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善待错误 拥抱精彩
【作者】 贾经蓉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徐家沟小学
【正文】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并加以合理的利用和开发。?学生的学习错误也是一种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数学教师要珍视课堂中出现的“错误”,善于巧妙地利用?“错误”?促进“动态生成”,努力从学生的角度去了解、分析、解决错误背后存在的学习障碍,更要慧眼识金,敏锐洞悉“错误”的潜在价值,充分挖掘“错误”中隐藏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巧用“错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材料感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克服困难和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学习中的错误资源源于学生,贴近学生,教学中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运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具有特殊的作用。
我在教学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创设同学们到公园去游玩需要租船的情境,“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请同学们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学生汇报时大部分同学认为至少需要5条船,因为22÷4=5(条)……2(人),商是5,就应该租5条船。也有个别同学有异议。学生出现错误时,我就让学生自己用画一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式,来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兴趣高涨,有的画图,有的摆小棒,有的计算,在操作思考中悟出了余下的2人是关键,怎样安排他们呢?即使坐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条船,这样才能满足让22个学生都去划船的要求。巧用错误,让学生在错误中收获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学得开心、学得上心,探究兴趣自然会与日俱增。
二、捕捉“错误”,激活思维
如教学二年级《认识厘米》这一课时,在学生认识厘米这一长度单位之后,我让学生用尺去量铅笔的长度。并请三位学生上讲台演示。前面两个学生正确地量出自己铅笔的长度(都是从刻度0开始量),而第三位学生上来量时他把尺倒过来量,用20厘米处作零刻度,其他同学都说他量错了。我没有立即就判定是错误的,而是问他:“你为什么这么量呢?你是怎么想的?”原来他的尺断了一截,尺上没有零刻度。所以他选择从20厘米处开始量,很显然,他量的方法与大家截然不同。我又让学生讨论交流:这样的方法可以吗?接着又追问:“看到他的这种创造性的测量方法,你有什么想法吗?”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可以用他的尺从1厘米的地方开始量,量到10厘米处,铅笔的长就是10-1=9(厘米)。”有的说:“如果从10厘米的地方作起点就更容易量了。”有的同学甚至说:“我可以把尺上任意一个刻度作起点,只要够量都行。”在这个过程中,我捕捉“错误”信息,因势利导,变“错误”为有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的“错误”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创造出许多新的测量方法,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发展。预设中本要匆匆而过的环节,由于老师意识到这个“错误”有着不寻常的教育价值,才让学生绽放了精彩。
三、善用“错误”,引发探究
布鲁纳曾说:“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学习错误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必然伴随的现象之一。如华应龙老师在教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当学生提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相邻两边之积”时,教师并没有立即反驳,而是鼓励了学生的发言,感谢他的大胆猜想。并且将错就错,如果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相邻两边之积的话,那么根据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点,把平行四边形框架拉动为高矮分明两个平行四边形,学生一看,立即就明白原来的猜测是错误的了。那正确的应该是怎样的呢?探究的序幕此时已拉开。学生利用学具通过剪拼、平移,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等底等高的长方形,从而探究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再生资源,对于学生生成的错误资源,教师大可不必藏着、捂着,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探究,给学生出错的空间,才能使学生经历从错误认识走向正确认识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进而唤醒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自信,对学习就会充满热情和探究的欲望。
四、诱导“错误”,预设生成
数学教育家杜威说过:“错误与探索相互交合,才能孕育出真理。”教师人为地设置一些“陷阱”,甚至诱导学生“犯错”,再引导学生自我从错误的迷茫中走出来,能唤醒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欲望。我在教学《圆的面积》巩固练习中,“一块长方形铁皮,长是16厘米,宽8厘米,如果把它剪成半径2厘米的圆片,最多可以剪多少个?”我故意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经验,用大面积去除以每块的小面积,即16×8÷(3.14×22)≈10(片)。但是有几个会思考、爱质疑的学生对此将信将疑,于是,我让学生画草图,一个个豁然开朗:原来正确的解法是(16÷4)×(8÷4)=8(片),根本不可能剪出10片。
因为有些剩余的废料不可能拼在一起再去剪圆。可见,故意诱导学生出错,给学生制造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错误的背后去发现真理。在这样的预设中,才生成了如此的灵动课堂
“从错误中学习”是当前值得提倡的教学策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拥有“错误”资源的课堂是鲜活的,错误的价值有时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师生从中获得的启迪。教师需要练就一双“慧眼”,敏于捕捉、善于发现、甚至善于制造错误,并利用错误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误中求知,在错误中探索,让其变“废”为“宝”。让我们善待错误,去拥抱课堂的精彩﹗
一、巧用“错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材料感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克服困难和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学习中的错误资源源于学生,贴近学生,教学中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运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具有特殊的作用。
我在教学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创设同学们到公园去游玩需要租船的情境,“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请同学们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学生汇报时大部分同学认为至少需要5条船,因为22÷4=5(条)……2(人),商是5,就应该租5条船。也有个别同学有异议。学生出现错误时,我就让学生自己用画一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式,来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兴趣高涨,有的画图,有的摆小棒,有的计算,在操作思考中悟出了余下的2人是关键,怎样安排他们呢?即使坐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条船,这样才能满足让22个学生都去划船的要求。巧用错误,让学生在错误中收获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学得开心、学得上心,探究兴趣自然会与日俱增。
二、捕捉“错误”,激活思维
如教学二年级《认识厘米》这一课时,在学生认识厘米这一长度单位之后,我让学生用尺去量铅笔的长度。并请三位学生上讲台演示。前面两个学生正确地量出自己铅笔的长度(都是从刻度0开始量),而第三位学生上来量时他把尺倒过来量,用20厘米处作零刻度,其他同学都说他量错了。我没有立即就判定是错误的,而是问他:“你为什么这么量呢?你是怎么想的?”原来他的尺断了一截,尺上没有零刻度。所以他选择从20厘米处开始量,很显然,他量的方法与大家截然不同。我又让学生讨论交流:这样的方法可以吗?接着又追问:“看到他的这种创造性的测量方法,你有什么想法吗?”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可以用他的尺从1厘米的地方开始量,量到10厘米处,铅笔的长就是10-1=9(厘米)。”有的说:“如果从10厘米的地方作起点就更容易量了。”有的同学甚至说:“我可以把尺上任意一个刻度作起点,只要够量都行。”在这个过程中,我捕捉“错误”信息,因势利导,变“错误”为有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的“错误”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创造出许多新的测量方法,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发展。预设中本要匆匆而过的环节,由于老师意识到这个“错误”有着不寻常的教育价值,才让学生绽放了精彩。
三、善用“错误”,引发探究
布鲁纳曾说:“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学习错误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必然伴随的现象之一。如华应龙老师在教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当学生提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相邻两边之积”时,教师并没有立即反驳,而是鼓励了学生的发言,感谢他的大胆猜想。并且将错就错,如果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相邻两边之积的话,那么根据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点,把平行四边形框架拉动为高矮分明两个平行四边形,学生一看,立即就明白原来的猜测是错误的了。那正确的应该是怎样的呢?探究的序幕此时已拉开。学生利用学具通过剪拼、平移,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等底等高的长方形,从而探究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再生资源,对于学生生成的错误资源,教师大可不必藏着、捂着,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探究,给学生出错的空间,才能使学生经历从错误认识走向正确认识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进而唤醒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自信,对学习就会充满热情和探究的欲望。
四、诱导“错误”,预设生成
数学教育家杜威说过:“错误与探索相互交合,才能孕育出真理。”教师人为地设置一些“陷阱”,甚至诱导学生“犯错”,再引导学生自我从错误的迷茫中走出来,能唤醒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欲望。我在教学《圆的面积》巩固练习中,“一块长方形铁皮,长是16厘米,宽8厘米,如果把它剪成半径2厘米的圆片,最多可以剪多少个?”我故意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经验,用大面积去除以每块的小面积,即16×8÷(3.14×22)≈10(片)。但是有几个会思考、爱质疑的学生对此将信将疑,于是,我让学生画草图,一个个豁然开朗:原来正确的解法是(16÷4)×(8÷4)=8(片),根本不可能剪出10片。
因为有些剩余的废料不可能拼在一起再去剪圆。可见,故意诱导学生出错,给学生制造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错误的背后去发现真理。在这样的预设中,才生成了如此的灵动课堂
“从错误中学习”是当前值得提倡的教学策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拥有“错误”资源的课堂是鲜活的,错误的价值有时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师生从中获得的启迪。教师需要练就一双“慧眼”,敏于捕捉、善于发现、甚至善于制造错误,并利用错误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误中求知,在错误中探索,让其变“废”为“宝”。让我们善待错误,去拥抱课堂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