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迁移教学在小学低段数学中的应用策略
【作者】 张惠勤
【机构】 新疆伊犁州霍城县清水河镇育英小学
【摘要】《心理学》中,把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之为学习迁移,迁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积极的正迁移,一种是消极的负迁移,教师要引导、点拨、评点和激励,努力实现正迁移,防止负迁移。通过旧知铺垫、模仿学习、方法小结和总计提升,使学生形成稳定和清晰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快乐学习,高效学习的效果。【关键词】小学数学;迁移;应用
【正文】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先前的学习会对当前的学习产生影响,或者当前的学习会对先前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就是迁移。这里所说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能起积极促进作用的,这叫正迁移,一种是会有消极干扰作用的,这叫负迁移。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努力实现正迁移,而要防止负迁移。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指学习中的这种正迁移现象。教学中让学生以旧知为依托,通过迁移的思维方式驾驭新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对发展学生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迁移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结合工作实际,来谈一谈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迁移的一般方法和功能
迁移的方法就是通过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然后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迁移教学法是教师依据“迁移规律”设法为新知识的生成提供联系的“认识桥梁”,通过迁移来发挥旧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中的铺垫作用。
迁移教学的功能有两点,第一,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即理解学习。第二,促使学生智力的发展,使学生能将学得的知识、技能成功地迁移到新情境,新课题,从而形成一种学习技能,提升学习能力。
二、迁移课教学的一般程序
(一)旧知铺垫,再现思维。
通过对旧知识的提取,再现,为学生学习新知奠定思维基础。如在学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学生已经具备了“100以内数的计算”方法和技能,我们可以以此为依托,再现和强化“100以内数加减”的方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加法注意满十进一,减法注意不够减时借一当十;3、哪一位算得的结果对齐哪一位),由此引入到万以内数的加减。
(二)模仿学习,发现问题。
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用原来习得的方法解决问题,找到共同点,放手给学独立或半独立地解决问题。如在学习退位减法时,教学了12-9后,让学生模仿22-9,32-9;由20以内的退位减,推广到100以内的退位减,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由此学生发现借的方法是一样的,只是借位后,100以内还需要再算十位上的。
(三)方法小结,练习巩固。
练习是深化巩固知识的重要一环。练习的设计要紧扣例题强化迁移。如;在教学完某个例题后,教师总会安排一些于例题相配套的练习或思考题等。让学生在学会一种新的技能和思维方法后,进一步强化。
(四)总结提升,形成技能。
通过对原有方法与现有方法的比较,总结出具体的方法,适当地变换练习方式,引导学生对练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技能。如在学习了应用题“公鸡有15只,母鸡有9只,一共有多少只鸡?”后,我给出了下面一组题:
公鸡有15只,比母鸡多6只,一共有多少只鸡?
公鸡有15只,母鸡比公鸡少6只,一共有多少只鸡?
母鸡有9只,比公鸡少6只,一共有多少只鸡?
母鸡有9只,公鸡比母鸡多6只,一共有多少只鸡?
让学生通对比,找出相似的地方,都是需要知道两种鸡的数量再加;而上面4道题其中的一个数量要先进行一次计算才能得出。顺势,我又出了一道题“二(1)班有男生25人,女生13人,二(1)班共有多少人?”让学生来编几道两步计算的题目,学生很有兴趣。这样既抓住了知识的本质特征,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兴趣。
三、应用迁移教学要注意的两点要求
(一)对于教师的要求。
首先,教师必须掌握新知学习的迁移理论和促进学习迁移的条件,能抓住要点,把要教学的东西深入浅出,尽量简化;同时要有完整的知识体系,能把后续的知识有机的渗透在其中。迁移,是通过教学而实现的,要想使学生当前的学习对日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创造条件,改革材料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实际运用以及良好学习方法的培养等方面下功夫,积极主动地促进学习的正向迁移。
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同时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领性。如在二年级位置与方向的教学中,学生对于左右两侧观察方位的判断是比较难的,以观察汽车为例,如果直接问“站在左侧的同学,车头在哪边(左或右)?”,显得太简单,学生没有深层思考的训练;如果问“你想怎么判断谁是在左侧观察?”这样的问题又太宽泛,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我设计的问题是“观察汽车时,哪个部位是我们比较容易区分的(标识比较明显的),左右两侧看到又是不一样的?左侧的同学怎样判断?右侧的同学怎样判断?”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既能给学生一定的引领,又能让学生去思考发现问题的本质。
(二)对于学生的要求。
学生要牢固掌握旧有的知识和技能,为迁移创造条件,在迁移过程中要处于主动地位,积极思维,大胆尝试。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听、说的能力和善于辩解的能力,多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自主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探索的乐趣。体验成功的信心和勇气。这样才能使他们在课堂中的思维活跃、思路宽广、发言积极、勇于探索新知。这正是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由于学习方法可以产生广泛的一般性迁移,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学会如何学习,从而对今后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特别是在小学数学中,计数、运算、解题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作为最有迁徙价值的最基本的数学能力,对于形成个人的数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选教材、注重教材整体结构,把最基本内容和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知识放在首位,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了解学生实际知识水平、个性特征,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地运用各种策略来提高迁移能力。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先前的学习会对当前的学习产生影响,或者当前的学习会对先前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就是迁移。这里所说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能起积极促进作用的,这叫正迁移,一种是会有消极干扰作用的,这叫负迁移。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努力实现正迁移,而要防止负迁移。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指学习中的这种正迁移现象。教学中让学生以旧知为依托,通过迁移的思维方式驾驭新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对发展学生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迁移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结合工作实际,来谈一谈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迁移的一般方法和功能
迁移的方法就是通过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然后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迁移教学法是教师依据“迁移规律”设法为新知识的生成提供联系的“认识桥梁”,通过迁移来发挥旧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中的铺垫作用。
迁移教学的功能有两点,第一,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即理解学习。第二,促使学生智力的发展,使学生能将学得的知识、技能成功地迁移到新情境,新课题,从而形成一种学习技能,提升学习能力。
二、迁移课教学的一般程序
(一)旧知铺垫,再现思维。
通过对旧知识的提取,再现,为学生学习新知奠定思维基础。如在学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学生已经具备了“100以内数的计算”方法和技能,我们可以以此为依托,再现和强化“100以内数加减”的方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加法注意满十进一,减法注意不够减时借一当十;3、哪一位算得的结果对齐哪一位),由此引入到万以内数的加减。
(二)模仿学习,发现问题。
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用原来习得的方法解决问题,找到共同点,放手给学独立或半独立地解决问题。如在学习退位减法时,教学了12-9后,让学生模仿22-9,32-9;由20以内的退位减,推广到100以内的退位减,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由此学生发现借的方法是一样的,只是借位后,100以内还需要再算十位上的。
(三)方法小结,练习巩固。
练习是深化巩固知识的重要一环。练习的设计要紧扣例题强化迁移。如;在教学完某个例题后,教师总会安排一些于例题相配套的练习或思考题等。让学生在学会一种新的技能和思维方法后,进一步强化。
(四)总结提升,形成技能。
通过对原有方法与现有方法的比较,总结出具体的方法,适当地变换练习方式,引导学生对练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技能。如在学习了应用题“公鸡有15只,母鸡有9只,一共有多少只鸡?”后,我给出了下面一组题:
公鸡有15只,比母鸡多6只,一共有多少只鸡?
公鸡有15只,母鸡比公鸡少6只,一共有多少只鸡?
母鸡有9只,比公鸡少6只,一共有多少只鸡?
母鸡有9只,公鸡比母鸡多6只,一共有多少只鸡?
让学生通对比,找出相似的地方,都是需要知道两种鸡的数量再加;而上面4道题其中的一个数量要先进行一次计算才能得出。顺势,我又出了一道题“二(1)班有男生25人,女生13人,二(1)班共有多少人?”让学生来编几道两步计算的题目,学生很有兴趣。这样既抓住了知识的本质特征,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兴趣。
三、应用迁移教学要注意的两点要求
(一)对于教师的要求。
首先,教师必须掌握新知学习的迁移理论和促进学习迁移的条件,能抓住要点,把要教学的东西深入浅出,尽量简化;同时要有完整的知识体系,能把后续的知识有机的渗透在其中。迁移,是通过教学而实现的,要想使学生当前的学习对日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创造条件,改革材料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实际运用以及良好学习方法的培养等方面下功夫,积极主动地促进学习的正向迁移。
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同时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领性。如在二年级位置与方向的教学中,学生对于左右两侧观察方位的判断是比较难的,以观察汽车为例,如果直接问“站在左侧的同学,车头在哪边(左或右)?”,显得太简单,学生没有深层思考的训练;如果问“你想怎么判断谁是在左侧观察?”这样的问题又太宽泛,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我设计的问题是“观察汽车时,哪个部位是我们比较容易区分的(标识比较明显的),左右两侧看到又是不一样的?左侧的同学怎样判断?右侧的同学怎样判断?”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既能给学生一定的引领,又能让学生去思考发现问题的本质。
(二)对于学生的要求。
学生要牢固掌握旧有的知识和技能,为迁移创造条件,在迁移过程中要处于主动地位,积极思维,大胆尝试。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听、说的能力和善于辩解的能力,多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自主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探索的乐趣。体验成功的信心和勇气。这样才能使他们在课堂中的思维活跃、思路宽广、发言积极、勇于探索新知。这正是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由于学习方法可以产生广泛的一般性迁移,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学会如何学习,从而对今后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特别是在小学数学中,计数、运算、解题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作为最有迁徙价值的最基本的数学能力,对于形成个人的数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选教材、注重教材整体结构,把最基本内容和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知识放在首位,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了解学生实际知识水平、个性特征,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地运用各种策略来提高迁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