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低年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者】 王 江
【机构】 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苏坝镇羊坝中心校
【正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有创新才有进步,有创新才有发展,有创新才有实力,有创新才有腾飞。创新的核心是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那么,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营造氛围——创新思维的心理基础
教学和谐情为桥。小学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必须爱学生,尊重学生,维护和承认每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人格平等,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学习乘法的意义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把可以改写成乘法写成3×3+2或3×4-1,还有2×4+3,我立即表扬了这些学生大胆创新,谁知有个学生大胆地说:“老师不应该表扬他们,因为他们有好好看题目要求。”其中一个受到表扬的同学马上意识到“题目是让我们改写乘法算式,我们写的是乘加和乘减算式”。另一个学生说要把题目要求改写一下就好了,一个女同学马上说如果把“改写成乘法算式”换成“改写成简单算式”就行了。这一矛盾冲突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这时我立即引导学生讨论,创造性地把一题改成两个要求不同的题,培养学生多向思考能力。在这样民生求真、宽松友好的探索情境中,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展开积极智慧活动,创造性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二、激发兴趣——创造思维的重要前提
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愿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创新意识要从小培养,求知欲望要早期开发。“兴趣是思维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件事物发生兴趣时,注意力就集中,求知欲就旺盛,思维就敏捷、灵活,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设置悬念,激发求知欲望;巧提问题,促进思维;操作训练,提供实践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和谐、稳定地发展。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把40张分别写有1~40的卡片,按顺序分别发给5个同学,我报出“36”,让学生猜写这个数的卡片在哪位同学手中,有的不能说出,能说出也很慢。然后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教师却能很快猜出。这时学生对其中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这样很自然地把学习新知识转化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的需要,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激活思维的目的。
三、引导质疑——创新思维的动力源泉
学习中的创造性品质首先在“质疑”这点上。“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动力源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并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勤于分析、善于思考,以不断提高他们的洞察力,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一辆公共汽车里原有乘客53人,到解放路车站下去26人,又上来18人,这时车上有乘客多少人?学生通过读题,理解题意后列出算式:53-26=27(人)27+18=45(人)(先下后上)。一个学生马上提问可不可以先上后下呢?多么可贵的智慧火花呀!我给予充分肯定,并让学生讨论列出算式:53+18=71(人)71-26=45(人)(先上后下)。由于受到了小伙伴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另一个学生又提出:上来的18人比下去的26人少8人,所以可以列式为:26-18=8(人)53-8=45(人),学生对同龄伙伴提出的问题倍感兴趣,讨论中学生不断开拓自己的思路,旁征博引,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这样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并逐步形成了创新的技能。
四、操作——创新思维的摇篮
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调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变得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使学生容易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容易产生智慧的火花,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现代创造教学观认为: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我们在教学中,强调的应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获取知识的结果,因此我们要努力为学生主动参与操作创造条件,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凡是学生能直接“摘到或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教师决不“摘”给学生“吃”。
总之,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的形成是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一步一步培养而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失时机地营造氛围,创设情境,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焰。
一、营造氛围——创新思维的心理基础
教学和谐情为桥。小学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必须爱学生,尊重学生,维护和承认每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人格平等,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学习乘法的意义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把可以改写成乘法写成3×3+2或3×4-1,还有2×4+3,我立即表扬了这些学生大胆创新,谁知有个学生大胆地说:“老师不应该表扬他们,因为他们有好好看题目要求。”其中一个受到表扬的同学马上意识到“题目是让我们改写乘法算式,我们写的是乘加和乘减算式”。另一个学生说要把题目要求改写一下就好了,一个女同学马上说如果把“改写成乘法算式”换成“改写成简单算式”就行了。这一矛盾冲突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这时我立即引导学生讨论,创造性地把一题改成两个要求不同的题,培养学生多向思考能力。在这样民生求真、宽松友好的探索情境中,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展开积极智慧活动,创造性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二、激发兴趣——创造思维的重要前提
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愿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创新意识要从小培养,求知欲望要早期开发。“兴趣是思维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件事物发生兴趣时,注意力就集中,求知欲就旺盛,思维就敏捷、灵活,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设置悬念,激发求知欲望;巧提问题,促进思维;操作训练,提供实践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和谐、稳定地发展。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把40张分别写有1~40的卡片,按顺序分别发给5个同学,我报出“36”,让学生猜写这个数的卡片在哪位同学手中,有的不能说出,能说出也很慢。然后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教师却能很快猜出。这时学生对其中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这样很自然地把学习新知识转化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的需要,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激活思维的目的。
三、引导质疑——创新思维的动力源泉
学习中的创造性品质首先在“质疑”这点上。“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动力源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并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勤于分析、善于思考,以不断提高他们的洞察力,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一辆公共汽车里原有乘客53人,到解放路车站下去26人,又上来18人,这时车上有乘客多少人?学生通过读题,理解题意后列出算式:53-26=27(人)27+18=45(人)(先下后上)。一个学生马上提问可不可以先上后下呢?多么可贵的智慧火花呀!我给予充分肯定,并让学生讨论列出算式:53+18=71(人)71-26=45(人)(先上后下)。由于受到了小伙伴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另一个学生又提出:上来的18人比下去的26人少8人,所以可以列式为:26-18=8(人)53-8=45(人),学生对同龄伙伴提出的问题倍感兴趣,讨论中学生不断开拓自己的思路,旁征博引,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这样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并逐步形成了创新的技能。
四、操作——创新思维的摇篮
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调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变得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使学生容易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容易产生智慧的火花,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现代创造教学观认为: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我们在教学中,强调的应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获取知识的结果,因此我们要努力为学生主动参与操作创造条件,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凡是学生能直接“摘到或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教师决不“摘”给学生“吃”。
总之,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的形成是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一步一步培养而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失时机地营造氛围,创设情境,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