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试论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现状与开发策略

【作者】 褚建华

【机构】 山东省青岛莱西市马连庄镇中心中学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活动课程的一种特殊发展形态,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规定中小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更加明确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规定为小学到高中的必修课程。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正文】

  综合实践活动是随教育改革应运而生的新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它实行三级管理体制,即国家统一制定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和管理,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以及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设计到实施,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反映学校独特的课程文化,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它是一种多学科、多领域和多内容的课程整合,课程具有丰富经验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中也出现了不少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
  1、一些学校由于种种原因,无论是课程计划还是课程实践都没有设置、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沦落为“空白课程”,有时甚至出现整个地级市都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情况。
  2、打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名义,做着其它所谓主要学科的事情。譬如在课程计划表中列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实际开设英语、数学、语文等课程,被喻为课程开发“两张皮现象”。
  3、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教师熟悉许多学科的知识以及掌握科研的方法,但就目前的师范教育的体制来看,中学教师是按照分科的专才模式培养的,小学教师则按照综合的通才模式培养。前者的知识领域比较狭窄,指导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时容易成人化、学科化,后者的知识领域尽管较宽泛,但又比较肤浅,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易流于形式,热闹有余,深度不足。同时由于长期自上而下的集中的课程体制,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意识普遍较淡薄。教师欠缺开发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客观上造成课程的开发不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在哪里?又怎样去开发实施呢?毫无疑问给课程实施者出了个大难题。因此,从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以来,我们根据课程的四大领域、三个维度和两个主题,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安排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具体的课程实施中,校长带头,教师全员参与,个个都是指导老师。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实行教学多元化,学习方式多样化,以保障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我们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走出校园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学生在活动中只拘于校园内是远远达不到目的的。我们全体教师以《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为准绳,以学生生活为阵地,以身边的课程资源为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在活动中师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与自然,放飞学生的心灵,感受体验生活中的人与事物、环境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我们为了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建设家乡之责任感。每学期我们带领学生到校外进行“参观”、“春游”或“秋游”一次。目的是让学生大自然中去寻找我们的家乡美在哪里。
  2、联系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主题—探究—表达”为单元组织的课程。其价值在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和乐趣。综合实践活动就好比“登山”,学生与自己的合作伙伴可以按照自己选择的路线、喜欢的方法和速度去登山。过后回味登山途中种种体验和感受。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因该回归学生生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以有的知识和经验、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活动主题,不受任何学科的限制。这样才能让学生开放性和发散性的思维得以充分展示。我们来看以下几个案例。
  案例1:我们学校地处集镇,学生上学放学不是穿过交通要道,就是翻山越岭过小河。学生的安全确实令人担忧。学校领导针对这些情况特请派出所、交警大队的指导员给学生进行自我防卫和安全知识讲座,学生观看安全教育图片和录象,组织学生讨论确定以“安全大为天”为主题展开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观察生活、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校外活动。并认真填写了自己绘制的调查报告。在活动交流时,学生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自己受到人身侵犯的时候,怎样进行自我防卫,怎样拨打“110”报警电话。他们还把认识交通标志和一些交通规则用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并到集镇社区进行交通知识宣传,个个成了义务宣传员。学校在放学时,学生主动到校门口前红带以警示过往的车辆,让学生安全地横过马路。在回家的路上,学生都能以大带小,平安回家。
  案例3:学生到集镇社区调查环境卫生情况,发现菜市场垃圾成堆,有的人把污水排放到河里,甚至有人干脆把垃圾倒进了河里,这样导致马磨河水被严重垃圾污染。学生愤愤地说:“这样的河水流入清江河,直接影响清江画廊的美,严重损害人们的水上养殖和生活用水。”于是他们给镇环保办公室写了一份建议书,并设计了治理河水方案。学生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坚持捡垃圾,并把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受到社会好评。
  3、整合其他学科资源,处处阳光一片
  我们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应做到一是让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经验,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态度的养成和价值观确定。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在活动中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与人分享和合作,认识人与人、人与事物、人与自然怎样和谐相处。三是各个领域内容的整合,把握好四大领域的内在联系,注意它们内容的互相渗透和延伸。我们特别重视综合实践活动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主办的“手抄报”,一月一展示,受到家长的好评。学生的“红领巾广播室”成了学校新闻、好人好事宣传的主要工具。在“我的小发明”的活动中,学生制作的黑板刷在全县小学生科技竞赛中获奖;学生设计的节能蜂窝煤炉中的筛子解决了无底煤的问题;数学实践活动中的绘制统计图、丈量土地等开展的有声有色。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以及地区差异,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生活的态度。在教材的编排线索上,要突出对学生的活动方法和过程的逐步引导。
  总而言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学校从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以来,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提高,教师的专业在发展。学校因此而精彩。同时,学生本身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引导、促进、激励和唤醒也是一种形式的课程开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5月29日。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2001年6月。
  [3]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