导下,巧妙地运用启思、激疑、评价,在师生合作交流中完成知识的内化,使其好学、乐学、善学。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焕发生命的光彩。
一、培养问题意识,引导自主探究
问题意识指学生面对学习对象所具有的一种清醒的、强烈的疑惑和想探究的心理状态。问题一经发现,就会造成一种悬而未决,必须解决的探究心态,引发学生求知解题的激情。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中,需要教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形成一种热烈的探究氛围。例如《飞向月球》一文完整地记叙了宇航员第一次飞向月球并登上月球的经过,告诉人们月球很有开发价值。在学生心目中,月球是美丽的、神秘的,但飞向月球的旅程、飞行过程中的感受和对月球的印象确是零星的、片段的,没有整体的提升。所以他们对月球充满好奇,对飞行过程深深向往,这种求知探索欲便可成为这篇课文教学设计中把握的主线,从而在能力目标上确立为:以读为本,围绕“继续探究,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感受”这一问题追踪,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在探索发现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组织资料、共享资料、内化资料、整合资料,同时使学生的理解、想象、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以及情意态度都获得发展。
爱问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指导学生质疑。如对标题进行质疑,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对矛盾处进行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此时,教师要对学生这些问题进行整合,引导学生提出课文中重点问题或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内容含义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把个人发现并需要解决的问题说出来,再引导学生评论什么问题最重要又是大家都要解决的。经过评价,依据学习目标的需要选择一个或两三个重点问题。经过多次这样的评选,学生就逐步学会“善于提问题”了。如教学《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一文,探究的问题是“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由于问题贯穿全文,涵盖面大,激活了全班学生的思维,投入到积极探究学习之中,课堂上充满了探究文本,激烈争论的氛围。
二、激发阅读兴趣,自主交流感受
在阅读教学中,作为引领者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价值尺度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自主选择阅读方法,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来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阅读实践中。
1.引导学生用有感情的朗读呈现阅读体验。
朗读不只是见字读文,而是读者在理智和情感的作用下,将文字转换成声情并茂的语言过程,如果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那么学生语言文字的感受必定真切深刻。如《孔子游春》一文教学,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春天泗水河边迷人的景色,然后抓住孔子与弟子们的两处谈话,把他们鲜活的人物个性读出来:孔子博学多才、循循善诱;弟子乐于助人、志向远大。再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着力引导学生朗读肖邦临终前对姐姐说的一句话:“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来体会肖邦弥留之际的爱国情怀,让人物的形象高大起来、丰满起来,让这种情怀在学生心中激荡,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2.鼓励学生用多种活动形式呈现阅读体验。
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不尽相同,因此,他们习惯的呈现阅读体验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喜欢诵读,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辩论……教师应尊重他们的选择。如学习了《莫泊桑拜师》后,教师鼓励学生说:“同学们的感受一定不同,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来。”于是,有的诵读,有的边读边做动作,有的和同桌轮读……课堂成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
三、构建评价平台,促进自我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同时指出:在实施评价中要重视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新课标的评价思想,为学生搭建平台,还学生自主评价的权利。
1.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评价。
自主评价就是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对自己或他人进行评析。组织有效的自主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对照学习目标,鼓励学生及时评价,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并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评价他人,进行自我激励。如教学《烟台的海》一文后,为了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采用绘画、写诗或诗配画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某一段内容进行创作,然后让学生在自己认为优秀的作品(包括自己的作品)上粘贴星级奖。因为把评价权交给学生,他们兴趣盎然,当他们看到自己作品上的一棵棵星星时很有成就感,都很乐意与其他同学分享。
2.激发学生在自评、互评中的竞争意识。
教学中,教师恰当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评价,开展自评、互评活动,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如教学《黄果树瀑布》一文,由于这篇课文语言优美,作者感受深刻,因此把这篇文章的重点定位在“有感情的朗读”上,然后围绕“怎样读出感情”来进行“读一一评一一议一一赛”,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当一名学生读到徐霞客的塑像仿佛在凝神谛听瀑布声这一自然段时,有学生评价:“读得太快,没有感情。”我接着问:“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呢?”小组马上讨论,纷纷出谋划策:应把人们沉醉于美妙瀑布声中的感受读出来。全班学生很有激情,认真练读。这时,我灵机一动,采用擂台挑战的方式来激活学生读书的强烈欲望。可以一个或一组同学展示,其他同学或小组认为比他们做得更好更棒的则出场展示,师生一起做评判。因为同时参与了展示和评价的过程,学生自我认识比较客观,懂得对照分析,与优胜者作比较,找出差距,不断练习,自我发展。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的一把标尺。我们的课堂只有激起学生兴趣,充满乐趣,才会吸引学生,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的课堂只有在教师精心的引导下,巧妙地运用启思、激疑、评价,在师生合作交流中完成知识的内化,使其好学、乐学、善学。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焕发生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