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先学后教,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走向高效

【作者】 符继梅

【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东乡镇第一完全小学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价值的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从而实现高效课堂,关键是教师要这样引导: “读与思”、“品与赏”、“寻与找”、“结与收”、“学与导”,其是帮助学生“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的有效途径,也是阅读教学走向高效的坦途。
【关键词】先学后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正文】
  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曾说:什么叫学问,就是怎么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去问问题,懂得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就能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
  多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大量关于学习方式转变的新课改研究文章见之于各种媒体,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样板,但是一线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还是出现了诸多教学问题,学生自选自悟、自学探究的权利有名无实。教师设计中的“互动”环节中,学生的“动”更多是在教师提问下的被动或教师组织讨论中的“使动”,很少出现学生自发的主动。学生的思考往往也是教师思想禁锢下的“格式化”。 新课程理念虽然为我们教师提供了自由度很大的空间,但一到实践当中部分老师还是感到茫然和困惑,有的甚至是穿新鞋走老路。
  一、读与思——让学生“活”读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都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构建、自我内化。离开了 “学”,再精心的“设计”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我们应当努力改变以往为“教”而“写”(教案)的潜在意识,将主要精力用于主体学习的“学案”预设,在设计中“突显”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质性环节。
  从古代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到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可见都主张学生的自主学习。基于这一理念将“内容思考”作为学习语文的首要环节,所谓 “内容思考”指的是一篇课文的内容,在老师不设计任何问题情况下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识字、自己思考、自己投身与各种语文实践。让每一个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尽自己的能力去感悟、去理解,能读懂的就读,不能读懂的记在书上待课堂上交流或请教别人。一个班级的学生总存在个性差异,学习层次不同,因而就会有不同的阅读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即使是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他也会思考,告诉你认识多少个生字,会读课文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哪怕只有一分钟都是有收获的。
  二、品与赏———让学生“精”读书
  如果说让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倒不如说让他们欣赏一篇课文,这样对于小学生学习心理来讲更会似乎觉得轻松、愉悦。当学生阅读文本的时候并能找出文中值得自己欣赏的句子或段落,并能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接下来对学生内容思考的成绩加以品味欣赏,给与肯定,让学生所有的思考结果在这一环节中聚焦。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份收获,都有成就感,对所有思考的结果进行甄别,从学生质疑的众多问题中提炼出重点问题(包括内容的、情感的、写法的),并且自自然然的把它纳入到自己的思路上,在生与生、师与生的对话中,在逐渐深入地对课文的研读中,逐一得到圆满的解决。在这一环节中既不能对学生提的问题束之高阁,也不能不分轻重急缓,学生提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为。这样会失去教学目标。
  三、寻与找——让学生“深”读书
  学生毕竟是小学生、是孩子,思维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时需要老师引领他们在自己阅读课文时没有思考到的问题、知识点或学习方法。如教学《秋思》一课,学生自主学习时对古诗词的兴趣是建立在知诗意,懂诗情,入诗境,这是传统的学习方法。但就像破译密码一样,解读诗意最关键的是解读 “诗眼”。这首诗是紧扣诗眼“思”字,教学中以题中之“思”进行设问:同学们,通过你们自己学习已掌握诗的大意,但有个细节地方你们却没有发现,诗题虽说写“思念”,但诗句里再也没有出现“思”,作者把这个“思”藏在哪儿呢?现在请你们默读诗词,看哪些字词背后藏着作者的思念。学生在细读全诗之后,分别找出了“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等处,读懂了这是作者触景生情,思绪绵绵,心中有千言万语诉说不尽,从细节描写中知道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这一问题的设计是学生不知道的学习方法,通过这样的指导,为学生以后的自主学习指明了方向,让学生有迹可循,可以很快地掌握诗词大意。让学生在品味欣赏自己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再经历一个分析的过程。学生有了这样的经历,以后再碰到这样的问题,他们也会学着自己去查资料、去分析,去创造。
  四、结与收———让学生“泛”读书。
  每节课后,留3—5分钟时间,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一篇课文学习完后的学习体会,是讨论交流自己学习这课时学习的经历,学习的途径、方法。从别的同学的学习中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是老师传授的,而是学生在学习个体或群体的过程中领悟、发现、习得的。当学生掌握了方法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习得学习的方法,才能逐渐学会学习。既掌握了学习方法,又学会了学习,再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反复历练就逐渐生成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犹如高超的驾驶技术,想象力和创造新思维会使学生如虎添翼。这几方面结合在一起便是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了。
  五、学与导——让学生读有“得”
  当然课后老师也要对每一课的读书教学进行反思补充,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升。最终形成“预案”+“反思”的二次备课,包括:①修订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和方法提示;②修订教学步骤中不恰当的教学环节;③修订教学过程中不恰当的方法;④同一个问题,如果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为太容易时,该怎样调整?如果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为太难时,又该怎样的调整?;⑤增减相关的学习内容;⑥增减有关的练习或作业;⑦增减相关的检测与评价内容;⑧将具体的指导、启发和点拨的方式方法写入自己使用的学案,将学案变成自己的教案。总之,二次备课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针对本班读书情况对学案进行修订,达到学案的最优化;二是将自己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的方法、技巧写入学案,将教案、学案真正一体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总之,理想的课堂是师生真实自然的互动过程,更是一个在教师有价值引导下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建构的过程。自主探究学习是实现这一理想课堂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相互交往的重要形式。那么,培养、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与技能 ,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不断学习、探索、研究、总结是获取这种能力的唯一途径。
  参考资料:
  [1]李公朴编:《读书与写作》民国31年读书出版社出版
  [2]李宇清编:《课外阅读》 华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