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探讨

【作者】 晁岩梅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城关学校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全面实施课堂有效教学,如何提高教师“讲”的艺术,是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讲”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讲”学生的兴趣点;“讲”教学的重难点;“讲”课本的延伸点。讲得好,才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讲”仍然是培养学生准确的理解力,提高鉴赏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关键词】语文课堂;“四讲”;有效探讨
【正文】
  一、讲教师对文本的理解
  1、注重作者感受、感情的梳理。
  “诗者,言情也。”文学作品就是用来抒情的,把控作者心路历程,从而知晓作者感情态度。应从字里行间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如余光中的《乡愁》应该重点比较在大陆生活过的台湾人和一直居住台湾的台湾人在表达爱国情怀的不同方式。柳宗元《小石潭记》的阅读则应结合柳宗元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证分析。了解柳宗元的心理变化过程,如果说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流露出贬官而心未冷,仍热心报效朝廷的信心;到了《江雪》中则是心存侥幸,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最后在《小石潭记》中则对朝廷、仕途是彻底地死心。
  2、注重作品的个性的张扬。
  了解作家风格,从语言风格、作品特征的角度加以分析揣摩。 如:黄飞《甜甜的泥土》一文中,它的文体是小说,按理应该是重点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其实重点是故事情节地推动来直接再现主旨,里边出现的人物形象是模糊的。
  3、注重文化意象的分析。
  许多文章可以从“文化意象”中分析得出文章主旨。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应该注重对“竹”、“柏”、“月”意象分析,“气节、坚强”的代表。教会学生重视文化意象分析理解古诗文。尤其是散步地点(寺庙)的选择透露出幽静、远离尘嚣的悠闲环境;散步对象(张怀民)的选择,同是天涯沦落人,文中无两人散步的对白,表现作者说了不敢写或没话可说的压抑、苦闷的心情;无水而写水,从中透露出悠闲自然的淡淡禅味。从而多方面、多角度解读“闲人”的深层含义。从而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从容地分析文章。
  4、注重文章词句的辨析。
  陈忠梁先生说过:“辨词析句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对词句的参悟恰好体现一个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原文中说道:“他是一个极方正的人”。说明寿老先生在鲁迅的眼里是一位值得尊重的人,据鲁迅的回忆,一生中对他影响最为深远的有两位老师,一位是他的启蒙恩师寿镜吾老先生,一位是影响他弃医从文的藤野先生。可见寿镜吾老先生在鲁迅心里是多么的重要和尊敬。
  二、讲学生的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知识,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不感兴趣的是哪些,教师自己心中要有自己的一杆秤,知己知彼,方可百战百胜。
  1、赢取学生的理解、尊重。
  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教师在课堂上用幽默的语言营造轻松的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趣盎然,发放适当,学生是面上含笑的倾听你讲课,必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用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效果。从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赢取学生的理解、尊重。
  2、生动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
  枯燥的课堂不会受学生欢迎,作为语文老师应想办法让你主宰的课堂有趣味有活力。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时,可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根据课文段落内容自己画图,来表现春天美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画出春花图,春草图,春雨图,春风图后。在上课前教师点评预习作业,表扬画得好的,并分析一些欠缺之画,学生体会到了春雨细、绵、闪亮、轻盈特点;感觉到春风微拂,柳条轻轻抚动;如果雨点很大,又不符合春雨的特征。图文相结合讲解,学生兴趣盎然。还没上课即收到非常好的效果。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才华舞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3、扬起学生勤奋、自信的风帆。
  让学生了解学习是一件艰苦而必须做的事情。古人有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等话语则如芒刺在背,深深刺进学生的心灵,因此,对于 “学习只有苦斗的义务,而没有蹉跎的权利” 。
  比如在教学九年级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雪》时,可以先播放录音朗读,让那高亢深沉的男中音语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用娓娓的歌声将词演唱一回,把学生的情感再推向一个高潮,这时学生的情绪异常激昂,在这种状态下学生自信心高涨,再完成知识的传授,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讲教学的重难点
  “学生通过自学能学会的,坚决不要在课堂上呈现。”是江川县“双主互动教学模式”中提倡的观点之一,学生难以解决的难题往往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而对于教学重难点的把握需要教师对文本解读的准确,而非教参提供的重难点。
  例如:在讲解《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对“义”的内涵的开放性的理解的思考与探讨中时,将“义”的内涵加以扩大,不但是社会公义,更是人的尊严、胸怀和理想,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无畏的精神;也是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虽遇苦难而信心万丈的品质;也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和闲适;也是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默默奉献的精神;更是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生命的本质的倾诉。从而,将 “义”的内涵形象具体地表达出来,同时部分诗歌也进行了串联和复习。
  如《故乡》,它不仅有重点,还有难点和要点,而这些又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的统一 体,备课时忽视不得。《故乡》的重点是写闰土和杨二嫂不幸遭遇;难点有好几处,如自然景物描写及内容深邃,含义深湛,富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最后一段课文;要点是写“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经过情况,突出地写了“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突出一个“变”字,什么导致人、景、物的变化。这些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深刻理解。
  四、讲课本的延伸点
  “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这是大语文教学背景下提倡的重要观点,因此通过教材要看到文章蕴含的实际意义。余漪老师常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这种“粘力”就是牢牢地吸引学生的魅力,在学生被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粘住时,我们可以对课文内容作适当的补充、拓展和延伸。
  如在教学《与朱元思书》中“五读得启示,走进吴均内心。”魏晋时期信奉老庄,或是崇尚清谈,或是愤世嫉俗,或是荒诞不经,吴均鄙弃名利的方式远不如传统文人那么强烈,而是更多的表现出随缘而适的较为平和,在他的《山中杂诗》中:“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体现他清净超脱、安贫乐道、热爱自然的高雅之情;在他的《赠王桂阳》中:“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表现他贫寒之士的雄心和骨气;在他的《胡无人行》中:“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表现他凌厉直前的高昂气概。”透过这清澈的江水、险峻的山峰,从上述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心境、人生态度的吴均?请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评价吴均。
  这样,文章也在走进作者内心的同时,增添了文章的厚度和广度,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走进文本,对话文本,感知文章美;走进作者,与作者对话,感受感情美;走进人生,对话人生,感受精神美。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思维的基础。”这话很有道理。关键在于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出确切的提示,进行积极的引导。包办代替固然不可行,但听之任之亦不可取。如何掌握好“讲”的“火候”是教师应该掌握的基本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语言表情达意的作用,语文教学本身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教师的语言是表达这种艺术的载体,语文教学如果没有好的艺术载体,感染效果势必削弱,从艺术角度看,精美的语句伴随着优美的语调,就会产生特有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悦耳、轻松的愉悦感,在语文教学中如能巧妙地运用这一艺术手段,更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情绪,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精神振作,注意力集中,产生强烈的接受知识的欲望,并积极有效的进行思维。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2]崔允漷,《有效教学》[J],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崔允漷、王少非,《有效教学的理念与框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2)
  [4]崔允漷,《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教育研究,2009.(1)
  [5]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