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为学生塑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作者】 孙双双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徐集小学
【正文】 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我国一直存在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和做法:认为美术课就是教学生画画,培养专业画家。其实新课程在教学建议第一条中就明确提出: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作为基础美术教育者,我们的责任应是利用美术课堂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愉悦,乃至震撼,最终具有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从而学会欣赏,得到高格调的生活情趣。在美术教学中,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走近自然,接受大自然的赐予
法国画家库贝尔说:“美的东西在自然中,而它是以各种各样的现实样式体现出来的。”现在的孩子被过分保护在高楼之间,很少有接触大自然的机会,甚至农村的孩子也很少有感受自然之美的心思了。美国现代美术早期教育家罗恩非德说:请把孩子们带到小溪边/让孩子在那里溅水嬉戏/让他们听一听/那轻轻流过的溪水的声音/也让他们学一学/那小鸟清脆又甜美的歌声/同时/更让他们静静地听/那微风拂过树梢的话语/还有那落叶着地时微小的沙沙声/请带他们来看看/这个世界优美的另一角吧/凡是能打动你优美感情的/也让它打动孩子吧!……可见自然对开启孩子审美意识的重要作用。
例如我在上《风景写生》课时,一定要带学生到户外(绝不照图临摹),让学生沐浴在灿烂的阳光和甜美的空气中,闻一闻树叶的味道,触摸一下树的肌肤,融入自然。并告诉学生每个角落、每片叶子、每棵草都具有它独特的美感,学生可按自己的审美感受选择一个最佳视角,可表现局部美,也可表现远、中、近景的层次美。于是,学生就带着审美的眼光来观察和描绘他们早已熟视无睹的景色,渐渐地学生被这熟悉的景色给迷住了,真真切切地贴近了自然,也学会了欣赏自然,并获得自然美的浸润和熏陶。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东西都是最美的。贴近自然,改善自然,享受自然,学生的人生定会更充实、更完美。
二、体验生活,接受生活美的润泽
我曾经交给学生这样一个任务:你能否到生活中寻找一件与美术无关的事物,一项与美术无关的工作。结果学生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生活中的美居然无处不在,衣食住行处处能体现美,而我们时时也在创造美。
每堂课前五分钟是我安排学生自由畅谈交流的时间,让学生谈谈所见到的值得欣赏的事物。学生的视野很广泛:一只可爱的小昆虫、一块松软的土地、一缕春光、夕阳下一对携手相伴的老人、一辆新款的轿车、一篇优美的散文都是学生心目中美的景观。有一回一个学生这样说道:“在我校东墙外有一排长势旺盛的白桦树,树上住着几对喜鹊夫妇。清晨,每当我走进校园时,它们都准时和我打招呼。课间时,它们就在我的头上盘旋,跳着优美的舞蹈……”听着孩子那诗一般语言,望着孩子充满爱意的眼神时,我知道欣赏已扎根于他们心中了。培养学生随时随地发现和创造生活中的美,可唤起学生对生活的亲切感及使命感,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三、塑造自我,体现人格之美
人格美是人世间最耐人寻味的美。把塑造人格之美列入美术课的内容,我感觉并不多余。在我国,学生在仪表、仪态、言谈举止及礼仪方面受到的教育太贫乏了。当一个人能欣赏自己时就自信,能欣赏别人时就宽容,这是一种修养。
如今的中学生都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点,甚至别具一格,应当说是好事,说明学生有个性。但由于审美水平的低下,经常出现一些不堪入目的奇装异发。并且由于受社会的不良影响,有些学生的语言、行为也很粗俗低下。
为此我特地安排了一节《应如何打扮自己》的课,通过互联网和书籍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欣赏。告诉学生真正美的服饰是得体的、入时的、要符合个人的年龄和性格。另外还应有大方的仪态,坐立行走的姿势,以及礼貌的言谈举止、善良的心地、宽大的胸襟、光明平和的处世态度等。如今很多学生都养成了出门前照照镜子的习惯,很注意自己的形象,待人也做到谦逊而自信,为人光明磊落,举止从容而大方了。当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后,我又安排了一节《发现同学人格美的特征》的课,学生找出了同学很多的优点:如善良、正直、快乐、自信、冷静、从容、温柔、聪明、幽默、沉着镇定、安详高雅等等,看来学生已会欣赏别人了。
塑造自我,体现人格之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这是一种来自内心的修养,更是一种高品位的欣赏能力,这份欣赏力会使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不同流俗,为人处事更加真诚真挚。
四、感知艺术作品,提高艺术修养
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的杰出美术作品,包含着人类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不懈追求。特别是经典著作,代表了人类的最高成就。马克思曾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学生在老师恰当的引导过程中,不断接触高层次的美术作品,就会对美术作品产生情感体验,领悟到一种符号语言无法企及的异常微妙、深幽、独特和崇高的情感氛围,进而净化心灵,陶冶性情,提高艺术修养。
随着初中学生知识面的不断扩大及查阅资料、思考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在欣赏美术作品教学中,我把课堂让给了学生。第一节课由教师引导学生“读画”,即引导学生细心观看美术作品,感受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色彩线条、肌理,及所运用的材料、技法等。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客观的(不涉及对作品意义的探讨和评价)认识。然后师生讨论、小组讨论哪些地方已明白了,哪些还需要进一步查阅资料、探讨和思考,学生对作品有了一个感性认识。
第二节课安排在几个周或几个月之后,对作品进行评述(即美术鉴赏),对作品的意义进行探讨和评价。这期间学生可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查阅资料。或访问画家、老师,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特征、代表作品、艺术流派等一系列问题。把作品放在一个广泛的文化情景中去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交流、合作、探究、思考,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并享受一种主宰和驾驭事物的自由感。由于审美客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而学生对艺术品的审美体验是根据个人的审美情趣、知识经验、经历爱好来进行的,所以学生将会有多元化的体验。因此教师必须得有较大的宽容度和兼容性,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理解,鼓励学生大胆表述和评论。
美术鉴赏不能依赖说教和灌输,如果强求对美术作品有一个统一的理解,就会泯灭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想象力,降低学生审美情趣和欣赏水平。
总之,美育是一种性灵的陶冶。培养青少年高尚的欣赏情趣,是成年人的责任。我们不应当只是责成他们读书、争名次与高分,而更应注意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提早给他们塑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储蓄一份对世界的欣赏之情。
一、走近自然,接受大自然的赐予
法国画家库贝尔说:“美的东西在自然中,而它是以各种各样的现实样式体现出来的。”现在的孩子被过分保护在高楼之间,很少有接触大自然的机会,甚至农村的孩子也很少有感受自然之美的心思了。美国现代美术早期教育家罗恩非德说:请把孩子们带到小溪边/让孩子在那里溅水嬉戏/让他们听一听/那轻轻流过的溪水的声音/也让他们学一学/那小鸟清脆又甜美的歌声/同时/更让他们静静地听/那微风拂过树梢的话语/还有那落叶着地时微小的沙沙声/请带他们来看看/这个世界优美的另一角吧/凡是能打动你优美感情的/也让它打动孩子吧!……可见自然对开启孩子审美意识的重要作用。
例如我在上《风景写生》课时,一定要带学生到户外(绝不照图临摹),让学生沐浴在灿烂的阳光和甜美的空气中,闻一闻树叶的味道,触摸一下树的肌肤,融入自然。并告诉学生每个角落、每片叶子、每棵草都具有它独特的美感,学生可按自己的审美感受选择一个最佳视角,可表现局部美,也可表现远、中、近景的层次美。于是,学生就带着审美的眼光来观察和描绘他们早已熟视无睹的景色,渐渐地学生被这熟悉的景色给迷住了,真真切切地贴近了自然,也学会了欣赏自然,并获得自然美的浸润和熏陶。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东西都是最美的。贴近自然,改善自然,享受自然,学生的人生定会更充实、更完美。
二、体验生活,接受生活美的润泽
我曾经交给学生这样一个任务:你能否到生活中寻找一件与美术无关的事物,一项与美术无关的工作。结果学生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生活中的美居然无处不在,衣食住行处处能体现美,而我们时时也在创造美。
每堂课前五分钟是我安排学生自由畅谈交流的时间,让学生谈谈所见到的值得欣赏的事物。学生的视野很广泛:一只可爱的小昆虫、一块松软的土地、一缕春光、夕阳下一对携手相伴的老人、一辆新款的轿车、一篇优美的散文都是学生心目中美的景观。有一回一个学生这样说道:“在我校东墙外有一排长势旺盛的白桦树,树上住着几对喜鹊夫妇。清晨,每当我走进校园时,它们都准时和我打招呼。课间时,它们就在我的头上盘旋,跳着优美的舞蹈……”听着孩子那诗一般语言,望着孩子充满爱意的眼神时,我知道欣赏已扎根于他们心中了。培养学生随时随地发现和创造生活中的美,可唤起学生对生活的亲切感及使命感,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三、塑造自我,体现人格之美
人格美是人世间最耐人寻味的美。把塑造人格之美列入美术课的内容,我感觉并不多余。在我国,学生在仪表、仪态、言谈举止及礼仪方面受到的教育太贫乏了。当一个人能欣赏自己时就自信,能欣赏别人时就宽容,这是一种修养。
如今的中学生都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点,甚至别具一格,应当说是好事,说明学生有个性。但由于审美水平的低下,经常出现一些不堪入目的奇装异发。并且由于受社会的不良影响,有些学生的语言、行为也很粗俗低下。
为此我特地安排了一节《应如何打扮自己》的课,通过互联网和书籍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欣赏。告诉学生真正美的服饰是得体的、入时的、要符合个人的年龄和性格。另外还应有大方的仪态,坐立行走的姿势,以及礼貌的言谈举止、善良的心地、宽大的胸襟、光明平和的处世态度等。如今很多学生都养成了出门前照照镜子的习惯,很注意自己的形象,待人也做到谦逊而自信,为人光明磊落,举止从容而大方了。当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后,我又安排了一节《发现同学人格美的特征》的课,学生找出了同学很多的优点:如善良、正直、快乐、自信、冷静、从容、温柔、聪明、幽默、沉着镇定、安详高雅等等,看来学生已会欣赏别人了。
塑造自我,体现人格之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这是一种来自内心的修养,更是一种高品位的欣赏能力,这份欣赏力会使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不同流俗,为人处事更加真诚真挚。
四、感知艺术作品,提高艺术修养
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的杰出美术作品,包含着人类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不懈追求。特别是经典著作,代表了人类的最高成就。马克思曾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学生在老师恰当的引导过程中,不断接触高层次的美术作品,就会对美术作品产生情感体验,领悟到一种符号语言无法企及的异常微妙、深幽、独特和崇高的情感氛围,进而净化心灵,陶冶性情,提高艺术修养。
随着初中学生知识面的不断扩大及查阅资料、思考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在欣赏美术作品教学中,我把课堂让给了学生。第一节课由教师引导学生“读画”,即引导学生细心观看美术作品,感受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色彩线条、肌理,及所运用的材料、技法等。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客观的(不涉及对作品意义的探讨和评价)认识。然后师生讨论、小组讨论哪些地方已明白了,哪些还需要进一步查阅资料、探讨和思考,学生对作品有了一个感性认识。
第二节课安排在几个周或几个月之后,对作品进行评述(即美术鉴赏),对作品的意义进行探讨和评价。这期间学生可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查阅资料。或访问画家、老师,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特征、代表作品、艺术流派等一系列问题。把作品放在一个广泛的文化情景中去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交流、合作、探究、思考,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并享受一种主宰和驾驭事物的自由感。由于审美客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而学生对艺术品的审美体验是根据个人的审美情趣、知识经验、经历爱好来进行的,所以学生将会有多元化的体验。因此教师必须得有较大的宽容度和兼容性,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理解,鼓励学生大胆表述和评论。
美术鉴赏不能依赖说教和灌输,如果强求对美术作品有一个统一的理解,就会泯灭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想象力,降低学生审美情趣和欣赏水平。
总之,美育是一种性灵的陶冶。培养青少年高尚的欣赏情趣,是成年人的责任。我们不应当只是责成他们读书、争名次与高分,而更应注意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提早给他们塑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储蓄一份对世界的欣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