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
【作者】 赵安莲
【机构】 云南省广南县莲城镇中心学校莲花小学
【摘要】教学要与时俱进,践行少教多学,促进自主学习,才能高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碰撞、交流、指导、促进的教学,课堂是积极的、灵动的、有序的、愉悦的、和谐的,教师对课堂的引领要含而不露、彰而不显、有效引领;讲究少教多学策略,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主动学习,有效学习。【关键词】小学语文;激发兴趣;设疑问难;自主学习
【正文】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高效课堂”作为一种践行理念,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教学重在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
一、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
教未见趣,必不乐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激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学生学习兴趣是学习成功的奠基石。实施少教多学,实现减负增效,最关键的务必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合作、探究,引导、促进、激励,是践行新课程,培养好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建立师生情谊的一种好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学习,深度学习。教师要科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策略,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深入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让课堂重现生命的活力,实现寓教于乐。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自始至终做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正浓;课已终,趣犹存”。让学生时时刻刻陶醉在语文知识的海洋里,感到课堂时间短暂而愉快,课堂空间广阔而丰富,不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不断增强语文学习的素养。例如,新课的导入我们可以利用妙趣横生的导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结束教学时我们可以设置多姿多彩的悬念。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兴趣,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讲故事、诗词朗诵、查字典比赛、作文评比、出板报、办手抄报、讲民间故事、成语接龙等活动。并充分激励学生,实施赏识教育,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无忧无虑地学习,学活知识,敢于创新,勇于实践,能说会道,知道真、善、美,懂得假、丑、恶。
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发展潜能的桥梁,也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的有效阵地。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少教多学的宗旨就是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教师的少教,一定要放在刀刃上,即注重授人以渔。具体在语文课堂教学指导上,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养成最基本的“读、摘、背、悟、写、练”的整合。
读:抓关键的字词句,学会详读、略读,精度和浏览;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善于博采众长,才能厚积薄发。
摘:遇到好词、好句、好段,积极摘抄。善于积累,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思如泉涌笔生辉。”
背:学习文言诗词,虚词、实词等,少一个“背”字了得。我们只有“不惜千金买宝刀。”注重特殊字的音、形、义。
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写:言为心声,一字值千金。美文只有字斟句酌地推敲,注重口头语与书面语的差异,才能触景生情,表情达意。
练:多读心中有本,多写笔下生花。好记心不如烂笔头。有了广泛的阅读,岂能不大书特书。
语文教学,不外乎听、说、读、写四个字,假如我们都能处理好,并达到得心应手地组织教学,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就会与日俱增,学习效果就会喜出望外。
二、善于质疑问难,促进自主学习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俗话说:“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说一千,道一万,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什么都重要。
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确定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善于质疑问难的精神;正确归纳总结评价的方法。特别是发问精神的养成。因为,“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爱因斯坦强调:“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刘开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也。”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学者说:“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所以说,交给学生学会发问,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也就是说,激思启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张扬学生个性,增强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例如,我在组织学习《草船借箭》时,就充分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从课题处质疑,让学生积极讨论:“诸葛亮是向曹操‘骗’箭,还是‘借’箭呢?”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我觉得是‘借’,因为后来在火烧赤壁时,周瑜与诸葛亮把箭还给了曹操。”有的说:“我认为作者用‘借箭’的目的是为了赞扬诸葛亮的才干,说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有的说:“骗不文雅,能用在诸葛亮这个大人物身上吗?有的说:“骗是偷偷的,借是光明正大的,诸葛亮最后还叫人齐喊:“谢谢曹丞相的箭”等。由此可见,课堂上让学生质疑问难,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技能。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构建开放创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师应注重有的放矢地教会学生基本的语文阅读的提问方法。如:本文写了些什么——作者选择材料时,详写的是哪些,略写的又是哪些——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课文的主旨是什么。如此这般,结合课文特点分类指导提问的方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之处,激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从而产生相关疑问。如我在组织学习《桂林山水》时,文章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我就引导学生从结构和语言入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感受,有的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它独特在什么地方呢?有的说:文中对山水特点的描写能否换一种达方式呢?有的说:课文中写水的部分与写山的部分能不能调换,为什么?也有的说:文章写桂林山水,为什么还写了其他地方的山水?……
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生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然而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也需要培养和激发。教师要了解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机制,适时引导,在分析好学生问题意识成因基础上,进行“提问能力”的分析,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敢问、善问、乐问。
三、创设有效情境,促进自主学习
情为境生,境为情设。“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活学。”布鲁纳说:“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当代认知心理学家指出:没有任何教学目标比“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更重要。课堂是教师引领学生求知创新、展现个性化学习、体验成功的平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更新教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丰富多彩的情境教学,深受学生青睐。教师需要善用、巧用、活用,不断促使学生陶醉其间,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图片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利用图片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地了解和接受知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形象性、快捷性显出独特的内在魅力,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情境活力;故事情境有利于引人入胜;生活情境达到可亲可感,栩栩如生,真实可信;音乐情境实现以情感人,以美醉人等等,语文教学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才能使课堂生机勃勃,情趣盎然,其乐融融。
情境的促使要别出心裁,力求做到“新”“奇”“趣”。如我组织学习《葡萄沟》时,我就用简笔画创设了一个葡萄连续生长的情境——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夏季,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在情境创设中,学生高效地学习了语言文字,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激起对新疆葡萄沟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这样,让学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放飞想象,在心欲得而不能的求索氛围中认真思考、积极探究、主动学习。
总之,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现代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减负增效,注重践行少教多学,力求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开展预习、交流、讨论等互动学习,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赵丽红.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J].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3(07);
[2]杜永强.小学语文师生互动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3]谢彩云.小学语文教学中“少教多学”模式分析[J];学周刊;2015年17期;
[4]潘荣华;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J];中国校外教育.2014;
[5]张彦芬.小学高年级语文少教多学模式探究[J].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高效课堂”作为一种践行理念,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教学重在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
一、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
教未见趣,必不乐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激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学生学习兴趣是学习成功的奠基石。实施少教多学,实现减负增效,最关键的务必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合作、探究,引导、促进、激励,是践行新课程,培养好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建立师生情谊的一种好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学习,深度学习。教师要科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策略,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深入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让课堂重现生命的活力,实现寓教于乐。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自始至终做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正浓;课已终,趣犹存”。让学生时时刻刻陶醉在语文知识的海洋里,感到课堂时间短暂而愉快,课堂空间广阔而丰富,不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不断增强语文学习的素养。例如,新课的导入我们可以利用妙趣横生的导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结束教学时我们可以设置多姿多彩的悬念。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兴趣,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讲故事、诗词朗诵、查字典比赛、作文评比、出板报、办手抄报、讲民间故事、成语接龙等活动。并充分激励学生,实施赏识教育,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无忧无虑地学习,学活知识,敢于创新,勇于实践,能说会道,知道真、善、美,懂得假、丑、恶。
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发展潜能的桥梁,也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的有效阵地。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少教多学的宗旨就是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教师的少教,一定要放在刀刃上,即注重授人以渔。具体在语文课堂教学指导上,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养成最基本的“读、摘、背、悟、写、练”的整合。
读:抓关键的字词句,学会详读、略读,精度和浏览;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善于博采众长,才能厚积薄发。
摘:遇到好词、好句、好段,积极摘抄。善于积累,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思如泉涌笔生辉。”
背:学习文言诗词,虚词、实词等,少一个“背”字了得。我们只有“不惜千金买宝刀。”注重特殊字的音、形、义。
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写:言为心声,一字值千金。美文只有字斟句酌地推敲,注重口头语与书面语的差异,才能触景生情,表情达意。
练:多读心中有本,多写笔下生花。好记心不如烂笔头。有了广泛的阅读,岂能不大书特书。
语文教学,不外乎听、说、读、写四个字,假如我们都能处理好,并达到得心应手地组织教学,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就会与日俱增,学习效果就会喜出望外。
二、善于质疑问难,促进自主学习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俗话说:“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说一千,道一万,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什么都重要。
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确定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善于质疑问难的精神;正确归纳总结评价的方法。特别是发问精神的养成。因为,“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爱因斯坦强调:“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刘开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也。”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学者说:“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所以说,交给学生学会发问,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也就是说,激思启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张扬学生个性,增强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例如,我在组织学习《草船借箭》时,就充分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从课题处质疑,让学生积极讨论:“诸葛亮是向曹操‘骗’箭,还是‘借’箭呢?”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我觉得是‘借’,因为后来在火烧赤壁时,周瑜与诸葛亮把箭还给了曹操。”有的说:“我认为作者用‘借箭’的目的是为了赞扬诸葛亮的才干,说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有的说:“骗不文雅,能用在诸葛亮这个大人物身上吗?有的说:“骗是偷偷的,借是光明正大的,诸葛亮最后还叫人齐喊:“谢谢曹丞相的箭”等。由此可见,课堂上让学生质疑问难,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技能。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构建开放创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师应注重有的放矢地教会学生基本的语文阅读的提问方法。如:本文写了些什么——作者选择材料时,详写的是哪些,略写的又是哪些——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课文的主旨是什么。如此这般,结合课文特点分类指导提问的方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之处,激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从而产生相关疑问。如我在组织学习《桂林山水》时,文章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我就引导学生从结构和语言入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感受,有的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它独特在什么地方呢?有的说:文中对山水特点的描写能否换一种达方式呢?有的说:课文中写水的部分与写山的部分能不能调换,为什么?也有的说:文章写桂林山水,为什么还写了其他地方的山水?……
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生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然而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也需要培养和激发。教师要了解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机制,适时引导,在分析好学生问题意识成因基础上,进行“提问能力”的分析,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敢问、善问、乐问。
三、创设有效情境,促进自主学习
情为境生,境为情设。“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活学。”布鲁纳说:“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当代认知心理学家指出:没有任何教学目标比“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更重要。课堂是教师引领学生求知创新、展现个性化学习、体验成功的平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更新教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丰富多彩的情境教学,深受学生青睐。教师需要善用、巧用、活用,不断促使学生陶醉其间,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图片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利用图片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地了解和接受知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形象性、快捷性显出独特的内在魅力,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情境活力;故事情境有利于引人入胜;生活情境达到可亲可感,栩栩如生,真实可信;音乐情境实现以情感人,以美醉人等等,语文教学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才能使课堂生机勃勃,情趣盎然,其乐融融。
情境的促使要别出心裁,力求做到“新”“奇”“趣”。如我组织学习《葡萄沟》时,我就用简笔画创设了一个葡萄连续生长的情境——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夏季,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在情境创设中,学生高效地学习了语言文字,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激起对新疆葡萄沟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这样,让学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放飞想象,在心欲得而不能的求索氛围中认真思考、积极探究、主动学习。
总之,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现代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减负增效,注重践行少教多学,力求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开展预习、交流、讨论等互动学习,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赵丽红.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J].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3(07);
[2]杜永强.小学语文师生互动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3]谢彩云.小学语文教学中“少教多学”模式分析[J];学周刊;2015年17期;
[4]潘荣华;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J];中国校外教育.2014;
[5]张彦芬.小学高年级语文少教多学模式探究[J].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