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试析小学数学“引探法”教学模式
【作者】 刘 超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铺子湾镇小学校
【摘要】 “引探教学法”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一种新颖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它强调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活起来动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更要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正文】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教学活动的重点聚集到了学生的“学”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活动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真正落实小学数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教师进行由“教”到“导”的角色转换,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探索,正如美国教学家波利亚的主动学习原则指出: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引探教学法”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一种新颖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它强调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活起来动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更要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一、“引导探索法”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一)理论依据:
1、现代科学教育观认为: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掌握探求获得结果的方法才是重要的。 2、布鲁纳的发现法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记住老师和教材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3、根据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学习动机。
(二)指导思想: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探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始终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动手、动脑、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的首位,使学生能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二、“引探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实践运用
“引探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思考题为思维主线,激发学生学习中的内部潜力,学生先学先讲,教师后讲后帮,教师着眼于“引”,启发学生去 “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根据新课标要求:摆正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位置,避免“以讲代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学有成效。
(一)引探准备时——创设情景、产生问题
在引探的准备阶段,教师要创设合理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会没有兴趣和激情。因此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中,新课伊始,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一天金龟子和蜗牛来到花园里,发现两块漂亮的草坪,瞧!一块是—正方形的,另一块是长方形的。金龟子想绕正方形草坪走一圈,蜗牛想绕长方形草坪走一圈。如果它们走的速度相同。(1)猜一猜:谁能先走完一圈。(2) 它们的速度相同,那为什么可能不是同时走完一圈呢?(3) 那么到底谁能先走完一圈?通过情景的创设,把学生置于一个问题情景之中,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2、设计活动体验,创设问题情景。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的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 3、找准知识连接,创设问题情景。“数学充满着矛盾”。新旧知识的联系和交替不时在学生认知中造成冲突。教学中可利用和制造这些矛盾冲突,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愿望。
(二)引探过程中——尝试探索、引导点拨
在探究阶段,要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设计好合理的思考题,吸引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引”中有“探”,“探”中有“引”。通过“引”这一手段,培养学生“探”的能力。
1、在探求新知过程中引导探究。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发表自己的感受,充分体现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主动地获取知识。2、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引导探究。越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处,越要通过合作让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攻克教学的重、难点。例如在给三角形进行分类中,按边分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往往只能将三角形按边分成三类,于是教师就运用教具演示等腰三角形演变成等边三角形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一种特例。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然后再让学生按边给三角形进行分类,这时学生能正确的说出: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不等边三角形;另一类是等腰三角形,其中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一种特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究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在寻求解决问题处引导探究。由于学生思维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在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三)引探总结时——归纳整理、内化发展
在内化阶段,要设计层次练习,引导学生善于思维。学生在通过自学课本、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到活动后,对新的知识逐步有了理解,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各不相同,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存在着差异,在 “引探总结”时,教师充分肯定知识的多向性和灵活性,要让学生把探求的知识规律充分地表达出来,各抒己见。
(四)引探实践时——解决问题、拓展延伸
在延伸阶段,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在课内实践中,练习设计首先要围绕重点精选习题,并且要由易到难,呈现题组。最后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设计拓展性的练习,来开阔学生的思路。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运用“引探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课堂中提出探究的问题,营造探究的氛围,创设探究的空间,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探究的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教学活动的重点聚集到了学生的“学”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活动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真正落实小学数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教师进行由“教”到“导”的角色转换,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探索,正如美国教学家波利亚的主动学习原则指出: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引探教学法”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一种新颖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它强调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活起来动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更要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一、“引导探索法”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一)理论依据:
1、现代科学教育观认为: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掌握探求获得结果的方法才是重要的。 2、布鲁纳的发现法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记住老师和教材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3、根据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学习动机。
(二)指导思想: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探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始终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动手、动脑、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的首位,使学生能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二、“引探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实践运用
“引探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思考题为思维主线,激发学生学习中的内部潜力,学生先学先讲,教师后讲后帮,教师着眼于“引”,启发学生去 “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根据新课标要求:摆正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位置,避免“以讲代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学有成效。
(一)引探准备时——创设情景、产生问题
在引探的准备阶段,教师要创设合理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会没有兴趣和激情。因此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中,新课伊始,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一天金龟子和蜗牛来到花园里,发现两块漂亮的草坪,瞧!一块是—正方形的,另一块是长方形的。金龟子想绕正方形草坪走一圈,蜗牛想绕长方形草坪走一圈。如果它们走的速度相同。(1)猜一猜:谁能先走完一圈。(2) 它们的速度相同,那为什么可能不是同时走完一圈呢?(3) 那么到底谁能先走完一圈?通过情景的创设,把学生置于一个问题情景之中,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2、设计活动体验,创设问题情景。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的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 3、找准知识连接,创设问题情景。“数学充满着矛盾”。新旧知识的联系和交替不时在学生认知中造成冲突。教学中可利用和制造这些矛盾冲突,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愿望。
(二)引探过程中——尝试探索、引导点拨
在探究阶段,要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设计好合理的思考题,吸引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引”中有“探”,“探”中有“引”。通过“引”这一手段,培养学生“探”的能力。
1、在探求新知过程中引导探究。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发表自己的感受,充分体现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主动地获取知识。2、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引导探究。越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处,越要通过合作让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攻克教学的重、难点。例如在给三角形进行分类中,按边分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往往只能将三角形按边分成三类,于是教师就运用教具演示等腰三角形演变成等边三角形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一种特例。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然后再让学生按边给三角形进行分类,这时学生能正确的说出: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不等边三角形;另一类是等腰三角形,其中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一种特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究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在寻求解决问题处引导探究。由于学生思维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在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三)引探总结时——归纳整理、内化发展
在内化阶段,要设计层次练习,引导学生善于思维。学生在通过自学课本、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到活动后,对新的知识逐步有了理解,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各不相同,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存在着差异,在 “引探总结”时,教师充分肯定知识的多向性和灵活性,要让学生把探求的知识规律充分地表达出来,各抒己见。
(四)引探实践时——解决问题、拓展延伸
在延伸阶段,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在课内实践中,练习设计首先要围绕重点精选习题,并且要由易到难,呈现题组。最后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设计拓展性的练习,来开阔学生的思路。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运用“引探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课堂中提出探究的问题,营造探究的氛围,创设探究的空间,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探究的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