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破解初中数学问题教学的方法

【作者】 吕洋涛

【机构】 新疆巴州石油第四中学

【摘要】数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人的思维是从问问题开始的。数学问题教学就成了数学教学的中心工作之一。本文就从创设问题情境、夯实数学基础、多元化个性化、数学猜想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破解之法。
【关键词】破解;数学问题;教学方法
【正文】
  数学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的中心工作之一。当前,对数学问题的教学进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为问题教学而预设问题。实际上,数学问题应由学生主动独立地进行,教师的指导应体现在为学生创设情境、启迪思维、引导方向、适时点拨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激励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多方寻求解决办法。
  方法之一: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是通过问题情境这个思维载体,让数学问题隐含在问题情境之中,或者是将数学问题迁移引伸到具体的社会实际问题中去,促使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点燃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知识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激发思维最典型的情境是问题情境。数学新课程理念提出要“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学习的最基本要素是思维。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使学生听其言、入其境、明其理,激发他们饱满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以积极愉快的心态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探索,主动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创设问题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并最终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情景中。学生学习的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已的数学”。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具有活力和灵性。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课堂上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训练学生思维。课堂教学问题化,能以问题为导线,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数学知识,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情境的创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在使用开发新教材的过程中应结合本班学生实际,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创设出更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比如,在河对岸测量高塔的高度;研究蜂窝结构;探寻蚂蚁的力量······学生问题特多,兴趣特浓。因为贴近生活的教学才是最真的教学。
  方法之二:夯实基础
  中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许多知识将在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得到应用,有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基础的任务,因而不能要求所学的知识立即在实际中都能得到应用。初中数学教育要解决任何一个问题,必须有相关的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当人们面临新情景、新问题,试图去解决它时,必须把它与自己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当发现已有知识不足以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时,就必须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训练相关的技能。换言之,知识和技能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必要条件。在提倡问题解决的时候,不能削弱而要更加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教给学生哪些最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问题的关键。夯实基础应从计算能力、图形思维、数量代换、动量变化等方面入手,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方法之三:以“多元”求“个性化”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个性化”理念的实现是通过学习情境的“多元”与学生的“自主”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来实现的。这就好比是要把教学情境变成一个“自选超市”,而不是“配给制下的专卖店”。一个超市能满足成千上万的有着千差万别需求、购买能力和个性差异的顾客,靠的就是其商品的丰富多样和顾客的自主选择。新课程所要实现的素质教育理念是“一个也不能被忽略”,即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在我国大班教学的基本现状没能全面改变的情况下,如果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个别的教育”来实现这个理念,那么“个性化”教学只能是一个难圆的“梦”。“分层教学”对于“一刀切”的教学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进步,但它只是一个不到位的“因材施教”。教学的对象也是千差万别的,“问题解决”的主体都是独特的,仅就其智能和认知方面来说,他们之间的差异,不只存在智能或认知水平的差异,每个人的智能构型不同,智能的强项不同,认知风格和认知兴趣等也各不相同,因此他们理解、处理、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及策略等都各有差异。为了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就要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多元”化的学习情境,允许学生以自己的智能强项,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去认识事物。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智能特点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方法之四:鼓励学生探索、猜想、发现
  数学新课程所要实现的素质教育理念是教材要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是要让学生具有积极探索的态度,猜想、发现的欲望。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门崭新的课程、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在教学中经常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就会让学生逐步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在讲到探索、猜想、发现方面的问题时要侧重于“教”:有时候可以直接教给学生完整的猜想过程,有时候则要较多地启发、诱导、点拨学生。不要在任何时候都让学生亲自去猜想、发现,那样要花费太多的教学时间,降低教学效率。此外,在探索、猜想、发现的方向上,要把好舵,不要让学生在任意方向上去费劲。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教学,能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在问题情境下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同时,数学教师对学生数学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要体现在数学问题具体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对数学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可行性的原则,数学问题的提法和安排也要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