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立足文本,以读促写

【作者】 徐文玲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第一中学

【摘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构建高效课堂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立足文本,注重以读促写,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帮助学生在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能力等方面获得预期的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益。
【关键词】高中语文;激情导入;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正文】
  立足文本,以读促写,需要我们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尽可能大的教学效益;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教学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会听、说、读、写;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充分认识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写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一、艺术导入,激发兴趣
  教未见趣,必不乐学。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一节“自然和谐,饱含智慧的课;充满激情,不失高效的课;充满讨论辩驳,富有诗意浪漫的课”要努力做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就好似一部交响乐的前奏,能够先声夺人,拨动学生的心弦,诱发其学习欲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项综合艺术,而新课导入是艺术中的艺术。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高中语文新课的导入方法很多,我们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教材实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如音乐导入、悬念导入、多媒体导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破题导入、图片导入、对联导入等等。如我在组织学习《拿来主义》时,我激情导入,说:“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时学生变想知道“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于是一堂妙趣横生的新课开始了。
  在组织学习《故都的秋》时,我破题导入,说:“秋”是中心词,“故都”是修饰语,限定了北京,暗示了所写之秋是故都所特有的。北京秋的特点就集中体现在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赏析故都秋的特点。如此这般,以简洁的语言,直接对标题作了解释,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了文章所描写的对象和主要内容,言简意赅。
  只有追求艺术的新课导入,才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高效课堂。实践经验告诉我,新课导入离不开导入的原则,有效的新课导入需要遵循:启发性——要能激发学生思维;新颖性——不拘一格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艺术性——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简洁性——力求用最简练的语言、最短的时间迅速把学生思维引入所学内容。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艺术追求无止境。“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有趣,我们需要上下而求索。
  二、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教育家叶圣陶说:“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又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阅读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又是阅读的训练及延伸,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读写结合不仅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也是提高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主要方法。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我们所学的课文,文质兼美,或隽永潇洒,或激越昂扬,或空灵和谐……众多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许多言外之意须去认认真真琢磨,诸多文本背后的精彩须去努力探寻,才能品味。
  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教学中的随文练笔,要因文而异,拓展学生的练笔空间,为学生打开思路,广开“写”路,巧妙地练,恰到好处地练,准确把握练的时机,练在当练处,或练在理解深入处,或练在情感共鸣时,或练在方法迁移点,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读悟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写”的迁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一篇篇精美的范文,它们或画龙点睛,或传神描绘,或精辟论述,或酣畅抒怀。只要我们在设计练笔时,能针对课文内容的特点,实施巧妙的仿写,多样的改写,神奇的扩写,广阔的续写,鲜活的描摹,绚丽的感悟。如此这般,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与日俱增,水到渠成。
  我们知道,最有效的方法是知识的方法。“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最有效的捷径是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相得益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将“读、摘、背、悟、写、练”进行有机结合。
  读:抓关键的字词句,学会详读、略读,精度和浏览;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博采众长。
  摘:遇到好词、好句、好段,积极摘抄。善于积累,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思如泉涌笔生辉。”
  背:学习文言文,虚词、实词的巩固,少一个“背”字了得。我们只有“不惜千金买宝刀。”
  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写:言为心声,一字值千金。美文只有字斟句酌地推敲,注重口头语与书面语的差异,才能触景生情,表情达意。
  练:多读心中有本,多写笔下生花。好记心不如烂笔头。有了广泛的阅读,岂能不大书特书。
  说一千,道一万,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语文无处不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语文是清澈甘甜的清泉,让人心旷神怡;语文是绚丽多彩的山花,让人赏心悦目;语文是鲜嫩可口的牛扒,让人咀嚼品味;语文是平淡无奇的白水,让人遐想不已;语文是巍峨雄壮的高山,让人沉稳厚重;语文是广阔无垠的大地,让人驰骋飞奔;语文是轻柔淡雅的月光,让人纯洁无瑕;语文是高大挺拔的大树,让人坚韧不拔。不去品味语文的酸甜苦辣咸,我们就写不出人生的绚丽多姿!
  三、立足文本,以读促写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如何更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这是每位语文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请别忘记,学生所接触的最直接的语言材料就是教材,而教材选文按课标要求是“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强化阅读分析与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既可以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要循序渐进,立足有效。文以载道,以文化人。高尔基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任何一个文学家都是通过语言这个工具来反映生活的。文章要有感染力,离不开语言的“包装”艺术。为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模仿借鉴教材名篇佳作中的修辞艺术、幽默诙谐的语言或灵活的句式等等。尤其修辞艺术妙用,会令文章赏心悦目、增强对作者的感染力。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写“月下荷塘”的一段文字:……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些名句中巧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形象生动,气势磅礴。
  高中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而阅读和写作又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利用课堂有效的时间进行教学,在阅读欣赏教材的同时又提高写作能力,是我们课堂教学需要深思熟虑的大问题。其实,我们学习的语文教材,有对江山多娇的赞颂,有对生命之歌的赞美,有对和平的祈祷,有对青春的礼赞,有对经典的传播,有对自然的感悟。每一类的课文都有我们要学习的东西,从思想主题到写作手法,从布局谋篇到表达效果都起到了很好的典范作用。我们要有所侧重,各取所需,有的放矢。
  例如:学习《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时可以重在“总―分―总”的结构;学习《兰亭集序》时可以重在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注重正侧面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表现手法;学习《我与地坛》时可以重在理解那种困境中的痛苦和崛起的思想情感;学习《蜀道难》时可以重在一唱三咏的写作风格;学习《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时可以重在感悟生活的真谛等等。
  是金子总要发光。教材是写作的有效文本,我们只有善于巧借文本内容,从文题、文法、文意和练习中开启学生写作思路,引导学生从模仿开始,逐渐创新,以名家名作为典范,博采众长,厚积薄发,就会实现水到渠成的写作愿望,不断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实践说明: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教学工作是科学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只有认认真真备课,做个实实在在的挖井人,善于立足教材,一丝不苟地挖出汩汩泉水,滋润学生作文的一方绿洲,才能读写两不误,实现师生教学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A].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郑长江.高中语文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浅谈[J].学周刊.2011年21期;
  [3]黄永升:《如何引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华中师范出版社.2010.3;
  [4]辛彩明《双线并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华中师范出版社?2010.4;
  [5]徐家良、徐鹄、顾维萍著.生活中的作文[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