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如何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
【作者】 于龙斌
【机构】 山东省胶州市莱州路小学
【摘要】生活是科学的生长点,运用于生活是科学的意义所在。小学科学是引导学生步入科学殿堂的启蒙教育。生活是学生开启学习研究科学大门的发力支撑点,或称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建设生动活泼地科学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认识到科学是大众的科学,人人都是科学道路上的探究者。【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
【正文】
教师的课堂教学受到传统知识考试的影响,优先考虑挖掘知识的深度,拓展知识的广度,依据“科学知识”目标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活动,把源于生活的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活活地剥离,使生动鲜活的科学失去了活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科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给已有充分发展的学术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科学源于生活,生活蕴涵科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生活化,联系生活,创设生活化。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实现生活化,不妨从以下方面予以实践。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科学课教学应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活动,科学教育应该与生活结合,使科学教育生活化,对学生进行生活中的科学教育。同时,科学教学也应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中心。教师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利用教材资源,善于从学生生活中发现并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到在自己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科学,让这些生活中的科学来唤醒学生的好学之心,促进科学素养的养成。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二、选择生活化材料,促进科学探究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但实验仪器倒不一定非用实验仪器室里的器材,况且实验室的仪器大多对小学生来讲还是很陌生的,再说农村小学实验器材往往很缺乏。此时,我们就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到相应的替代品,如《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一课时要用到酒精灯、石棉网、蒸发皿、三脚架等一些陌生的实验器材,此时采用蜡烛、铁汤匙等学生熟悉的材料予以替代。这些材料既可以让每个学生经历用加热蒸发的方法分离食盐与水,又可以节约时间,减少用酒精灯实验的危险性。
科学课中的许多探究活动往往很难在课堂40分钟里完成,需要学生在课外继续去研究,所以选用学生身边的、生活中的材料就有利于学生课后的继续探究。教学中所需要的材料很多,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己去准备,由学生自行去收集。这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多少也减轻了老师一个人去准备这些器材时间和精力。学生从家中带来的器材虽说没有学校仪器室里的仪器来的规范、标准,但往往这些材料也能解释科学现象。同时,由于这些器材都是学生们从家中带来的,学生在准备中对材料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也便于让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设计实验活动材料时,要尽可能选用简单、易得、带有普遍性的材料,这样的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又能一物多用。如一根塑料吸管既可以演示液体的热胀冷缩,又可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用可乐瓶可以制作生态瓶,可以制作计时器,还可以作为研究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的材料;气球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空气的质量的存在,还可以验证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些生活化的材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小学仪器、材料紧缺的现状,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变废为宝的乐趣,使我们的科学课有更多的探究材料,实验材料,让我们有更多的探究机会,何乐而不为!
三、开展生活实践,提高科学素养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科学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以后的终身学习服务。实践是科学课的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科学教育要与生活沟通,我们应该赋予学生日常生活以科学性,引导学生过有科学意义的生活。纵览小学科学教材,很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其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学在课内,行动见课外,采用组织实践活动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践履中加深科学体验,顺利地从“认识知识”过渡到“实践应用”最后到“解决问题”,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其导引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实地践履式。如学习《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一课,“家乡自然水域里的水有没有受到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污染?”等问题一直萦绕在学生的脑际,他们迫切希望想去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师指导学生制定详细的考察计划,进行实地考察。当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认识家乡自然水域的污染程度,着手进行污染源的调查,并对家乡的自然水域的治理提出自己的建议。他们到村落中向村民宣传环保知识,用小品等多种形式表现水污染的严重性,努力地与当地工厂领导进行沟通,以期改变水污染的现状,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二是模拟实践式。如学习《里面是怎样连接的》一课,让学生模拟电流是如何在喑盒电路中运动的,如果家中的电路也存在问题,应当如何判断等活动,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这个知识可以在生活中得到充分的运用,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种教学资源,把生活与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构建这种“从生活走进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思想,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真正使学生利用生活化的教学养成学知识、用知识的良好习惯,这样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产生深远的影响。让学生在得到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得科学体验,努力建构有较高科学素养的生活和生活方式。
总之,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并实践新的课改理念,因地制宜地为学生搭建学习科学的生活化平台,还学生一个真实地探究科学的情感世界。
参考文献:
[1]《科学究竟是什么》,张红霞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3]《科学课》杂志
[4]《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教师的课堂教学受到传统知识考试的影响,优先考虑挖掘知识的深度,拓展知识的广度,依据“科学知识”目标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活动,把源于生活的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活活地剥离,使生动鲜活的科学失去了活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科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给已有充分发展的学术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科学源于生活,生活蕴涵科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生活化,联系生活,创设生活化。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实现生活化,不妨从以下方面予以实践。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科学课教学应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活动,科学教育应该与生活结合,使科学教育生活化,对学生进行生活中的科学教育。同时,科学教学也应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中心。教师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利用教材资源,善于从学生生活中发现并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到在自己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科学,让这些生活中的科学来唤醒学生的好学之心,促进科学素养的养成。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二、选择生活化材料,促进科学探究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但实验仪器倒不一定非用实验仪器室里的器材,况且实验室的仪器大多对小学生来讲还是很陌生的,再说农村小学实验器材往往很缺乏。此时,我们就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到相应的替代品,如《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一课时要用到酒精灯、石棉网、蒸发皿、三脚架等一些陌生的实验器材,此时采用蜡烛、铁汤匙等学生熟悉的材料予以替代。这些材料既可以让每个学生经历用加热蒸发的方法分离食盐与水,又可以节约时间,减少用酒精灯实验的危险性。
科学课中的许多探究活动往往很难在课堂40分钟里完成,需要学生在课外继续去研究,所以选用学生身边的、生活中的材料就有利于学生课后的继续探究。教学中所需要的材料很多,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己去准备,由学生自行去收集。这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多少也减轻了老师一个人去准备这些器材时间和精力。学生从家中带来的器材虽说没有学校仪器室里的仪器来的规范、标准,但往往这些材料也能解释科学现象。同时,由于这些器材都是学生们从家中带来的,学生在准备中对材料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也便于让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设计实验活动材料时,要尽可能选用简单、易得、带有普遍性的材料,这样的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又能一物多用。如一根塑料吸管既可以演示液体的热胀冷缩,又可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用可乐瓶可以制作生态瓶,可以制作计时器,还可以作为研究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的材料;气球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空气的质量的存在,还可以验证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些生活化的材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小学仪器、材料紧缺的现状,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变废为宝的乐趣,使我们的科学课有更多的探究材料,实验材料,让我们有更多的探究机会,何乐而不为!
三、开展生活实践,提高科学素养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科学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以后的终身学习服务。实践是科学课的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科学教育要与生活沟通,我们应该赋予学生日常生活以科学性,引导学生过有科学意义的生活。纵览小学科学教材,很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其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学在课内,行动见课外,采用组织实践活动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践履中加深科学体验,顺利地从“认识知识”过渡到“实践应用”最后到“解决问题”,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其导引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实地践履式。如学习《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一课,“家乡自然水域里的水有没有受到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污染?”等问题一直萦绕在学生的脑际,他们迫切希望想去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师指导学生制定详细的考察计划,进行实地考察。当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认识家乡自然水域的污染程度,着手进行污染源的调查,并对家乡的自然水域的治理提出自己的建议。他们到村落中向村民宣传环保知识,用小品等多种形式表现水污染的严重性,努力地与当地工厂领导进行沟通,以期改变水污染的现状,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二是模拟实践式。如学习《里面是怎样连接的》一课,让学生模拟电流是如何在喑盒电路中运动的,如果家中的电路也存在问题,应当如何判断等活动,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这个知识可以在生活中得到充分的运用,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种教学资源,把生活与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构建这种“从生活走进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思想,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真正使学生利用生活化的教学养成学知识、用知识的良好习惯,这样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产生深远的影响。让学生在得到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得科学体验,努力建构有较高科学素养的生活和生活方式。
总之,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并实践新的课改理念,因地制宜地为学生搭建学习科学的生活化平台,还学生一个真实地探究科学的情感世界。
参考文献:
[1]《科学究竟是什么》,张红霞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3]《科学课》杂志
[4]《小学科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