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政治课堂中创设互动教学模式的策略

【作者】 曹艳会

【机构】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

【摘要】互动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会学习为目标,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方式,达到活化政治课堂,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本文试从教学实践对此进行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互动;教学模式;政治课堂
【正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正在发生变化,“互动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课堂中不断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会学习为目标,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方式,达到活化政治课堂,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作用,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也为教师突破难点、重点找到了突破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操作的。
  一、角色体验,激发主体参与意识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如能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其教学效果肯定远远胜于教师的灌输。例如高一政治课中“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的教学,假设某企业因技术落后生产效益差,导致企业亏损,职工拿不到工资,职工情绪低落……你若是厂长(经理)、党委书记、工会主席、企业职工,你怎么处理好以上问题?学生在角色体验中真正懂得作为企业经营者必须处理好企业与国家、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又如高一政治“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的教学,我国工业发展既有成就,又存在问题,工业化的任务没有完成,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多媒体在展示一幅幅图片、一组组数据时,学生由欣喜到惊讶,这时适时抛出:假设你是国务院总理,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会设计怎样的发展思路?因为财力、物力有限,你会重点发展哪些产业?为什么?学生在平等、自由、信任的空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从而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
  二、模拟情境,倡导生生互动
  在教学中创设特定的模拟情境,让学生扮演模拟情境中的角色,从事指定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理解、应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去想象和参与。比如:高三政治课中“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教学,教师可组织模拟县(市)级人大代表选举活动,课中教师约用5分种时间利用多媒体投影展示人大代表选举画面,多媒体教学以其鲜明逼真的动态画面、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现场模拟活动,讲解有关选举的基本知识和模拟规则,将全班分为两个“选区”,每选区以提名或“选民”联合提名的方式推出2名候选人,选举产生一名代表。模拟选举活动开始后,由候选人进行1分钟的演讲,演讲完毕进行无记名投票,各“选区”的监票员,唱票员、计票员当众统计,主持人宣布选举结果后,当选的代表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当选的感想和打算。在活动中,教师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使人人感受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效果,并及时对选举过程进行小结,把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其内在联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是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等课本理论知识。
  三、巧设问题,促进师生互动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问题意识是个体思维的起点,是推动个体思维发展的动力。”在问题的设置中要注意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他们的思路,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反之,如果问题过于简单或者过难,就会制约学生的思考,影响师生的互动。有鉴于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平时我们在课堂上的提问常常是“听懂了吗?”“会不会?”“对不对”等,学生也常常是异口同声地回答“懂了!”“会了!”“对了”等,这不是本质上的“参与”与“互动”,达不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开发学生潜能的目的。一般而言,政治课的问题设置要成为师生互动的“导火索”,就必须注意:第一,问题设置在内容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并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第二,问题设置在难易程度上要遵循“跳一跳能够着桃子”的原则,问题不能局限于简单的是与否、对与错,也不能过难或过于宽泛。试想一下,如果把所准备的材料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抛给学生,再随便问一个“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等诸如此类大部分学生跳得再高也无法摸到的问题,先不说“授人以渔”,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成功的机会,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学习水平的提高又从何谈起呢?第三,问题的设置在整体布局上要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层次性,问题不能东一个、西一个,毫无关联。如高三政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的教学,可就按教材内容从以下几个角度质疑:(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什么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2)从实践上分析,中国共产党有没有能力领导?(3)从理论上看,为什么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4)为了更好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务之急是什么?为什么?(5)改善党的领导应把握哪些主要内容?这种质疑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比较准确地掌握知识点,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
  四、探究讨论,激活多向交流
  探究讨论是政治课互动教学的核心部分,它是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代表发言、课堂讨论、问题探究等形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习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我所尝试的办法就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即让学生自由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就某一个问题共同学习、相互帮助。
  如高一在“树立正确消费观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教学中,围绕应如何正确消费这一话题,展示材料:“南方一家饭店推出‘豪门宴’,标价35万元,每月都有好几批光顾者。”组织学生结合自己或家庭消费的实际以谈感想为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进行集体交流,以帮助学生认识科学消费观与国情、家庭收入、生活习惯、勤俭节约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小组合作的适当时机,教师呈现递进型的问题,如“为什么会产生挥霍浪费现象?”“浪费现象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会产生什么危害?”“当前,社会‘八荣八耻’中提倡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谈谈你的感想。”等等,以引领合作,层层深入,保持合作的活力。当学生由于认知不平衡,出现理解片面性,如学生提出“家庭经济条件好,因此有许多名牌服饰,经常出入高档消费场所,我不需要节约”、“节约会抑制消费,不利于扩大内需”等思想时,适时进行“预期消费与超前消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与过苦日子、奢侈挥霍”等知识的讨论,构建适度消费、科学消费、艰苦奋斗的知识的意义;并适时提出扩展型问题,如“饭店推出的‘打包’措施有什么意义?”“学校为什么要对学生的穿着打扮制定必要的规定?”等,巧妙利用知识进行迁移,引导讨论者用所学的知识理解实际问题;最后提出实践型问题,如“写一份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倡议书”,激发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将课内理论延伸到课外,学以致用,在实践中进一步升华。
  五、引导评价,增强互动信心
  评价是政治课互动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事实上它也是下一个循环的起点。对学生而言,教师的评价本身就是对他们合作学习和积极探究的最好肯定。对于教师而言,虽然不需要对学生的每一个活动进行结论性总结,但是要根据学生的状况作出方向性的引导,如对于学生的发言讨论,教师应鼓励其畅所欲言,不要先入为主,提所谓的“参考意见”;如果学生的发言有独到见解时,应给予赞赏和鼓励;当学生之间的意见出现对立时,应鼓励成员把不同意见表达清楚,并支持少数人的正确意见;如果学生有讲错的地方,应让其它学生更正与补充。如在进行高一“市场交易原则”教学中,讲到“诚实信用仅仅是销售者的道德吗?作为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是否也要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时,举例:高某在一家大商场买了一架高级摄像机,用于结婚摄影。婚礼完毕后,他根据商场“不满意就退货”的承诺,把摄像机退了回去。这时有个学生脱口而出:“这办法好!”这时教师不加评判,不纠正错误的,肯定都不妥的,这正是一些学生是非不分的反映,较好的做法是机敏地分析,及时地引导。这样,既保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融洽进行,又注意它的有序进行,确保教学效果。
  总之,科学合理地推行互动教学模式是中学政治教学所作的有益尝试,教师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讨论中的“亮点”,把握好问题设计的“度”,形成积极的教育“定势”,捕捉思想教育的“契机”。只有这样,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活化政治课堂。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裘英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第4期
  [3]蒋月琴:用新课程理念丰富政治活动课的教学 《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