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作者】 新巴依尔

【机构】 新疆伊犁州昭苏县喀尔坎特学校

【摘要】中学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素质。本文探讨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通过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德育教育内容的途径。
【关键词】初中化学;渗透德育;爱国主义
【正文】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他们可塑性最大,此时的德育对他们的一生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德育工作,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让他们沿着正确的道路成长。教师要善于捕捉机会,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使化学教学和德育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从而让学生在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也有相应的提高。以下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通过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恶化以及自然灾害和社会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中适时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有关环境污染和保护的知识点的内容,分散在中学化学各章节之中,如酸雨与环境保护、氟里昂对臭氧层的破坏等。我们通过课堂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懂得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人们的生活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了解产生环境污染原因和消除环境污染的方法,增强环境保护的能力和信心。另外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通过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对实验结束后的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通过这些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利用化学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有着传统的美德和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战争年代,革命烈士方志敏就义前用米汤写字,向党传递狱中情况;中国共产党在白色恐怖下,地下党员曾用稀硫酸当墨水传递情报;解放后,曾经用碘进行指纹破案;新中国成立后,化学家侯德榜战胜重重困难,进行制碱创业等。革命烈士和科学家的动人事迹,都是政治思想教育的好素材。
  国外的许多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激励学生树立爱国情怀、立志学好知识的生动教材。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诺贝尔父子不惜生命,在研制炸药的探险路上,顶着牺牲家人的悲痛,义无返顾,执着追求的感人至深;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通过思想感染,能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三、挖掘教材,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化学虽是一门自然科学,但却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果能结合化学课上的生动实例,有机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而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组织教学,潜移默化地熏陶,则不但不会影响化学教学,反而能促进化学教学。在分子、原子、离子知识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搞清概念的基础上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物质的可分与在某一层次的不可分组成了变化无穷的化学世界,形成正确的微粒观。在讲授物质的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阴离子与阳离子、溶解与结晶、等概念时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阐述,使学生初步理解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通过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同素异形体中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而引起性质不同;硫酸由于浓度不同而性质不同等内容使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总之,只要有机地、适当地结合化学课的内容,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把知识融汇贯通,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发展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四、规范品德和习惯,学会团结协作的精神
  学会与他人共处与合作,是21世纪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当代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娇惯,家庭的溺爱,生活环境优越,因此很容易滋长以自我为中心的娇纵习惯,缺乏合作精神,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如在解答开放性习题时,可以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互为补充。使学生有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并在讨论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认识到与他人合作能使自己思想更广阔、更深刻。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活动或研究性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组合,一起设计实验,一起进行实验,一起分析,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参与式的交流合作,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安排,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克服自私和妒忌,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总之,要通过教学中长期创设情境随机渗透德育教育,陶冶和熏陶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准确表达和灵活运用知识并发展智能,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道德,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形成,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德育渗透并不是急功近利的,它需要长期积累,潜移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陈飞;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2]易四平;浅谈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