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谈谈阅读教学中智力技能训练
【作者】 关冬梅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百合乡中心小学
【摘要】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发展智力。为了完成这项教学目的,就必须对智力技能加以积极有效地训练。本文分析了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智力技能训练的意义,总结了培养学生智力技能的基本方法,对提高学生智力技能起到关键作用。【关键词】阅读教学;智力技能;训练方法
【正文】
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发展智力。为了完成这项教学目的,就必须对智力活动的方法——智力技能——加以积极有效地训练。这种智力技能是完成知识的掌握到能力的形成的重要环节。怎样指导和训练呢?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一些方法。
一、归纳法
根据分析课文的需要,把课文的内容从句式、细节、描写方法等各种角度进行分解。再把分解开的若干小内容,按照人物的分析,层次的划分,写作的特点等研究专题重新进行系统的整理。最后从一项项调理化的内容中归纳出里面的内在联系。
比如《穷人》一课,有一段描写了桑娜抱回西蒙家两个孤儿后的复杂心理活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回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么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先把桑娜的心理描写按照“他都考虑到了谁”进行分解,成为“对渔夫,对孤儿,对自己”三个小方面。然后把这三个小方面的内容进行整理,看看桑娜想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对渔夫——够他受的——体贴:对孤儿——只能抱回——可怜;对自己——挨揍活该——责怪。最后从桑娜的种种态度,种种表现中,不是很容易就体会出她善良、淳朴、任劳任怨的美好内心世界吗?
归纳法不但从复杂的内容中得出了对于课文的深刻认识,同时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也训练了归纳推理的思维方法,思维的严密性和条理性。
二、 分类法
先从课文中选择出属于同一范围的内容,比如都表示了事情发展的某步过程,事物的某方面的情况。然后把这些内容分解若干小内容,找出小内容之间的相同或相异之点来确定分类的标准。最后根据分类的标准把这些内容分别归入高一级,概括性更大的类别中去。
比如《林海》中“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这三句话都是描写林海的情况的,但是每句话之间有什么区别呢?通过分类就可以弄清楚了。我们从选择出的三句话中,可以找出“绿、林海和波浪”这三个相对应的小内容。它们又分别写了大森林的哪几方面情况呢?“绿——颜色——美丽”;“海——面积——辽阔”;“波浪——形态——多姿”。分类以后,就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森林的特点。
分类法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训练了分类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的准确性、严密性。
三、 比较法
先选择可供比较的内容,可能是在体裁、写法、结构、思想上相近或相反地整篇课文,也可能是一篇课文里几处相关联的细节描写,关键词语、表现方法等。然后选择好恰当的比较之处,应该抓住不同的比较内容相互间本质的关系。最后找出它们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的细微差别。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第五和第十一段各有一句话:“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她赶紧擦着了一整把火柴。”从“一根”到“一整把”,反映出数量的差异;从“终于”到“赶紧”,反映出由迟疑到急不可待的态度的变化;从“抽”到“擦”,反映了点燃火柴的动作发展。从这些比较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出小女孩害怕慈祥的奶奶从幻象中消失的焦急不安地心情。
比较法可以更细致地体会课文精妙之处,同时训练了比较的思维方法的思维的细致性。
四、 联想法
有些课文的内容可能触动了我们的生活经历或有关知识,不由想起了与课文有关的其他情况。这些课文的内容可能是大段的景物、人物描写,也可能是寥寥几个关键词语等等。只要对理解课文有促进作用,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联想点,由此及彼地把思想扩展开来,加深认识。
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有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颗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们可以联想到奶奶等待时焦急而又耐心地具体情况,也可以联想到老奶奶究竟是谁。特别是后一个联想,她可能是位老医生,亲眼看见周总理在病房中坚持工作;她可能是位老教师,总理百忙中到教室来听她讲课……通过联想,自然也就明白了这位老奶奶正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代表,加深了对人民热爱总理的感情的认识。
联想法用自己的理解去充实课文内容,把抽象的文字与自己知识、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缩短了对课文的距离,同时也训练了形象思维的能力。
五、假设法
让学生不把课文看成僵死不变的东西,鼓励学生按照课文的逻辑,发挥创造性想象,设计新的开头,新的情节,新的结尾等等。然后与原文进行比较,或者从假设的不足看到原文的妙处,或者从各种假设方案中认识到表达形式的多样性。
比如《穷人》的结尾写下了尽管桑娜百般担心,但是出乎意料,渔夫不但没有责怪她,反而催促去抱回孤儿。这时,“桑娜坐着一动不动”。假设我们去写桑娜激动地跳起来去拥抱丈夫;假设我们去写她急忙走到床边拉开帐子,让丈夫看看已经抱回的孤儿。这两种假设与原文比较,哪一种结尾好呢?应该说原文的描写出乎意料但合乎情理,最符合桑娜的性格发展逻辑。因为渔夫与她心心相印,从丈夫的支持里她得到了最大的精神快慰,紧张的心情松弛下来,所以“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假设法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把课文容进自己的认识,促使学活、学深,同时也训练了推理、比较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的创造性、灵活性。
六、发掘法
并不是所有的课文内容都可以集合在一起,用归纳、比较、分类等方法来体会它们的意义,比如有一些关键词语,有着独立的表达作用。这就需要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由表及里的发掘。
有的含义及深,如《少年闰土》写:“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那“高墙上的四角天空”就形象的写出来束缚住封建礼教下的少年封闭的生活状态,也表达了对于这种生活的厌烦苦闷的情绪。有的在结构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养花》写了这样一句:“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所以”一词就表现出爱花与养花之间的因果关系。总之,抓住这些关键词语,运用已有的知识,深入地体会,就能对课文学得更深、更细。
发掘法促使学生深入细致理解课文,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分析、概括的思维方法。
以上几种方法,可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水平灵活运用,也可综合使用,只要方法得当,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阅读技能的。
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发展智力。为了完成这项教学目的,就必须对智力活动的方法——智力技能——加以积极有效地训练。这种智力技能是完成知识的掌握到能力的形成的重要环节。怎样指导和训练呢?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一些方法。
一、归纳法
根据分析课文的需要,把课文的内容从句式、细节、描写方法等各种角度进行分解。再把分解开的若干小内容,按照人物的分析,层次的划分,写作的特点等研究专题重新进行系统的整理。最后从一项项调理化的内容中归纳出里面的内在联系。
比如《穷人》一课,有一段描写了桑娜抱回西蒙家两个孤儿后的复杂心理活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回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么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先把桑娜的心理描写按照“他都考虑到了谁”进行分解,成为“对渔夫,对孤儿,对自己”三个小方面。然后把这三个小方面的内容进行整理,看看桑娜想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对渔夫——够他受的——体贴:对孤儿——只能抱回——可怜;对自己——挨揍活该——责怪。最后从桑娜的种种态度,种种表现中,不是很容易就体会出她善良、淳朴、任劳任怨的美好内心世界吗?
归纳法不但从复杂的内容中得出了对于课文的深刻认识,同时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也训练了归纳推理的思维方法,思维的严密性和条理性。
二、 分类法
先从课文中选择出属于同一范围的内容,比如都表示了事情发展的某步过程,事物的某方面的情况。然后把这些内容分解若干小内容,找出小内容之间的相同或相异之点来确定分类的标准。最后根据分类的标准把这些内容分别归入高一级,概括性更大的类别中去。
比如《林海》中“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这三句话都是描写林海的情况的,但是每句话之间有什么区别呢?通过分类就可以弄清楚了。我们从选择出的三句话中,可以找出“绿、林海和波浪”这三个相对应的小内容。它们又分别写了大森林的哪几方面情况呢?“绿——颜色——美丽”;“海——面积——辽阔”;“波浪——形态——多姿”。分类以后,就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森林的特点。
分类法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训练了分类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的准确性、严密性。
三、 比较法
先选择可供比较的内容,可能是在体裁、写法、结构、思想上相近或相反地整篇课文,也可能是一篇课文里几处相关联的细节描写,关键词语、表现方法等。然后选择好恰当的比较之处,应该抓住不同的比较内容相互间本质的关系。最后找出它们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的细微差别。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第五和第十一段各有一句话:“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她赶紧擦着了一整把火柴。”从“一根”到“一整把”,反映出数量的差异;从“终于”到“赶紧”,反映出由迟疑到急不可待的态度的变化;从“抽”到“擦”,反映了点燃火柴的动作发展。从这些比较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出小女孩害怕慈祥的奶奶从幻象中消失的焦急不安地心情。
比较法可以更细致地体会课文精妙之处,同时训练了比较的思维方法的思维的细致性。
四、 联想法
有些课文的内容可能触动了我们的生活经历或有关知识,不由想起了与课文有关的其他情况。这些课文的内容可能是大段的景物、人物描写,也可能是寥寥几个关键词语等等。只要对理解课文有促进作用,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联想点,由此及彼地把思想扩展开来,加深认识。
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有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颗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们可以联想到奶奶等待时焦急而又耐心地具体情况,也可以联想到老奶奶究竟是谁。特别是后一个联想,她可能是位老医生,亲眼看见周总理在病房中坚持工作;她可能是位老教师,总理百忙中到教室来听她讲课……通过联想,自然也就明白了这位老奶奶正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代表,加深了对人民热爱总理的感情的认识。
联想法用自己的理解去充实课文内容,把抽象的文字与自己知识、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缩短了对课文的距离,同时也训练了形象思维的能力。
五、假设法
让学生不把课文看成僵死不变的东西,鼓励学生按照课文的逻辑,发挥创造性想象,设计新的开头,新的情节,新的结尾等等。然后与原文进行比较,或者从假设的不足看到原文的妙处,或者从各种假设方案中认识到表达形式的多样性。
比如《穷人》的结尾写下了尽管桑娜百般担心,但是出乎意料,渔夫不但没有责怪她,反而催促去抱回孤儿。这时,“桑娜坐着一动不动”。假设我们去写桑娜激动地跳起来去拥抱丈夫;假设我们去写她急忙走到床边拉开帐子,让丈夫看看已经抱回的孤儿。这两种假设与原文比较,哪一种结尾好呢?应该说原文的描写出乎意料但合乎情理,最符合桑娜的性格发展逻辑。因为渔夫与她心心相印,从丈夫的支持里她得到了最大的精神快慰,紧张的心情松弛下来,所以“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假设法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把课文容进自己的认识,促使学活、学深,同时也训练了推理、比较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的创造性、灵活性。
六、发掘法
并不是所有的课文内容都可以集合在一起,用归纳、比较、分类等方法来体会它们的意义,比如有一些关键词语,有着独立的表达作用。这就需要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由表及里的发掘。
有的含义及深,如《少年闰土》写:“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那“高墙上的四角天空”就形象的写出来束缚住封建礼教下的少年封闭的生活状态,也表达了对于这种生活的厌烦苦闷的情绪。有的在结构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养花》写了这样一句:“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所以”一词就表现出爱花与养花之间的因果关系。总之,抓住这些关键词语,运用已有的知识,深入地体会,就能对课文学得更深、更细。
发掘法促使学生深入细致理解课文,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分析、概括的思维方法。
以上几种方法,可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水平灵活运用,也可综合使用,只要方法得当,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阅读技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