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自学互帮导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运用
【作者】 热比古力·麦麦提
【机构】 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第六中学
【摘要】在化学教学中运用“自学互帮导学法”,能更好地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学互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关键词】导学法;课堂教学;学生为主体;自学互助小组;合作合作学习
【正文】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能看见的东西用视觉,有气味的东西用嗅觉,有滋味的东西用味觉,能感触到的东西用触觉”。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使学生活动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自学互帮导学法”的指导。
一、基本操作过程
1、提出要求,阅读教材。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大纲》精神向学生提出本节课的目的要求。目的要求应努力抓住教材重点和学生的欠缺点,尽力挖掘出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发展知识的外延;目的要求的难易要层次不同,既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让其对知识有个再发展再创造的过程,同时也要兼顾那些求知欲高,接受能力强的优秀学生,让他们也带点“危机感”,增其动力,不可一概平淡无趣。
2、分组讨论,学生讲述。即将学生按座位分成四人一组进行阅读、讨论、老师有重点地指导,讨论后每组抽一人讲述本组讨论结果。学生在讲述中,教师除对某些实验和难点进行辅导外,最好不要讲话,而是注意全班同学听课情况、讲述同学的思路和存在问题。
如《燃烧与灭火》的教学,在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后自然会提出:为什么有许多不同的现象,这些现象与燃烧的条件有什么关系等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进行同组讨论,再把燃烧的条件关键性问题提到全班讨论,让他们在热烈的气氛中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得出结论。
3、补充答疑,引导总结。教师要及时补遗答疑,强调重点和要点。教师语言既精练、丰富、生动活泼,又有幽默感,同时还要速度适中,这样可以增添课堂活跃气氛,减少疲劳,激发兴趣。
归纳总结是对课本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和归类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总结技能,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充分挖掘不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的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构成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如初中化学中,学生对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很难理解,通过对元素定义和原子的结构的分析比较,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4、当堂训练,课后练习
以题组的形式编排适当数量的对应达标练习,进行当堂训练,并当堂反馈。有针对性地落实好知识点,进一步促使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并辅之以课后作业,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1、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自学互帮导学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从起初只会阅读、记忆,逐渐做到能抓住要点,摘录笔记,进而分析归纳,学会查阅资料,甚至可以使用仪器实验等作为学习手段,慢慢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心理,提高自学能力。
比如“金刚石、石墨和C60”这一节,通过约20min的阅读,请同学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但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2、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化学学习既要学生从生活实际、实验现象、图表曲线进行分析思考,还要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进行比较抽象,对物质结构、性质、用途和制取归纳对比,极易形成较强的思维积极性。
如在学过H2,O2,CO2三种气体之后,可组织学生利用教材P.114的仪器,让学生选择仪器进行操作制取三种气体,这样从H2,O2,CO2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开始,对实验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及实验中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再通过实验复习H2,O2,CO2各自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验现象及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等。
3、增强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化学实验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因为学生在课堂实验中,必须亲自动手(包括实验的准备活动),自觉不自觉的便增强了实验能力。新教材中的一些概念、理论一般编排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之中,是以鲜明的实验事实引入揭示的。对于这样的教材内容,课堂上一般以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进行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从而发现、形成概念。
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由学生分组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通过多组学生的实验事实导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从微观去分析化学反应,揭示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
4、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应现场指导,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结合实验采取及时提问、出思考题等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解答疑难,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观察现象更仔细,实验的兴趣更浓厚。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5、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开创精神。例如讲述甲烷(沼气)的有关知识后,可以向学生介绍沼气的制取和利用,沼气池的制作等,使广大的农村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完成后能成为开发能源的主力军,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自学互帮导学法”不再以教师讲为主,而是以导为主,学生不再以听、抄、记为主,而是以练、思为主,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自己阅读、思考、质疑,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使学生活动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能看见的东西用视觉,有气味的东西用嗅觉,有滋味的东西用味觉,能感触到的东西用触觉”。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使学生活动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自学互帮导学法”的指导。
一、基本操作过程
1、提出要求,阅读教材。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大纲》精神向学生提出本节课的目的要求。目的要求应努力抓住教材重点和学生的欠缺点,尽力挖掘出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发展知识的外延;目的要求的难易要层次不同,既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让其对知识有个再发展再创造的过程,同时也要兼顾那些求知欲高,接受能力强的优秀学生,让他们也带点“危机感”,增其动力,不可一概平淡无趣。
2、分组讨论,学生讲述。即将学生按座位分成四人一组进行阅读、讨论、老师有重点地指导,讨论后每组抽一人讲述本组讨论结果。学生在讲述中,教师除对某些实验和难点进行辅导外,最好不要讲话,而是注意全班同学听课情况、讲述同学的思路和存在问题。
如《燃烧与灭火》的教学,在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后自然会提出:为什么有许多不同的现象,这些现象与燃烧的条件有什么关系等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进行同组讨论,再把燃烧的条件关键性问题提到全班讨论,让他们在热烈的气氛中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得出结论。
3、补充答疑,引导总结。教师要及时补遗答疑,强调重点和要点。教师语言既精练、丰富、生动活泼,又有幽默感,同时还要速度适中,这样可以增添课堂活跃气氛,减少疲劳,激发兴趣。
归纳总结是对课本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和归类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总结技能,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充分挖掘不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的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构成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如初中化学中,学生对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很难理解,通过对元素定义和原子的结构的分析比较,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4、当堂训练,课后练习
以题组的形式编排适当数量的对应达标练习,进行当堂训练,并当堂反馈。有针对性地落实好知识点,进一步促使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并辅之以课后作业,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1、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自学互帮导学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从起初只会阅读、记忆,逐渐做到能抓住要点,摘录笔记,进而分析归纳,学会查阅资料,甚至可以使用仪器实验等作为学习手段,慢慢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心理,提高自学能力。
比如“金刚石、石墨和C60”这一节,通过约20min的阅读,请同学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但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2、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化学学习既要学生从生活实际、实验现象、图表曲线进行分析思考,还要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进行比较抽象,对物质结构、性质、用途和制取归纳对比,极易形成较强的思维积极性。
如在学过H2,O2,CO2三种气体之后,可组织学生利用教材P.114的仪器,让学生选择仪器进行操作制取三种气体,这样从H2,O2,CO2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开始,对实验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及实验中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再通过实验复习H2,O2,CO2各自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验现象及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等。
3、增强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化学实验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因为学生在课堂实验中,必须亲自动手(包括实验的准备活动),自觉不自觉的便增强了实验能力。新教材中的一些概念、理论一般编排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之中,是以鲜明的实验事实引入揭示的。对于这样的教材内容,课堂上一般以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进行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从而发现、形成概念。
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由学生分组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通过多组学生的实验事实导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从微观去分析化学反应,揭示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
4、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应现场指导,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结合实验采取及时提问、出思考题等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解答疑难,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观察现象更仔细,实验的兴趣更浓厚。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5、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开创精神。例如讲述甲烷(沼气)的有关知识后,可以向学生介绍沼气的制取和利用,沼气池的制作等,使广大的农村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完成后能成为开发能源的主力军,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自学互帮导学法”不再以教师讲为主,而是以导为主,学生不再以听、抄、记为主,而是以练、思为主,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自己阅读、思考、质疑,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使学生活动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