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作者】 吕桂先

【机构】 广西陆川县第一小学



【正文】      帮教必须从心开始,首先是我们老师心中要有学困生,急学困生所急,想学困生所想,从学困生的学习实际寻求切实可行的帮教策略;其次是做学困生的帮教工作,要从拨去他们心头的阴霾,树立学习的信心开始。
  一、“低起点、小步子、勤约定”?争星脱困的教学方式
  1、对待学困生我们不能搞“一刀切”,应因人而宜,适当降低教学要求,把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教学目标分化成一个个学困生通过努力能够达成的中小目标,制定出“学困生分层目标评价细则”,然后和他们作出一天、一周、一月的约定,鼓励他们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向成功目标,继而争星脱困。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对学困生,特别要注意把培养成功心理、强化内部动力机制作为教育目标,坚持对他们施行激励性评价,为他们创设享受成功喜悦的机会,激发起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2、“学困生分层目标评价细则”和“争星脱困”具体说就是:以《语文课程标准》的分段教学目标为基准,根据学困生实际再细化为A级、B级、C级三级评价目标,每个级别都有相应的积分,让学困生争取积分,累积到一定积分颁星奖励。比如阅读中的朗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对此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们把它分成A级——正确(2分);B级——正确、流利(3分);C级——正确、流利、有感情(5分)。在实际操作中,以评价细则为指导,联系每一篇课文,让学困生确定争取的目标,当觉得可以过关时再到老师处朗读,获取相应的积分。每一个单元结束后小节一次并颁星奖励。每个单元有三篇课文,如果累积到6-8分就颁跨越星,累积到9-12分就颁追逐星,累积到13-15分就颁自豪星,期间如果第二单元比第一单元有进步,再颁进步星鼓励。期末进行总结考评和补测。
  3、制定学困生分层目标评价细则和争星脱困实际操作,能让学困生感性地看到自己进步的过程,享受达成目标的喜悦,在目标达成中产生争取更大目标的动力。但是这两项工作是十分复杂而又难以操作的,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妨以“写好每一个字,读好每一篇课文”为突破口,扎扎实实地帮助学困生脱困。
  二、捕捉一份真实,提升写作兴趣
  平常评改作文,我们习惯了对“学优生”词藻华丽、构思奇巧、篇章精美等现象的高度肯定与极度宣扬。而“学困生”的作文往往内容枯燥,无法将看到的事物、现象加以修饰展现,缺乏了可读性、可赏性,但也恰恰真实地表达了事物本身,使其具有较高的真实性。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从片言只语中去寻找一份真实,并将这份真实尽量扩大,让学生品味出生活作文的“真实”的味道,给全班一个“真实”的范例,这样既是一种指导,也是一种激励,可收获习作评价的双赢效果。
  案例:人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关于人物特点的描写,有一学困生以妈妈为描写对象,记述妈妈摆设流动早餐摊的艰辛。由于描写手段的贫乏,艰辛味甚是寡然。以下是该生的习作全文:我的妈妈很勤劳、很辛苦。
  妈妈每天早点四点多一点点就起来了,她先去煮粥,再去拿面粉,弄好了就叫爸爸一起做馒头。爸爸发面发好了,就叫妈妈去做。妈妈动作很快,一会儿就做了一锅,爸爸就拿去蒸。妈妈做馒头本事很大,会有很多味道,有肉馅的、有包心菜的,还有南瓜味的。总之很好吃。
  五点多的时候,全部馒头都蒸好了,妈妈就踏着三轮车出发就大唐卖了。她要骑三十多分钟才能到那个小学门口,不过她很快能卖完的。卖完了,她就推着三轮车到十字路口再去卖烧烤,一直到下午五点多才回来。回到家再准备明天要卖的东西。
  客观地来说,这个学困生写作时全文不过250字,却已经尽全力在写自己妈妈的辛苦了,尽管我们看到的是他平铺直叙的、毫无情感波澜的表述,但他写作的素材远比那些写清洁工人、“雷锋式”的邻居来得真实多了,更有纪实的味道。特别是他的这句:“妈妈做馒头本事很大,会有很多味道,有肉馅的、有包心菜的,还有南瓜味的。总之很好吃。”把一个农民女工的那种聪惠、能干、朴实都包含在里面了,也使妈妈这个人物的形象显得更加丰满。对于这样的习作,我首先用宽容的、欣赏的心态来批阅他的作文,用呵护的心境写下充满激励与期待的等第与评语,并配乐将这篇短短的文章读了一遍,虽然文质并不美,可由于许多孩子的妈妈也是这样为了生活奔波劳碌着,他们都有些触动过后,我又跟这个学生的妈妈沟通了一下,请她在一次班队课上教我们做馒头。结果,全班孩子都尝到了这位妈妈的独特手艺,也见识了做馒头过程的复杂,耗时的长久,从而体会了凌晨起来做馒头的辛苦。然后我请这个母亲讲述了她一天在学校门口、十字路口的经历,讲述了她不顾风吹雨打、不管冰天雪地,天天踏着三轮车站在路边摆摊的感觉,孩子们听得无不动容。这样,一个真实的题材就产生了——写写自己的妈妈,写出她最大的特点,或善良、或慈爱、或勤劳、或艰辛。字字都发自学生肺腑,句句都关乎母子深情。当然,这个被举例的孩子,也呈现了另一篇倾情之作(节选一段):
  尽管每天要那么早起床,可妈妈的手艺从来没有马虎过。她做的包子那叫一个好吃呢!有肉馅的、有包心菜馅的,还有南瓜馅的。每种口味都不一样,但吃上去的感觉却是一样的,都是那么韧的包子皮,都是香香的馅儿。有时候咬一口就有汗儿流出来,让人连忙去吸。
  可见,真实的事物学生还是能够写生动、写具体、写出情感来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及时捕捉到这份真实,进行有效引导,抓住提升学生作文能力的时机。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艰苦而又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有滴水穿石的韧劲,抓反复,反复抓,只有“功”的积累,才有“成”的希望。以成功转化一个学困生为起点目标,继而教育和影响一批学困生。只要我们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也没有不会教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