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作者】 高玉红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张村镇淝东小学

【摘要】数学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直接影响学习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本领,并应用到学习当中去。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学习;个性心理特征;学习兴趣;数学能力;培养;策略;方法
【正文】
  数学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直接影响学习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本领,并应用到学习当中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呢?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有效的学习成果,以适应知识迅速增长与知识快速更新的需求,这不仅是摆在学生面前的难题,更是每个教师都必须注意的课题。为此,我们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会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下面笔者简要谈几点体会:
  一、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已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而思维又是与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能够发现问题,才能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发现”的意识越强烈,思维越活跃、越深刻,解题能力就越强。它们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1、将旧知识作为工具,发现解决问题。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知识总是由旧知识发展而来,因此引入新知识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从而巧作铺垫,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新知。
  2、动手操作,实践“发现”。把基础数学教学当作工具,让学生运用过去的经验自己动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实验式的学习方法,学生最乐于接受,并且效果特别显著。如教学圆锥体积时,将全班学生分成4个自然组进行量米实验,并有意发给第四组不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反馈实验结果时,前三组都发现所用的容器正好是圆柱容器的三分之一,而第四组未能得出这样的结果。这是什么原因呢?再引导学生比较四组容器,发现第四组的两个容器不是等底等高,学生马上就会发现这个问题。
  二、交流和解释数学信息的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三种思维:数学家的思维(或隐或显于教材中),数学教师的思维,学生的思维,而有效的教学就是教师把学生的思维过渡到科学家的思维。作为教师应通过加工教材把数学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创造”出各种运算法则,或是发现有关的各种定理。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暴露他们的思维过程,在展示上述过程中,数学交流就会发生。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并培养学生在任何时候对数学信息的交流和解释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提高认识,完善发现。同时能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解释自己的理由,将自己的数学信息与他人进行交流,学生们在交流和解释数学信息的时候,不断发现,不断探索,不断创造,从而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这是因为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载体,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交流和应用。特别地,数学语言又是进行有效数学交流的必要条件。人们平时的日常交流大多是借助于自然语言而进行的,但数学语言与自然语言有很大的区别,它是以符号来表示各种量的关系,量的变化,以及在量与量之间的进行的推导和演算的一种语言,它具有精确性,简约性,通用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正因为这些特点,要进行数学交流必须加强数学语言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数学词汇,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数学语言表述的数学内容,并逐渐学会怎样由日常语言转化为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数学概念。
  三、特殊的想象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1、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力。例如,在认识直线时,先让学生认识线段,形成线段概念,建立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的表象;然后把线段的两端向相反方向延长,去想象这条直线穿越空间,没有尽头,使学生建立没有端点,是无限长的表象,从中形成直线的概念。
  2、在探索思路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当学生解题思路受阻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再造想象寻求解题途径,创造性地探索问题的解法。如:有两筐苹果,第二筐的重量是第一筐的?。如果从第一筐中拿出4千克放入第二筐,两筐正好相等。这两筐苹果各重多少千克?
  学生往往错误地认为第一筐与第二筐相差4千克。如果引导学生运用再造想象,用图解法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难点就会迎刃而解。)
  再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节时,用多媒体动画出示自行车车架、房屋等外形图,学生看到这些图画,就兴奋起来了,从他们微笑的面部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已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他们想象的欲望被激发了,对知识也产生了渴求。学生通过看,为学习抽象的几何知识积累了丰富的表象。“眼”看为实,还能让学生的想象迸发创新的火花。
  此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丰富数感体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地积极地调动学生的眼、口、手等,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通过各种形式的推理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
  生活是思维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实践中,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情景,以学生所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等为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儿童抽象思维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在它们最终形成后才具有的,在这些内容形成的过程中,却往往以大量具体内容为基础。即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也往往有十分现实、具体的背景。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知识的获得与相应的智力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引导学生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摆放成长和宽的厘米数分别是3和1、3和2、4和3的三个长方形,先看看每个图形一排摆几个,一共摆几排,面积各是多少?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每排摆了几个长边1厘米的正方形?这与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2)一共摆了几排?这与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观察分析数据,说一说:长方形的长和宽跟它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这里经过操作——表象——语言——算式的反复,得出了“公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总之,对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综合能力培养是一门新的课程,我们教师要不断研究、不断改进、逐步完善,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