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的分层教学
【作者】 李洪涛
【机构】 山东泰安肥城市龙山中学
【摘要】数学这门学科是一种逻辑性灵活性较强的学科,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来适应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要求,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谈一谈这类问题。【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教学改革
【正文】
“分层教学”指一种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即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教师的培养下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全班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几组,并制定相应的分层次的教学目标,作业布置层次化,效果评价层次化。这样优生、中等生、后进生都有“东西”可吃可消化,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里的“分层”,非拘限于对学生静态学习状态的划分,而是蕴含着如上述诠释的发展生成过程。
一、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支配课堂教学的主线,是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出发点,它决定着整体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吃透教材,紧扣教学大纲,并在处理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来确定教学目标。低层学生的最低目标不能低于教学大纲的最低要求,既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重在形成其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基本能力;中层学生应侧重一定的综合性和提高性,能够比较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创造能力;高层学生应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刻理解知识点,侧重于能力的迁移及创造性学习,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拓宽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其灵活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二、把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
课堂是教育的主渠道,上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分层和教学目标的分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教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设疑,把对每一层同学的要求定位在相应的层次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不能忽视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又要照顾不同层次同学的个体差异。课堂教学的重点是每层学生都应该明确所学知识及其掌握程度,由浅到深,又简到繁,以中层学生为主线,层层推进教学。课堂教学有利于学困生巩固基础知识,中层学生略有提高,优生层学生充分发展。确保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必须抓住分层授课这个中心环节,找准切入点。
三、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既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启迪学生的思维灵感,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都能调动三个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基础问题、容易问题,先让丙组或乙组学生回答,对于逻辑思维较强,概念综合程度较高的问题,可让甲组学生回答,也可分解成识记、理解、综合分析三个层次的问题,让甲、乙、丙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样既能使课堂提问具有普遍性、针对性,又能提高丙组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进取心。同时使甲组学生达到较高的水平,进而达到较高的教学目标。
四、编排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题
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课堂练习应精心编排,设计出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其中基本要求一致。习题技巧分三个层次,分别为甲、乙、丙三组学生的水平相适应。教师对甲组学生要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着重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应适当点拨,使他们奋发进取,充分发挥。对于丙组学生,则多辅导,多鼓励,多板演,并创设一些机会,让他们多练习,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已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布置不同层次的课后作业
教师讲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之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多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作业如果一刀切,往往使甲组学生吃不饱,而丙组学生吃不消。为此,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层次的课后作业。一般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每位学生都应完成的基础题,选做题只要求甲组学生或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由于数学的作业量、难易程度与学生的承受能力相关联,所以教师要精心安排课后作业,一般学生在20-30分钟内完成,目的是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境地,从而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分层布置课后作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丙组学生没有压力,抄袭作业的现象明显减少;丙组有的学生还尝试着完成高层次题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拟定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
每一章节上完后,均安排一次过关测试,它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础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甲、乙、丙三个层次学生实际水平,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也可使用同一份试卷,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可注明部分题目只要求甲组学生完成,如附加题等,部分题只要求丙组学生完成。就是在统考中,也可提出不同的目标,如上次考50分,这次考60分就算达标了。在每次考核之后,小组人员应做适当变动,如甲、乙组中成绩最差的两名学生分别降到乙、丙组,而乙、丙组中成绩最好的两名学生分别升到甲、乙组。这样一来,基础差的学生感到自己有奔头,基础好的学生丝毫不敢放松,平时还应抽出业余时间,给没有过关的丙组学生补课,给甲组学生增加竞赛讲座。这样使成绩好的学生能充分发展,成绩差的学生也能奋发向上,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分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工作量更大,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责任心,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实际水平,可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厚,达到缩小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新的课程方案提出课程应由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构成,实行分层教学也正是体现了新大纲新教材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在今后工作实践中还将进一步探讨分层教学。
参考文献:
[1]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分层教学”指一种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即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教师的培养下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全班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几组,并制定相应的分层次的教学目标,作业布置层次化,效果评价层次化。这样优生、中等生、后进生都有“东西”可吃可消化,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里的“分层”,非拘限于对学生静态学习状态的划分,而是蕴含着如上述诠释的发展生成过程。
一、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支配课堂教学的主线,是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出发点,它决定着整体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吃透教材,紧扣教学大纲,并在处理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来确定教学目标。低层学生的最低目标不能低于教学大纲的最低要求,既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重在形成其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基本能力;中层学生应侧重一定的综合性和提高性,能够比较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创造能力;高层学生应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刻理解知识点,侧重于能力的迁移及创造性学习,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拓宽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其灵活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二、把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
课堂是教育的主渠道,上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分层和教学目标的分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教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设疑,把对每一层同学的要求定位在相应的层次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不能忽视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又要照顾不同层次同学的个体差异。课堂教学的重点是每层学生都应该明确所学知识及其掌握程度,由浅到深,又简到繁,以中层学生为主线,层层推进教学。课堂教学有利于学困生巩固基础知识,中层学生略有提高,优生层学生充分发展。确保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必须抓住分层授课这个中心环节,找准切入点。
三、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既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启迪学生的思维灵感,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都能调动三个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基础问题、容易问题,先让丙组或乙组学生回答,对于逻辑思维较强,概念综合程度较高的问题,可让甲组学生回答,也可分解成识记、理解、综合分析三个层次的问题,让甲、乙、丙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样既能使课堂提问具有普遍性、针对性,又能提高丙组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进取心。同时使甲组学生达到较高的水平,进而达到较高的教学目标。
四、编排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题
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课堂练习应精心编排,设计出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其中基本要求一致。习题技巧分三个层次,分别为甲、乙、丙三组学生的水平相适应。教师对甲组学生要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着重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应适当点拨,使他们奋发进取,充分发挥。对于丙组学生,则多辅导,多鼓励,多板演,并创设一些机会,让他们多练习,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已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布置不同层次的课后作业
教师讲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之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多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作业如果一刀切,往往使甲组学生吃不饱,而丙组学生吃不消。为此,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层次的课后作业。一般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每位学生都应完成的基础题,选做题只要求甲组学生或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由于数学的作业量、难易程度与学生的承受能力相关联,所以教师要精心安排课后作业,一般学生在20-30分钟内完成,目的是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境地,从而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分层布置课后作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丙组学生没有压力,抄袭作业的现象明显减少;丙组有的学生还尝试着完成高层次题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拟定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
每一章节上完后,均安排一次过关测试,它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础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甲、乙、丙三个层次学生实际水平,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也可使用同一份试卷,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可注明部分题目只要求甲组学生完成,如附加题等,部分题只要求丙组学生完成。就是在统考中,也可提出不同的目标,如上次考50分,这次考60分就算达标了。在每次考核之后,小组人员应做适当变动,如甲、乙组中成绩最差的两名学生分别降到乙、丙组,而乙、丙组中成绩最好的两名学生分别升到甲、乙组。这样一来,基础差的学生感到自己有奔头,基础好的学生丝毫不敢放松,平时还应抽出业余时间,给没有过关的丙组学生补课,给甲组学生增加竞赛讲座。这样使成绩好的学生能充分发展,成绩差的学生也能奋发向上,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分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工作量更大,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责任心,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实际水平,可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厚,达到缩小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新的课程方案提出课程应由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构成,实行分层教学也正是体现了新大纲新教材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在今后工作实践中还将进一步探讨分层教学。
参考文献:
[1]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