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特教学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作者】 陈红宇
【机构】 新疆叶城县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特教学校语文校本课程是聋校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聋生语文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有效途径。本文拟从聋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基本原则、基本形式三个方面阐述笔者对于聋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与研究。【关键词】聋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有语文,教师只要用心开发,就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合适的语文教学资源。生活中的这些语文教学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往往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与兴趣,从而将语文的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外。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拓展了聋生的语文视野和语文学习渠道,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学语文、用语文,将大大丰富和发展语文教育的内涵,这是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使然,也是解决语文学科内容的丰富性与当前聋生语文素养相对贫乏这对矛盾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特教学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突出“语文”和“校本”两个重点,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自身的学科优势,顺应聋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结合本校教学实际,从而构建丰富多彩的语文校本课程。
1.整合性原则
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体现整合性原则。首先,教学目标的整合性。其次,教学内容的整合性。让聋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校本课程学习过程中,丰富知识,提高素养。
2.适切性原则
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体现适切性原则。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适切聋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规律。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适切聋校语文学科特点。
3.灵活性原则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决定了语文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顺应这种不确定性,体现灵活性原则。
二、特教学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形式
语文课程的“资源”是相对于“开发”而言的,没有语文教师的开发,资源就会视而不见,语文教师应把潜在的语文课程资源转化为可利用的语文课程。聋校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发语文校本课程。
1.以教材为依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聋校语文教材是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从语文教材入手,挖掘文本素材,对语文教材适当延伸拓展,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聋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形式。例如聋校实验教材第二册第20课《儿童乐园》学习的是有关儿童乐园的玩具名称,教材利用图画与文字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学词识字的目的。虽然学生经过语文课堂的学习对于儿童乐园中有关活动器械与玩具的名称有所记忆,但这种词与物的联系却并不是很深刻,当聋生真正见到实物时,不一定能准确地说出实物的名称、写出相应的词语。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将词语与实物形成固定的潜在联系,教师可以依托文本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儿童乐园去,见识真正的玩具与器械,在玩耍与活动中,进行词语的学习,并适当的予以拓展,教学生书本上没有的活动器械名称如摩天轮、木马等,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简短的句子教学:“今天,老师带我们到儿童乐园玩。”“儿童乐园里有好多玩具。”“我和XX玩电动汽车。”……在学生玩耍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交往习惯的教育,如玩耍不能争抢,可以轮流玩等。通过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学习了语言,学习了人际交往的方法与习惯,从而实现了语文课程教学的优化,完成了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2.以问题为基点,开展主题探究活动
以问题为课题,围绕问题定向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是提高聋校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充分利用问题激发聋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从而通过自主查阅读资料,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相应的语文知识,发展一定的语文能力。例如,教学《大自然警号长鸣》(聋校实验教材第十四册第15课)一文时,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环境破坏的严重性,教师可以提出主题问题:课文从野生动物面临的危机写出了环境的破坏,你还能从其他方面证明这一问题吗?大自然还有哪些地方向我们发出了警号呢?以此问题作为聋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开展一次以“环境”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不失为一次很好的语文校本课程。学生通过文本材料的阅读、网络资料的收集、学校周围环境的调查与走访,然后汇报、总结、交流,继而写作成文,设计一期以“环境”为主题的黑板报。在这一系列的主题探究活动中,学生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意识得到了加强,语文综合素养与能力得到了提升。
主题问题并非一定来自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以生活中的某一典型事件、现象或某一课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定向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可以以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为专题,如“汶川地震中的志愿者们”“奥运会中的精彩”等;可以以学校、社区出现的某些典型现象为专题,如“上网的对与错”等。
3.以乡土为资源,开展语文综合学习
乡土资源为聋校语文校本课程提供了鲜活的营养与素材,聋校语文校本课程应将乡土资源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将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将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相结合,组织学生走进学校周边的工厂,走进生活的社区,走进家乡的田野,走进自己的家庭,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聋校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掘自然资源、社区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一系列乡土资源中可以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通过梳理,将这些内容确立为一个个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进行语文校本课程的编排和实施,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语文底蕴,培养敏锐的认知力、独特的领悟力、丰富的情感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聋校语文教师应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校本课程,为聋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提供帮助与服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有语文,教师只要用心开发,就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合适的语文教学资源。生活中的这些语文教学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往往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与兴趣,从而将语文的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外。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拓展了聋生的语文视野和语文学习渠道,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学语文、用语文,将大大丰富和发展语文教育的内涵,这是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使然,也是解决语文学科内容的丰富性与当前聋生语文素养相对贫乏这对矛盾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特教学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突出“语文”和“校本”两个重点,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自身的学科优势,顺应聋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结合本校教学实际,从而构建丰富多彩的语文校本课程。
1.整合性原则
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体现整合性原则。首先,教学目标的整合性。其次,教学内容的整合性。让聋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校本课程学习过程中,丰富知识,提高素养。
2.适切性原则
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体现适切性原则。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适切聋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规律。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适切聋校语文学科特点。
3.灵活性原则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决定了语文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顺应这种不确定性,体现灵活性原则。
二、特教学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形式
语文课程的“资源”是相对于“开发”而言的,没有语文教师的开发,资源就会视而不见,语文教师应把潜在的语文课程资源转化为可利用的语文课程。聋校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发语文校本课程。
1.以教材为依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聋校语文教材是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从语文教材入手,挖掘文本素材,对语文教材适当延伸拓展,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聋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形式。例如聋校实验教材第二册第20课《儿童乐园》学习的是有关儿童乐园的玩具名称,教材利用图画与文字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学词识字的目的。虽然学生经过语文课堂的学习对于儿童乐园中有关活动器械与玩具的名称有所记忆,但这种词与物的联系却并不是很深刻,当聋生真正见到实物时,不一定能准确地说出实物的名称、写出相应的词语。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将词语与实物形成固定的潜在联系,教师可以依托文本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儿童乐园去,见识真正的玩具与器械,在玩耍与活动中,进行词语的学习,并适当的予以拓展,教学生书本上没有的活动器械名称如摩天轮、木马等,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简短的句子教学:“今天,老师带我们到儿童乐园玩。”“儿童乐园里有好多玩具。”“我和XX玩电动汽车。”……在学生玩耍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交往习惯的教育,如玩耍不能争抢,可以轮流玩等。通过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学习了语言,学习了人际交往的方法与习惯,从而实现了语文课程教学的优化,完成了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2.以问题为基点,开展主题探究活动
以问题为课题,围绕问题定向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是提高聋校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充分利用问题激发聋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从而通过自主查阅读资料,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相应的语文知识,发展一定的语文能力。例如,教学《大自然警号长鸣》(聋校实验教材第十四册第15课)一文时,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环境破坏的严重性,教师可以提出主题问题:课文从野生动物面临的危机写出了环境的破坏,你还能从其他方面证明这一问题吗?大自然还有哪些地方向我们发出了警号呢?以此问题作为聋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开展一次以“环境”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不失为一次很好的语文校本课程。学生通过文本材料的阅读、网络资料的收集、学校周围环境的调查与走访,然后汇报、总结、交流,继而写作成文,设计一期以“环境”为主题的黑板报。在这一系列的主题探究活动中,学生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意识得到了加强,语文综合素养与能力得到了提升。
主题问题并非一定来自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以生活中的某一典型事件、现象或某一课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定向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可以以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为专题,如“汶川地震中的志愿者们”“奥运会中的精彩”等;可以以学校、社区出现的某些典型现象为专题,如“上网的对与错”等。
3.以乡土为资源,开展语文综合学习
乡土资源为聋校语文校本课程提供了鲜活的营养与素材,聋校语文校本课程应将乡土资源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将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将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相结合,组织学生走进学校周边的工厂,走进生活的社区,走进家乡的田野,走进自己的家庭,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聋校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掘自然资源、社区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一系列乡土资源中可以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通过梳理,将这些内容确立为一个个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进行语文校本课程的编排和实施,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语文底蕴,培养敏锐的认知力、独特的领悟力、丰富的情感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聋校语文教师应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校本课程,为聋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提供帮助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