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物理教学之我见

【作者】 杨 松

【机构】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思源实验小学



【正文】      由于每个班级的学生层次不相同,好、中、差相比,中、差生约占90%以上,如何提高他们的成绩呢?下面就近几年来我在教改中的做法谈一些点滴体会。
  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会学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好比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而我认为指导预习看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突破口。
  具体做法是按章、节的教学要求,编写出预习提纲。提纲要有指导性、启发性、趣味性。譬如在讲安全用电常识时,提纲中编写了“小鸟落在输送1000安培电流的裸铜线上,但它不会致命,这是为什么?”通过类似这样一些小题,诱发学生去看书、去思索、去讨论。通过预习,大体明确了实验现象,现象反映什么样的过程及基本结论。这样,讲课仅用20~25分钟,然后,强化理解,落实知识点。
  课前预习,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所准备,能发现问题,消除听课障碍,老师对学生预习情况心中有数,能够有针对性地精讲,课上有充裕的时间练习,落实知识点,学生对课后作业完成较顺利。几年来,从指导学生自学看书的效果看,是明显的。
  当今,要继承的知识越来越多,而受教育的时间又不可能延长,教会学生看书自学,做好预习,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这是教学过程不容忽视的一个“着眼点”。
  二、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引课形式情景化,产生需要感从自学预习为背景,课上如何做呢?首先,要把“着眼点”放在新课的引入上。兴趣来源于需要,当需要感进入学生的未知领域,就会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故课堂引入,激发兴趣,创设物理情景,提高45分钟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形象生动、直观的演示实验能诱发出学生的直观兴趣,进而引导出学生的思索兴趣,即求知欲。在讲初三物理“压力和压强”一节时,我将糊好薄纸的木框举起,同时在上面举着一块整砖,告诉学生,我现在要把砖放在薄纸上面,你们猜砖会从纸面上落下来吗?由此引起学生讨论。同学们的一颗颗心都在“悬”着,等着看实验结果,此时,教师将砖平放、侧放、竖放。每一步都有做接砖的动作,并问学生,砖是否会落下。当砖平放、侧放时,没有落下;竖放时,纸破了,砖落下。同学们感到惊讶。
  课上演示实验引入新课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除了要注意演示实验的形象、生动、有趣外,更重要的还要注重可见度,以增强演示实验的直观性,将群体的积极性及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教学实践充分证明,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演示实验导入新课,是提高45分钟效果的关键一环。
  (二)始终把握让学生“动”起来,产生探索欲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评价的重要因素,是能否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因此,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多看——会看,提高观察能力;多做——会做,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多想——会想,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多说——会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多写——会写,提高文字表达能力。“五多,五会”,核心是要让学生“动”和如何让学生“动”。下面谈谈个人教学中粗浅体会。
  (1)创造条件,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在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各器官的作用,发展学生的智能,要尽量创造条件,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使学生能充分“动”起来。
  欧姆定律的演示实验,即使用大型演示电流表和伏特表,多数学生仍不能观察出读数,多数同学“动”不起来。为了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多数同学“动”起来,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成为教学中的主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导”的作用,引导学生从实验得到的数据,总结得出规律。这样处理教材,不仅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而且对学生的智能发展都会起着积极的作用。
  (2)创造条件,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也是让学生“动”起来的重要手段。
  (3)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说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看到的现象和得到的实验数据,启发学生归纳得出结论,这就是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担心课上让学生多说,说不完整,会耽误时间,会完不成教学任务,其实大可不必。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教学的任务,不仅要让学生学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能力。不能否认,要学生说,对概念、规律的叙述不那么严格,是要“耽误”时间的。但这正是提高学生能力,提高课堂45分钟教学质量,应该“耽误”的时间。实践证明,久而久之,学生对概念、规律的总结、归纳本领会大大提高。由此看来,尽管课堂让学生多“说”会耽误时间还是值得的。我们应该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
  三、运用科学统计法,指导教学
  近年来,我始终坚持用科学统计法,对每次测试,进行统计,不仅为分析教材试验效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而且有效地指导了教学,对知识点的落实也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科学统计法,不光是统计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而是将测试的各知识点分成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和综合四个能力层次作为横坐标。然后将各知识点的得分率制成纵坐标,画出图象,从坐标图象上,对每个能力层次及知识点的优劣,一目了然,不仅能发现能力层次的薄弱环节,而且能清楚地发现哪个知识点有漏洞,还能客观地发现自己教学上有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对教学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从期中测试统计的情况看,在识记、理解、综合等方面得分率均在60%以上,热量、温度计算方面,得分率在60%以下,最低达到20%。经统计,发现知识的薄弱点,反映在简单应用方面。于是,在期中试卷分析及期末复习时,有针对性地对温度、热量计算方面,在让学生理解概念、规律、公式意义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加强了这方面知识的基本训练,让学生到黑板演算,由同学们分析问题所在。有效地落实了知识点。期末在温度、热量计算方面,得分率均在85%以上。
  实践证明,科学统计法能客观地、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能有力地指导教学,落实知识点。教学中的问题,能一目了然,克服了试卷分析上的主观性、盲目性。这一点是传统的统计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所远不能及的。
  从以上事实不难看出,找准本学科的教学“着眼点”,能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能客观地反映教学现象,能帮助我们不断地改进教学,落实知识点,做到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