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习”以为常,牵一发而动全堂——基于预习的低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作者】 沈帅夏
【机构】 浙江省绍兴市东浦镇中心校
【摘要】 “预习”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前奏。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但现下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对预习不够重视,导致了预习环节形同虚设,使之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笔者认为,应提高新课程下低年级语文预习的有效性,从“文本预习”和“阶段预习”两方面着手,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使预习真正渗入学生心里,成为语文学习的一道“家常菜”。【关键词】预习;阅读;文本;阶段;反馈
【正文】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一般会要求学生先预习再上课,但你对预习的重视程度有多少?学生又是怎么看待“预习”这项作业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对他们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了吗?我们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无反馈?笔者曾在本校低年级抽取一部分学生做了一项调查,并进行了统计,下面的表格也许能带给大家一些启示:
针对学生预习情况的调查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低段预习存在以下普遍现象:
1、预习理解“片面”
提到语文中的预习,大多想到的就是文本预习,其实,预习是一项眼、耳、口、手、脑等多方位参与的学习活动,它的含义不仅仅局限于“对某一篇课文的预习”,还包括了对某个知识点、某个单元或整册书的预习。
2、预习方法“忽视”
低段课文篇幅往往不长,加之学生年龄较小,教师容易忽视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因为没有相应的方法指导,导致学生不会预习课文,或仅仅把预习等同于“朗读课文”。
3、预习缺少“反馈”
这是导致学生不重视预习的重要原因。很多教师通常只是偶尔检查或从来不检查预习作业,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认为预习无足轻重,在各项作业中,最可以忽略的、拉下不做的就是预习了。
由此看来,“预习”虽然由来已久,却如一项新生的事物,我们仅及皮毛,却未知真髓。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需要我们教师手把手教会他们怎样预习,在预习中学会独立地阅读和思考,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起到“牵一发而动全堂”的作用。
那么,我们该怎样指导低年级学生更有效地预习,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预习习惯呢?
一、文本预习——教会学生单篇阅读
文本预习是指对所要学习的某一篇课文进行课前的了解和阅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预习时不必过深地理解文本内容,所谓“欲速则不达”。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因为这时是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重要阶段。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对低段学生进行预习的指导。
1、走进文本——阅读预习法
“阅读预习法”以读为主,加入了“标、圈、划、思”四步。这种方法简单易行,特别适合于低年级的学生。首先让学生记住“阅读预习法”口诀,以便于学生在预习时对照运用。(口诀是:课文读三遍,段落标一标;生字圈一圈,词语划一划;我再读一读,不懂问一问。)然后学生借助口诀逐步预习课文。在预习的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扶放结合,随时调整,适当增设或降低要求,以便更适合于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2、说出精彩——读说结合法
较之“阅读预习法”,“读说结合法”则显然又提高了一层。“读”是指读通读顺课文;“说”是指“看课文插图说话”。低段课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课文插图紧密结合文本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符合低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而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略插图的作用,实在可惜。当然,采用“读说结合法”进行预习,要进行相应的说话指导,以降低难度,让学生更快地掌握。
如一年级上册的《菜园里》:这是一首富于童趣的儿歌,课文不仅文笔生动,还配有一幅精美的插图,非常适合于用“读说结合法”进行预习。首先请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接着让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说说菜园里有什么蔬菜?这些蔬菜长什么样?它们像什么呀?在练习说话的过程中,学生很自然的就把课文里的一些词语、句子用上去了,有的还会进行再创造,自编“蔬果童谣”。
这样一个预习过程,有着诸多好处:其一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插图更直观形象,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其二是可以借助插图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文本与表达相辅相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其三是促进语言的积累和内化。因为读了课文,学生在说话时会不自觉地运用文中的某个词、某句话,久而久之,积累了课文里优美的语言,内化了语言,这一做法有时比背诵课文收效更大。
二、阶段预习——教会学生整体阅读
阶段预习是提前对下一阶段所学的内容进行系统地感知和了解,包括对一个单元内的同一组课文进行初步感知,也包括对一学期所学的知识提前了解。低段学生形象思维胜于抽象思维,不能整合地看透各文本间的内在关联,阶段预习则有助于学生进行系统地学习。
1、纵观整册书——目录浏览法
语文书上的目录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一方沃土,里面包含了许多信息,却很容易被我们忽视。怎样利用好这方沃土,就要看我们教师怎样进行预习的导向了。通过“目录浏览法”,让学生对整册书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初探整本书奥秘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其它书籍的目录,提升阅读水平。
学期初刚拿到语文新课本,学生心里都会有一股新鲜感,第一天的作业,咱别急着要孩子回去把第一课读几遍,那远没有让孩子看看目录,把整本书翻一翻来得更有效。比如引导孩子查看一年级下册的课本目录,可以让他们了解整册书的结构:共分8个单元,有32篇精读课文,8课《识字》,8个《园地》,2课《古诗》,还有5篇选读课文……
大致了解了整册书的结构,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去选读几篇自己感兴趣的课文,还可以引导他们利用目录来查找文章,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一些信息,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为整个学期的语文学习做好铺垫,让语文学习之路“绿树成荫,鲜花盛开”。
2、把握一组文本——主题预习法
人教版的每一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编排教材内容。我们的教学视野也应该从以一篇课文为单位转向以一组文本为单位。为了把握单元内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围绕单元主题进行预习。
以二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在第五单元里,简短的导语之后,以谚语的形式编写识字课,既认了字,又使学生懂得在学习生活中和大家团结友爱、积极合作等道理。接着编排了《称赞》、《蓝色的树叶》、《纸船和风筝》、《从现在开始》这四篇课文,教育学生乐于助人,能欣赏和尊重他人。在语文园地的“读读背背”安排了体现团结互助的儿歌《走山路》;“口语交际”安排讨论怎样帮三个各使蛮力的小动物拉动车子。整组教材围绕“团结合作”这个主题,把各项内容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学习这一组文本之前,我们可以先安排学生对整个单元进行预习:(1)引导学生读懂“单元前的导语”,把握本单元的主题;(2)让学生朗读整个单元的课文,划出这几篇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优美的词语或句子,摘抄在“采蜜本”上。(3)迁移阅读配套的《同步阅读》里本单元所延伸的相关文章。(4)留心身边的同学遇到的麻烦,尝试去关心帮助他(她),表达对同学的友爱。
经过这样细致而有步骤的预习之后,留在学生脑海里的就不仅仅是几篇课文,几个词语,而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次次生动的体验。同类的文本间相串联,语文与生活相链接,那么,学生学到的就不再是一本薄薄的教材,而是许多有温度的词语和句子,许多有情感的文章了。学习这组单元的课文自然会轻松许多,不仅可以提高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而且让语文课堂更加有趣、实效。这样的预习过程是一次愉快的语文之旅,这样的预习,何愁我们的学生不喜欢呢?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不重视预习,不仅和没掌握好预习方法有关,还和教师不检查预习作业有关。光布置而不实施反馈,这样的作业形同虚设,学生十有八九都不会自觉完成。因此,我们布置的预习作业,必须有所反馈,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重视,同时亦可根据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反馈可根据预习方法的不同采用不同方式。
1、互评与批改结合
我们可借助学生自己的力量反馈预习情况,特别是口头预习作业,可以请同桌互读互说,并在标题边画上笑脸。同桌互查后,要对认真预习的学生给予表扬,使大家争相效仿。如果有书面预习作业,教师一定要批改、评价,低段学生看到预习本上的五角星,就会觉得预习也是和其它作业一样重要,他们在做预习作业时自然就不敢马虎。
2、课堂上顺学抽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已经预习过课文,在学生初步感知的起点上开始教学,而不要把学生当成第一次接触文本,否则学生必定会认为预习是无效的,第二天在课堂上将会重新学习。只有我们关注了学生的预习情况,预习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3、家长参与反馈
利用家校联系本、家校通等方式与家长经常沟通,寻求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引导家长在家监督孩子预习课文,如此一对一,效果自然更好。运用这种反馈制度,首先要让家长明白预习的重要性;其次让他们清楚预习的具体要求和步骤;再让他们评价孩子的预习情况,记录分数并签名。
针对低段学生阅读能力弱、形象思维胜于抽象思维等特点,从“文本预习”和“阶段预习”两方面着手,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教给他们简单易行的预习方法,由扶到放,一步一步引领学生主动参与预习,提高预习的有效性。长此以往,必能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阅读层次,使语文课堂更加丰盈!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著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
[2]《千万别管孩子——自主教育系列案例》 宇飞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年
[3]《教与学的艺术——发掘孩子自主学习的潜能》 (日)石川勤著 陈俊英,刘孟州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一般会要求学生先预习再上课,但你对预习的重视程度有多少?学生又是怎么看待“预习”这项作业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对他们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了吗?我们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无反馈?笔者曾在本校低年级抽取一部分学生做了一项调查,并进行了统计,下面的表格也许能带给大家一些启示:
针对学生预习情况的调查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低段预习存在以下普遍现象:
1、预习理解“片面”
提到语文中的预习,大多想到的就是文本预习,其实,预习是一项眼、耳、口、手、脑等多方位参与的学习活动,它的含义不仅仅局限于“对某一篇课文的预习”,还包括了对某个知识点、某个单元或整册书的预习。
2、预习方法“忽视”
低段课文篇幅往往不长,加之学生年龄较小,教师容易忽视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因为没有相应的方法指导,导致学生不会预习课文,或仅仅把预习等同于“朗读课文”。
3、预习缺少“反馈”
这是导致学生不重视预习的重要原因。很多教师通常只是偶尔检查或从来不检查预习作业,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认为预习无足轻重,在各项作业中,最可以忽略的、拉下不做的就是预习了。
由此看来,“预习”虽然由来已久,却如一项新生的事物,我们仅及皮毛,却未知真髓。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需要我们教师手把手教会他们怎样预习,在预习中学会独立地阅读和思考,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起到“牵一发而动全堂”的作用。
那么,我们该怎样指导低年级学生更有效地预习,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预习习惯呢?
一、文本预习——教会学生单篇阅读
文本预习是指对所要学习的某一篇课文进行课前的了解和阅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预习时不必过深地理解文本内容,所谓“欲速则不达”。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因为这时是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重要阶段。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对低段学生进行预习的指导。
1、走进文本——阅读预习法
“阅读预习法”以读为主,加入了“标、圈、划、思”四步。这种方法简单易行,特别适合于低年级的学生。首先让学生记住“阅读预习法”口诀,以便于学生在预习时对照运用。(口诀是:课文读三遍,段落标一标;生字圈一圈,词语划一划;我再读一读,不懂问一问。)然后学生借助口诀逐步预习课文。在预习的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扶放结合,随时调整,适当增设或降低要求,以便更适合于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2、说出精彩——读说结合法
较之“阅读预习法”,“读说结合法”则显然又提高了一层。“读”是指读通读顺课文;“说”是指“看课文插图说话”。低段课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课文插图紧密结合文本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符合低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而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略插图的作用,实在可惜。当然,采用“读说结合法”进行预习,要进行相应的说话指导,以降低难度,让学生更快地掌握。
如一年级上册的《菜园里》:这是一首富于童趣的儿歌,课文不仅文笔生动,还配有一幅精美的插图,非常适合于用“读说结合法”进行预习。首先请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接着让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说说菜园里有什么蔬菜?这些蔬菜长什么样?它们像什么呀?在练习说话的过程中,学生很自然的就把课文里的一些词语、句子用上去了,有的还会进行再创造,自编“蔬果童谣”。
这样一个预习过程,有着诸多好处:其一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插图更直观形象,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其二是可以借助插图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文本与表达相辅相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其三是促进语言的积累和内化。因为读了课文,学生在说话时会不自觉地运用文中的某个词、某句话,久而久之,积累了课文里优美的语言,内化了语言,这一做法有时比背诵课文收效更大。
二、阶段预习——教会学生整体阅读
阶段预习是提前对下一阶段所学的内容进行系统地感知和了解,包括对一个单元内的同一组课文进行初步感知,也包括对一学期所学的知识提前了解。低段学生形象思维胜于抽象思维,不能整合地看透各文本间的内在关联,阶段预习则有助于学生进行系统地学习。
1、纵观整册书——目录浏览法
语文书上的目录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一方沃土,里面包含了许多信息,却很容易被我们忽视。怎样利用好这方沃土,就要看我们教师怎样进行预习的导向了。通过“目录浏览法”,让学生对整册书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初探整本书奥秘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其它书籍的目录,提升阅读水平。
学期初刚拿到语文新课本,学生心里都会有一股新鲜感,第一天的作业,咱别急着要孩子回去把第一课读几遍,那远没有让孩子看看目录,把整本书翻一翻来得更有效。比如引导孩子查看一年级下册的课本目录,可以让他们了解整册书的结构:共分8个单元,有32篇精读课文,8课《识字》,8个《园地》,2课《古诗》,还有5篇选读课文……
大致了解了整册书的结构,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去选读几篇自己感兴趣的课文,还可以引导他们利用目录来查找文章,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一些信息,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为整个学期的语文学习做好铺垫,让语文学习之路“绿树成荫,鲜花盛开”。
2、把握一组文本——主题预习法
人教版的每一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编排教材内容。我们的教学视野也应该从以一篇课文为单位转向以一组文本为单位。为了把握单元内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围绕单元主题进行预习。
以二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在第五单元里,简短的导语之后,以谚语的形式编写识字课,既认了字,又使学生懂得在学习生活中和大家团结友爱、积极合作等道理。接着编排了《称赞》、《蓝色的树叶》、《纸船和风筝》、《从现在开始》这四篇课文,教育学生乐于助人,能欣赏和尊重他人。在语文园地的“读读背背”安排了体现团结互助的儿歌《走山路》;“口语交际”安排讨论怎样帮三个各使蛮力的小动物拉动车子。整组教材围绕“团结合作”这个主题,把各项内容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学习这一组文本之前,我们可以先安排学生对整个单元进行预习:(1)引导学生读懂“单元前的导语”,把握本单元的主题;(2)让学生朗读整个单元的课文,划出这几篇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优美的词语或句子,摘抄在“采蜜本”上。(3)迁移阅读配套的《同步阅读》里本单元所延伸的相关文章。(4)留心身边的同学遇到的麻烦,尝试去关心帮助他(她),表达对同学的友爱。
经过这样细致而有步骤的预习之后,留在学生脑海里的就不仅仅是几篇课文,几个词语,而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次次生动的体验。同类的文本间相串联,语文与生活相链接,那么,学生学到的就不再是一本薄薄的教材,而是许多有温度的词语和句子,许多有情感的文章了。学习这组单元的课文自然会轻松许多,不仅可以提高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而且让语文课堂更加有趣、实效。这样的预习过程是一次愉快的语文之旅,这样的预习,何愁我们的学生不喜欢呢?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不重视预习,不仅和没掌握好预习方法有关,还和教师不检查预习作业有关。光布置而不实施反馈,这样的作业形同虚设,学生十有八九都不会自觉完成。因此,我们布置的预习作业,必须有所反馈,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重视,同时亦可根据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反馈可根据预习方法的不同采用不同方式。
1、互评与批改结合
我们可借助学生自己的力量反馈预习情况,特别是口头预习作业,可以请同桌互读互说,并在标题边画上笑脸。同桌互查后,要对认真预习的学生给予表扬,使大家争相效仿。如果有书面预习作业,教师一定要批改、评价,低段学生看到预习本上的五角星,就会觉得预习也是和其它作业一样重要,他们在做预习作业时自然就不敢马虎。
2、课堂上顺学抽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已经预习过课文,在学生初步感知的起点上开始教学,而不要把学生当成第一次接触文本,否则学生必定会认为预习是无效的,第二天在课堂上将会重新学习。只有我们关注了学生的预习情况,预习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3、家长参与反馈
利用家校联系本、家校通等方式与家长经常沟通,寻求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引导家长在家监督孩子预习课文,如此一对一,效果自然更好。运用这种反馈制度,首先要让家长明白预习的重要性;其次让他们清楚预习的具体要求和步骤;再让他们评价孩子的预习情况,记录分数并签名。
针对低段学生阅读能力弱、形象思维胜于抽象思维等特点,从“文本预习”和“阶段预习”两方面着手,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教给他们简单易行的预习方法,由扶到放,一步一步引领学生主动参与预习,提高预习的有效性。长此以往,必能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阅读层次,使语文课堂更加丰盈!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著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
[2]《千万别管孩子——自主教育系列案例》 宇飞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年
[3]《教与学的艺术——发掘孩子自主学习的潜能》 (日)石川勤著 陈俊英,刘孟州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