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劳动技术教育课中渗透德育的探究
【作者】 姜爱国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南墅镇中心中学
【摘要】 《劳动与技术》是一门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先进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劳动者思想和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也就是说技术水平与思想品德同等重要。正因为如此,《劳动与技术》课在教給学生一些劳动技术和方法的同时还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劳动光荣;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积极向上、勤思好学;团结互助、齐心协力等思想品德的教育。而现代教育理论也强调了青少年的教育要先成人后成才,所以在《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内容,把育人与教书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劳动知识技能与思想品质培养的有机统一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关键词】初中;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德育
【正文】
劳动技术课程是对初中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山东省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它是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与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劳动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是以技术学习为载体,以动手实践为途径,通过实践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感悟“劳动”的乐趣。学生在一系列技术学习过程中,养成关注生活、发现问题、提出需求,并养成积极实践,努力改进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感悟道德境界,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主动遵从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劳动技术课程在“以劳辅德、以劳增知、以劳强体、以劳益美”等诸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是任何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是改变德育的“灌输”局面,“寓德于教”的最佳课程。
一、在广泛的劳动技术活动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劳技学科的德育渗透是让学生通过社会和生活相关现象的调查(如家政服务、礼品设计、环境美化、电器维修等),积极的劳动体验和广泛的技术活动的亲历,在学生接受技术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积极参与美化生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关心生活、社会,并具有社会责任感。技术教育呈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内涵丰富的德育的感染和熏陶。显然,技术教育以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情景为依托,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学生在学会做事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并形成很强的内化力量,给学生深刻的影响,从而大大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二、突现技术教育的全过程,强化德育的潜移默化作用
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良好的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献而就。因此,德育是一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必须从长计议,从小抓起,必须充分利用学校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
劳动技术课程是通过设计一个项目,完成一件制作,满足一种需求,解决一个问题等活动,让学生经历需求调查、方案设计、材料选择、工具使用、作品评估修改等过程,掌握基本的技术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贯穿于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伴随学生在校阶段的始终。劳技教材既灵活又相对稳定,如在新教材的“展示厅”、“资料库”等栏目中提供了丰富的德育素材;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相互帮助和启发,从而学会交往和合作,也提供了帮助他人的机会,这是与纯文化课的学习方法显著不罔的地方。因此,在劳动技术学科中有目的、有计划,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不断强化地进行着德育渗透,实现了德育功能的潜移默化作用。
三、从动手实践到养成劳动习惯
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爱劳动。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培养是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目标。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立足于学生对技术实践的亲历和劳动的积极体验。学生在劳动技术活动过程中,直接感受劳动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及良好的劳动品质和习惯。初中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内容,贴近社会生活、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例如在课程标准中涉及的项目有:实用生活系列(工艺、布艺、食品加工);种植养护系列(盆花栽培、插花技艺、无土栽培)、使用与维修、设计技术、加工技术、控制技术(数字电路基础、自动控制)、应用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感受和发现各自的兴趣爱好,认识劳动是曰常生活、发展生产、建设祖国、推进社会进步的基本手段;懂得脑力劳动必须和体力劳动相结合;树立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不畏困难、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
四、通过技术学习的成功体验,健全心理素质,提高道德品质
初中劳动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为目标,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心理的健康发展与积极情感的形成。1.求索探究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刻苦顽强的意志品质,乐于交流、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都是要在学生从事技术活动中培养。2.引导学生在设计制作作品时,能考虑人文需要,给人以方便,消除不安全的因素。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创业意识、质量意识、经济意识、环保意识、伦理意识及推动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等等。促进学生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积极的情感意识。3.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通过技术的设计、探究活动,旨在有效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使学生形成积极、果敢、不断进取,富于想像、善于批判、敢于表现个性,勇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经受得住磨难和挫折,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五、技术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服务于社会和家庭的意识
在劳动技术课程标准中,要求技术学习与社会活动紧密结合,走出教室面向社会,“从某些熟悉的环境出发,利用已有的知识及调查的结果,产生技术需求”,“着重于培养在现实环境下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客观地评价技术工具并能应用自身的技术素养解决客观世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社会观察,在发现需要、产生方案、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加强社会的责任感。处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其知识水平、实践经验、操作能力、身体心理素质都不尽相同,他们接受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同。因此技术教育的课程标准,对不同年级提出了不同程度的技术素养的标准。如初中重点进行劳动态度、习惯的培养,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形象思维方法的教育联系生活和生产技术,不失时机地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教育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同时也注重开发学生富于想像、敢于表现个性的创新潜质。高中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技术知识内涵和外延的揭示,重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抽象思维方式的教育。高中教学注重技术的综合应用,并适当地向学生介绍有关技术的最新发展,以激发他们为祖国顽强学习的精神。同时,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也是高中劳技教育中尤其关注的内容。在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还到劳获中心、车间和农田等学习技术,受到直观形象的教育;有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和运用电教媒体等办法,校内外结合进行。这些活动都把学习和社会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总之在劳动技术课教学中“寓德于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是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密切相关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才能不断提高它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旺堆;中学德育教育势在必行[J];学周刊;2011年04期
[2]王桂兵;如何把德育有效贯穿在数学课堂中[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1年07期
[3]程银亮;浅谈中学教育中的德育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劳动技术课程是对初中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山东省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它是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与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劳动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是以技术学习为载体,以动手实践为途径,通过实践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感悟“劳动”的乐趣。学生在一系列技术学习过程中,养成关注生活、发现问题、提出需求,并养成积极实践,努力改进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感悟道德境界,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主动遵从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劳动技术课程在“以劳辅德、以劳增知、以劳强体、以劳益美”等诸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是任何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是改变德育的“灌输”局面,“寓德于教”的最佳课程。
一、在广泛的劳动技术活动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劳技学科的德育渗透是让学生通过社会和生活相关现象的调查(如家政服务、礼品设计、环境美化、电器维修等),积极的劳动体验和广泛的技术活动的亲历,在学生接受技术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积极参与美化生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关心生活、社会,并具有社会责任感。技术教育呈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内涵丰富的德育的感染和熏陶。显然,技术教育以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情景为依托,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学生在学会做事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并形成很强的内化力量,给学生深刻的影响,从而大大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二、突现技术教育的全过程,强化德育的潜移默化作用
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良好的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献而就。因此,德育是一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必须从长计议,从小抓起,必须充分利用学校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
劳动技术课程是通过设计一个项目,完成一件制作,满足一种需求,解决一个问题等活动,让学生经历需求调查、方案设计、材料选择、工具使用、作品评估修改等过程,掌握基本的技术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贯穿于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伴随学生在校阶段的始终。劳技教材既灵活又相对稳定,如在新教材的“展示厅”、“资料库”等栏目中提供了丰富的德育素材;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相互帮助和启发,从而学会交往和合作,也提供了帮助他人的机会,这是与纯文化课的学习方法显著不罔的地方。因此,在劳动技术学科中有目的、有计划,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不断强化地进行着德育渗透,实现了德育功能的潜移默化作用。
三、从动手实践到养成劳动习惯
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爱劳动。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培养是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目标。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立足于学生对技术实践的亲历和劳动的积极体验。学生在劳动技术活动过程中,直接感受劳动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及良好的劳动品质和习惯。初中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内容,贴近社会生活、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例如在课程标准中涉及的项目有:实用生活系列(工艺、布艺、食品加工);种植养护系列(盆花栽培、插花技艺、无土栽培)、使用与维修、设计技术、加工技术、控制技术(数字电路基础、自动控制)、应用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感受和发现各自的兴趣爱好,认识劳动是曰常生活、发展生产、建设祖国、推进社会进步的基本手段;懂得脑力劳动必须和体力劳动相结合;树立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不畏困难、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
四、通过技术学习的成功体验,健全心理素质,提高道德品质
初中劳动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为目标,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心理的健康发展与积极情感的形成。1.求索探究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刻苦顽强的意志品质,乐于交流、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都是要在学生从事技术活动中培养。2.引导学生在设计制作作品时,能考虑人文需要,给人以方便,消除不安全的因素。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创业意识、质量意识、经济意识、环保意识、伦理意识及推动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等等。促进学生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积极的情感意识。3.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通过技术的设计、探究活动,旨在有效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使学生形成积极、果敢、不断进取,富于想像、善于批判、敢于表现个性,勇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经受得住磨难和挫折,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五、技术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服务于社会和家庭的意识
在劳动技术课程标准中,要求技术学习与社会活动紧密结合,走出教室面向社会,“从某些熟悉的环境出发,利用已有的知识及调查的结果,产生技术需求”,“着重于培养在现实环境下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客观地评价技术工具并能应用自身的技术素养解决客观世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社会观察,在发现需要、产生方案、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加强社会的责任感。处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其知识水平、实践经验、操作能力、身体心理素质都不尽相同,他们接受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同。因此技术教育的课程标准,对不同年级提出了不同程度的技术素养的标准。如初中重点进行劳动态度、习惯的培养,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形象思维方法的教育联系生活和生产技术,不失时机地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教育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同时也注重开发学生富于想像、敢于表现个性的创新潜质。高中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技术知识内涵和外延的揭示,重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抽象思维方式的教育。高中教学注重技术的综合应用,并适当地向学生介绍有关技术的最新发展,以激发他们为祖国顽强学习的精神。同时,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也是高中劳技教育中尤其关注的内容。在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还到劳获中心、车间和农田等学习技术,受到直观形象的教育;有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和运用电教媒体等办法,校内外结合进行。这些活动都把学习和社会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总之在劳动技术课教学中“寓德于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是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密切相关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才能不断提高它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旺堆;中学德育教育势在必行[J];学周刊;2011年04期
[2]王桂兵;如何把德育有效贯穿在数学课堂中[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1年07期
[3]程银亮;浅谈中学教育中的德育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