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探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生态德育功能
【作者】 潘存霞
【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芳草湖农场中学
【摘要】如何有效的利用好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生态教育德育功能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究的新课题,在高中教材中生态教育的内容既有丰富的显性材料,又有寓德育于智育之中的隐性素材;既有较完整的生态环境理论,又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生态道德教育功能。因此,充分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功能,使学生认识生态道德关系,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从而融入生态道德实践,是全社会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生态问题;生态道德;生态价值观
【正文】
一、让学生从生态问题认识生态道德基本关系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向学生揭示当前人类面临的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在和生态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时,不断地把各种各样的废气物排放到生态环境中去。这样,就产生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从而引起它的供给能力的问题。另一个是生态环境对人类排出的废气物忍耐量的有限性,从而引起它的自净能力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导致了生态资源的两类破坏:一类是人类对生态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引起的生态资源的枯竭。一方面,可更新的资源破坏日益严重,森林资源在减少,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淡水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不可更新的资源,由于大量的开采,储量逐渐减少甚至快要枯竭。目前,全世界每年大约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有2000万公顷的土地被严重侵蚀而无法耕种。全世界的森林面积已经大大减少,其中温带森林丧失的比例最高,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森林砍伐量令人吃惊。全世界各大洲都出现了河流断流现象,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了居民饮用水困难的情况,我国的黄河近几年也多次断流。另一类是人类废气物排放引起的环境污染。这种环境污染造成了许多公害事故的发生,给人们的财产和人身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失,同时又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一切都表明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界之间日益强烈的对撞。
二、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意识
政治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必须牢牢把握各年级的理论知识与生态教育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另一方面必须按照生态教育的要求,收集同教材知识密切联系的相关材料。而后双向结合,把两方面的内容对应起来,并做到有机的统一,确保思想政治课渗透生态教育的内容。因此,在上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编写教案时,要把环境教育的具体任务纳入教学计划。在教学规定要求的范围之内,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挖掘教材中的生态教育素材,合理确定各章节生态教育的知识点。
三、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取向
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价值取向功能,培育和树立整体利益观念,实现和谐。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推进的系统工程。要真正发挥好思想教育的作用,实现生态和谐的目标,首先就应当找到思想教育和生态和谐的契合点,发现通过思想教育工作推进生态和谐的现实路径,才能真正发挥出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达到生态和谐的良好效果。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继承和发扬“天人合一”、共生共荣的全局观,为整体利益观构造稳定的思维模式。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极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和思维定势。如果人的活动破坏了万物的和谐发展则“鲜不为患”这就是说世间万物彼此联系,相互制约,又有其共同的发展规律,也就是现在所讲的生态平衡规律。它要求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存权力和价值,人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会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现在如何在社会发展大的转型时期如何正确建构协调发展的生态文化,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传统文化中始终强调的整体发展、协调共处的观念,需要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导向作用,为人们继承吸收,在生存发展中把自己视为自然界的一员,面对自然界少索取、多奉献,树立起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全局观。
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时,要通过思想教育的作用,培育互利、双赢的发展观,为生态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是人类行为的两种基本方式,正是人类相互的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影响,最终导致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使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心态,才能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生态和谐。一方面,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中,要通过思想教育使人们拥有良好的心态,建立互利合作的社会关系,反对恶性的人际竞争,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良性的利益链接,为生态和谐构筑良好的人文平台。另一方面,在处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关系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大家懂得:人类共同利益与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类共同利益并不是个人的、民族的和国家的利益之外的空洞抽象,而是蕴藏其间的共同的普遍的东西,它是各国之间彼此相互依存的共享的利益。全球生态危机的解决,需要引导人们形成整体利益观念,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促使人类能长期地、科学地、理智地看待自己的行为,早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开展诸如生态科学知识讲座、环境纪念日活动、生态知识竞赛、环保兴趣小组、环保志愿行动、环保夏令营等各种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进行环境教育,能吸引学生,收效很大,也切合环境教育的要求。实践证明,积极开展环保课外实践活动,以正确的生态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实际行动为载体,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行为习惯,发展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类、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个人、集体、社会对待生态环境的正确观念和良好的行为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环境意识水平,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和教育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让学生从生态问题认识生态道德基本关系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向学生揭示当前人类面临的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在和生态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时,不断地把各种各样的废气物排放到生态环境中去。这样,就产生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从而引起它的供给能力的问题。另一个是生态环境对人类排出的废气物忍耐量的有限性,从而引起它的自净能力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导致了生态资源的两类破坏:一类是人类对生态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引起的生态资源的枯竭。一方面,可更新的资源破坏日益严重,森林资源在减少,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淡水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不可更新的资源,由于大量的开采,储量逐渐减少甚至快要枯竭。目前,全世界每年大约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有2000万公顷的土地被严重侵蚀而无法耕种。全世界的森林面积已经大大减少,其中温带森林丧失的比例最高,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森林砍伐量令人吃惊。全世界各大洲都出现了河流断流现象,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了居民饮用水困难的情况,我国的黄河近几年也多次断流。另一类是人类废气物排放引起的环境污染。这种环境污染造成了许多公害事故的发生,给人们的财产和人身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失,同时又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一切都表明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界之间日益强烈的对撞。
二、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意识
政治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必须牢牢把握各年级的理论知识与生态教育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另一方面必须按照生态教育的要求,收集同教材知识密切联系的相关材料。而后双向结合,把两方面的内容对应起来,并做到有机的统一,确保思想政治课渗透生态教育的内容。因此,在上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编写教案时,要把环境教育的具体任务纳入教学计划。在教学规定要求的范围之内,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挖掘教材中的生态教育素材,合理确定各章节生态教育的知识点。
三、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取向
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价值取向功能,培育和树立整体利益观念,实现和谐。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推进的系统工程。要真正发挥好思想教育的作用,实现生态和谐的目标,首先就应当找到思想教育和生态和谐的契合点,发现通过思想教育工作推进生态和谐的现实路径,才能真正发挥出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达到生态和谐的良好效果。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继承和发扬“天人合一”、共生共荣的全局观,为整体利益观构造稳定的思维模式。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极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和思维定势。如果人的活动破坏了万物的和谐发展则“鲜不为患”这就是说世间万物彼此联系,相互制约,又有其共同的发展规律,也就是现在所讲的生态平衡规律。它要求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存权力和价值,人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会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现在如何在社会发展大的转型时期如何正确建构协调发展的生态文化,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传统文化中始终强调的整体发展、协调共处的观念,需要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导向作用,为人们继承吸收,在生存发展中把自己视为自然界的一员,面对自然界少索取、多奉献,树立起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全局观。
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时,要通过思想教育的作用,培育互利、双赢的发展观,为生态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是人类行为的两种基本方式,正是人类相互的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影响,最终导致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使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心态,才能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生态和谐。一方面,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中,要通过思想教育使人们拥有良好的心态,建立互利合作的社会关系,反对恶性的人际竞争,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良性的利益链接,为生态和谐构筑良好的人文平台。另一方面,在处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关系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大家懂得:人类共同利益与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类共同利益并不是个人的、民族的和国家的利益之外的空洞抽象,而是蕴藏其间的共同的普遍的东西,它是各国之间彼此相互依存的共享的利益。全球生态危机的解决,需要引导人们形成整体利益观念,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促使人类能长期地、科学地、理智地看待自己的行为,早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开展诸如生态科学知识讲座、环境纪念日活动、生态知识竞赛、环保兴趣小组、环保志愿行动、环保夏令营等各种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进行环境教育,能吸引学生,收效很大,也切合环境教育的要求。实践证明,积极开展环保课外实践活动,以正确的生态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实际行动为载体,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行为习惯,发展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类、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个人、集体、社会对待生态环境的正确观念和良好的行为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环境意识水平,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和教育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