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几点策略
【作者】 徐兴华
【机构】 黑龙江省依安县中心中学
【正文】 创新是每个人生来具有的潜质,开发这种潜质应当是教育本身须担负的功能。因此在实施新课标中,要逐步消除教学中的种种弊端,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就是创新素质,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明确的任务,我想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引奇激趣
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工作,在教学中,兴趣又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发明创造。好奇心还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与思考,尤其表现出对于好奇的疑难问题能够主动思考、大胆探索。这种可贵的进取精神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品质。
教师应该倍加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迎来创新的使者,拉开求知的动人序曲,主要方式有:
1、 巧设悬念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创新因素,获得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课文《奇妙的克隆》的开篇导入时,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 “克隆”是什么?又有何“奇妙”之处呢?这一巧妙的提问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大大的悬念,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
2、创设情境
初中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有点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于幻想,在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多媒体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芦花荡》这篇课文中,描绘了一幅冀中平原风光无限的画卷,教学伊始,老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芦花荡的奇特和壮观,使学生在欣赏芦花荡景色朴素清新的同时,激起求知的欲望。
3、 联系实际
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时,教师最后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是否有与父母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的时候,又是怎样处理呢?也可以转换身份,假设自己就是文中的“我”,自己又该如何处理这件事。这样联系现实的设计,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活动激趣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诱导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质疑问难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创新思维
获得发展的前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1、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探究欲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对新异事物或未知领域进行探求是一种心理倾向,是创造性思维的内驱力之一。为了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教师应当经常向他们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探索的新异情境,要善于提出难易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或寻找答案。在讲授课文《核舟记》时,教师问学生:“核舟有多大呀?”学生急忙看书回答:“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老师让学生用纸叠一个大的小船模型,学生看着手里这个半支粉笔那么大、高还不及粉笔直径的小船,老师接着说:“请同学们在上面画五个人,八扇窗······”学生当然画不出来了。不过这没关系,老师绝不是想为难学生,只是让学生体会用笔画都难,更何况用刀雕刻。学生自然会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技艺的精湛而折服,思想也自然而然被课文吸引住了,不仅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同时也调动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2、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善于质疑的创造发明者无不是充满自信的;相反,经常怀疑自己的人是很难成功的,也很难提出有创意的观点,要培养质疑精神,就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是,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向老师问:“请问老师,两个小孩到底谁对?”他的质疑不仅让学生一怔,也让老师语塞,但老师马上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同学们谁来评判一下是非?”老师表扬了那位同学的勇于质疑的精神,鼓励学生分析课文探究奥秘,那位学生有了老师的表扬而对自己更有信心,从此大胆质疑,只有有了自信心,学生才敢于独立思考,才能把捕捉疑问确定为目标,并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实现。
3、 培养学生的导疑意识
所谓导疑意识,是指学习者在头脑中始终带着发现问题的意识,以怀疑的眼光出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去捕捉其中可供设疑的细节,挖掘疑点价值,在思想的闪光中对时不时迸射出有新意的问题和出人意料的观点。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寻疑意识呢?关键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培养习惯。老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寻疑行为,从而肯定结果,激发寻疑兴趣。另外,寻疑贵在主动,只有具有主动积极的精神品质,才能寻找到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让学生乐于寻疑。
总之,从疑问——探索——发现——创新这一过程中显而易见,只有把握好质疑这一关,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捕捉创新灵感,并坚持不懈,最终取得创新成果。
最后,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埋在孩子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一、引奇激趣
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工作,在教学中,兴趣又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发明创造。好奇心还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与思考,尤其表现出对于好奇的疑难问题能够主动思考、大胆探索。这种可贵的进取精神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品质。
教师应该倍加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迎来创新的使者,拉开求知的动人序曲,主要方式有:
1、 巧设悬念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创新因素,获得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课文《奇妙的克隆》的开篇导入时,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 “克隆”是什么?又有何“奇妙”之处呢?这一巧妙的提问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大大的悬念,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
2、创设情境
初中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有点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于幻想,在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多媒体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芦花荡》这篇课文中,描绘了一幅冀中平原风光无限的画卷,教学伊始,老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芦花荡的奇特和壮观,使学生在欣赏芦花荡景色朴素清新的同时,激起求知的欲望。
3、 联系实际
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时,教师最后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是否有与父母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的时候,又是怎样处理呢?也可以转换身份,假设自己就是文中的“我”,自己又该如何处理这件事。这样联系现实的设计,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活动激趣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诱导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质疑问难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创新思维
获得发展的前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1、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探究欲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对新异事物或未知领域进行探求是一种心理倾向,是创造性思维的内驱力之一。为了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教师应当经常向他们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探索的新异情境,要善于提出难易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或寻找答案。在讲授课文《核舟记》时,教师问学生:“核舟有多大呀?”学生急忙看书回答:“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老师让学生用纸叠一个大的小船模型,学生看着手里这个半支粉笔那么大、高还不及粉笔直径的小船,老师接着说:“请同学们在上面画五个人,八扇窗······”学生当然画不出来了。不过这没关系,老师绝不是想为难学生,只是让学生体会用笔画都难,更何况用刀雕刻。学生自然会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技艺的精湛而折服,思想也自然而然被课文吸引住了,不仅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同时也调动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2、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善于质疑的创造发明者无不是充满自信的;相反,经常怀疑自己的人是很难成功的,也很难提出有创意的观点,要培养质疑精神,就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是,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向老师问:“请问老师,两个小孩到底谁对?”他的质疑不仅让学生一怔,也让老师语塞,但老师马上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同学们谁来评判一下是非?”老师表扬了那位同学的勇于质疑的精神,鼓励学生分析课文探究奥秘,那位学生有了老师的表扬而对自己更有信心,从此大胆质疑,只有有了自信心,学生才敢于独立思考,才能把捕捉疑问确定为目标,并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实现。
3、 培养学生的导疑意识
所谓导疑意识,是指学习者在头脑中始终带着发现问题的意识,以怀疑的眼光出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去捕捉其中可供设疑的细节,挖掘疑点价值,在思想的闪光中对时不时迸射出有新意的问题和出人意料的观点。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寻疑意识呢?关键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培养习惯。老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寻疑行为,从而肯定结果,激发寻疑兴趣。另外,寻疑贵在主动,只有具有主动积极的精神品质,才能寻找到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让学生乐于寻疑。
总之,从疑问——探索——发现——创新这一过程中显而易见,只有把握好质疑这一关,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捕捉创新灵感,并坚持不懈,最终取得创新成果。
最后,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埋在孩子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