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放慢小语脚步 静候花开声音——浅谈小学慢语文教学
【作者】 张 艳
【机构】 江苏省滨海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育才小学
【摘要】 “慢语文”教学,即让语文教学慢下来,过具有咀嚼、品味、沉思、回忆属性和品质的阅读生活,在阅读中仔细揣摩语言,推求语言的意味,累积阅读的愉悦经历与经验,从文字中获得乐趣、意义和成长。“慢语文”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艺术,一种充满人性化关怀的教育智慧,是语文教育的美学哲学境界。【关键词】慢语文;让学引思;课堂教学
【正文】
日本教育学者佐滕学说过,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尼采在《朝霞》前言中说:“语文学是一门让人尊敬的艺术,要求其崇拜者,走到一边,闲下来,静下来和慢下来。”放慢脚步,是摒弃了急功近利的自然之道,是摆脱了忙碌浮躁后的宁静之态,是拒绝了肤浅平庸后的深刻之美。“慢”,不是“低效”“无效”,“慢”是一种速度,是潜在的“快”。
近来在我市如火如荼开展的“让学引思”教学课改,给我最大的也是最深的体会就是:每一名语文老师都应该且坚守本真的自我,怀揣静待花开的情怀,牵着蜗牛去散步,将语文课堂节奏慢下来!下面就浅显的谈一谈我的想法。
一、语文的学科性质需要我们把课堂节奏慢下来
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的汉词法句法大多靠意会,灵活性强,变数多,弹性大。从母语的这些特点出发,我们的教学就应该重感悟重积累,提倡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感的养成,需要长期熏陶,不断积淀,不能指望立竿见影。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是慢的艺术;语用训练靠的是步步落实;语感提升需要小火慢熏,日积月累。可以说,母语的“特性”决定了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渐进的、缓慢的过程。
然而放眼语文课堂,特别是一些公开教学,课堂呈现出大容量、快节奏的特点。师生问答,火急火燎,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答案就匆匆揭示;过渡衔接,快马加鞭,教师常常争分夺秒赶进度;再加之画面、音乐、视频的快速切换,多种媒体的反复冲击,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课堂鼓鼓囊囊,没有一点缝隙;师生马不停蹄,没有一丝停歇。但一味求快求速度,看似提高了效率,实际上却是在做夹生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以“快速”求“高效”,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二、均衡教育的推进需要我们把课堂节奏慢下来
教育是育人的工作,不是疾风暴雨的革命,它需要环境的熏陶,需要雨露的滋润,“润物细无声”才是最高境界。教育是“慢活”“细活”,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需要耐心,需要等待。想想我们的老师,说得最多的话是,快点,快点,快点写!快点看!快点听!这一快一慢,值得深思!
大家都在追求高效课堂,难免会使课堂节奏变快,如此一来,部分优秀的孩子如鱼得水,还有的孩子却因此囫囵吞枣!笔者做过调查,“高效课堂”不仅容易使一部分后进生跟不上节奏,失去自信,失去自我,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而且容易使优秀学生迷失方向,带来急功近利,骄傲自满的心理。在这样的快节奏、高容量、多环节的“高效课堂”里,学生和老师均被动地往前赶,直接影响均衡教育的推进。
反观我们“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前就根据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学单自我学习和理解,在课堂中,交流,讨论,发言,从而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对课堂主人翁的认同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轻松又实效地实现教学的目标。再如实验小学推崇的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大家针对一个问题或者一个文本,通过交流讨论和自我的思考,提出不同的问题方向,又在这一看似的矛盾中反复研究,反复推敲,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深入剖析和理解与感悟,一个小组一个话题,小组与小组再交流合作,问题便被各各击破。课堂看似慢,实则所涉及的内容都在这慢慢的发言,慢慢的交流,慢慢的思索中嵌入心中。
三、教学的过程观需要我们把课堂节奏慢下来
各地的新课改进行的如火如荼,那我想,核心应该是对人的关注,着眼的应该是学生的成长,而不是教师的名利。那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就要让教学行为慢下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亮点,要善于挖掘文本的内涵,要有自我的生命解读,让课堂在深入情感的内核下进行。我们的教学不是告诉,而是一个生命在与几十个生命的对话,慢慢欣赏。所以,课堂节奏慢下来,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成为学习成长的过程。
在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时,我没有直接从导入开始进入正题,而是在没有任何铺垫的前提下,让学生细细朗读文章,多读多品,而不是直接去分析地坛中的小生命带给作者的生命震撼,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读出这些不难,难的是沉入其中。不让学生大声读,因为文中对母亲的愧疚与怀念是不需要“广而告之”的,多读多融入情感,结合父母对自己的爱,学生很容易就能体会到作者在文中传达为理想而活,为爱我的人而活,也为母亲的骄傲而活,爱母亲,学会回报等等。在朗读中,学生不由得对周围的同学说“我每次出门时妈妈就是这样看着我的”“每次冲妈妈发火以后,我内心也是很愧疚不安的”“我曾经也看到过这样衰败的风景,可我没有如史铁生一样对风景发出如此多的生命感悟”,这就够了,学生其实已经读出了作品中的深意。于漪曾说“课堂里出现生命的涌动,简直就是充满求知的生命交响曲。”课堂的生成性已经在诵读中了,学习这边文章时,我用了两个课时的诵读,能说我的课堂是低效的课堂吗?
提倡日常生活式的教育,提倡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慢语文,一定会让我们拥有更多的等待与耐心。注重细节,回归简单,回归自然,回归人性,远离急功近利,让教育回归儿童,散发出快乐的“味道”。慢,滴水成河,慢,聚沙成塔,慢,芽长成树,慢慢地,斗转星移。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放慢脚步,步步踩实,风景才会更加迷人。
日本教育学者佐滕学说过,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尼采在《朝霞》前言中说:“语文学是一门让人尊敬的艺术,要求其崇拜者,走到一边,闲下来,静下来和慢下来。”放慢脚步,是摒弃了急功近利的自然之道,是摆脱了忙碌浮躁后的宁静之态,是拒绝了肤浅平庸后的深刻之美。“慢”,不是“低效”“无效”,“慢”是一种速度,是潜在的“快”。
近来在我市如火如荼开展的“让学引思”教学课改,给我最大的也是最深的体会就是:每一名语文老师都应该且坚守本真的自我,怀揣静待花开的情怀,牵着蜗牛去散步,将语文课堂节奏慢下来!下面就浅显的谈一谈我的想法。
一、语文的学科性质需要我们把课堂节奏慢下来
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的汉词法句法大多靠意会,灵活性强,变数多,弹性大。从母语的这些特点出发,我们的教学就应该重感悟重积累,提倡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感的养成,需要长期熏陶,不断积淀,不能指望立竿见影。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是慢的艺术;语用训练靠的是步步落实;语感提升需要小火慢熏,日积月累。可以说,母语的“特性”决定了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渐进的、缓慢的过程。
然而放眼语文课堂,特别是一些公开教学,课堂呈现出大容量、快节奏的特点。师生问答,火急火燎,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答案就匆匆揭示;过渡衔接,快马加鞭,教师常常争分夺秒赶进度;再加之画面、音乐、视频的快速切换,多种媒体的反复冲击,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课堂鼓鼓囊囊,没有一点缝隙;师生马不停蹄,没有一丝停歇。但一味求快求速度,看似提高了效率,实际上却是在做夹生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以“快速”求“高效”,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二、均衡教育的推进需要我们把课堂节奏慢下来
教育是育人的工作,不是疾风暴雨的革命,它需要环境的熏陶,需要雨露的滋润,“润物细无声”才是最高境界。教育是“慢活”“细活”,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需要耐心,需要等待。想想我们的老师,说得最多的话是,快点,快点,快点写!快点看!快点听!这一快一慢,值得深思!
大家都在追求高效课堂,难免会使课堂节奏变快,如此一来,部分优秀的孩子如鱼得水,还有的孩子却因此囫囵吞枣!笔者做过调查,“高效课堂”不仅容易使一部分后进生跟不上节奏,失去自信,失去自我,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而且容易使优秀学生迷失方向,带来急功近利,骄傲自满的心理。在这样的快节奏、高容量、多环节的“高效课堂”里,学生和老师均被动地往前赶,直接影响均衡教育的推进。
反观我们“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前就根据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学单自我学习和理解,在课堂中,交流,讨论,发言,从而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对课堂主人翁的认同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轻松又实效地实现教学的目标。再如实验小学推崇的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大家针对一个问题或者一个文本,通过交流讨论和自我的思考,提出不同的问题方向,又在这一看似的矛盾中反复研究,反复推敲,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深入剖析和理解与感悟,一个小组一个话题,小组与小组再交流合作,问题便被各各击破。课堂看似慢,实则所涉及的内容都在这慢慢的发言,慢慢的交流,慢慢的思索中嵌入心中。
三、教学的过程观需要我们把课堂节奏慢下来
各地的新课改进行的如火如荼,那我想,核心应该是对人的关注,着眼的应该是学生的成长,而不是教师的名利。那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就要让教学行为慢下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亮点,要善于挖掘文本的内涵,要有自我的生命解读,让课堂在深入情感的内核下进行。我们的教学不是告诉,而是一个生命在与几十个生命的对话,慢慢欣赏。所以,课堂节奏慢下来,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成为学习成长的过程。
在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时,我没有直接从导入开始进入正题,而是在没有任何铺垫的前提下,让学生细细朗读文章,多读多品,而不是直接去分析地坛中的小生命带给作者的生命震撼,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读出这些不难,难的是沉入其中。不让学生大声读,因为文中对母亲的愧疚与怀念是不需要“广而告之”的,多读多融入情感,结合父母对自己的爱,学生很容易就能体会到作者在文中传达为理想而活,为爱我的人而活,也为母亲的骄傲而活,爱母亲,学会回报等等。在朗读中,学生不由得对周围的同学说“我每次出门时妈妈就是这样看着我的”“每次冲妈妈发火以后,我内心也是很愧疚不安的”“我曾经也看到过这样衰败的风景,可我没有如史铁生一样对风景发出如此多的生命感悟”,这就够了,学生其实已经读出了作品中的深意。于漪曾说“课堂里出现生命的涌动,简直就是充满求知的生命交响曲。”课堂的生成性已经在诵读中了,学习这边文章时,我用了两个课时的诵读,能说我的课堂是低效的课堂吗?
提倡日常生活式的教育,提倡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慢语文,一定会让我们拥有更多的等待与耐心。注重细节,回归简单,回归自然,回归人性,远离急功近利,让教育回归儿童,散发出快乐的“味道”。慢,滴水成河,慢,聚沙成塔,慢,芽长成树,慢慢地,斗转星移。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放慢脚步,步步踩实,风景才会更加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