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对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探析

【作者】 王 斌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院上镇中心中学

【摘要】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文言文成了莘莘学子口中的青橄榄,初中文言文教学陷入了困境。如何改变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探讨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正文】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文言文教学中,挖掘教材中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尤为重要。为此,教师应努力让学生把学习文言文当成自己的需要。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渐进的方法,让学生从仅将文言文学习当成升学的需要上升到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逐步将文言文学习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内部需要,加大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消除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抵触情绪和麻木的心态,对文言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只有对所学对象感兴趣就会投入更多的情感,如果没有兴趣的投入那么就没有情感的投入。为此,为了有效地调动学生更多情感的投入,可以通过积极创设情境教学,以达到激发学生的情感。就当前而言,积极创造情境的模式多种多样,但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是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因为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超强的动画、视频以及音频呈现功能,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的这些功能,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更愿意投入更多情感。比如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时候,教师在上课前,从网络上下载一段关于冬天的视频,并对视屏进行旁白配音。在导入过程中将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在看到北国风光冬天逼真的视频以后,在内心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过程中情感被激发出来,学习的积极性异常高涨。中学语文课本选入的文言文中也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和仁人志士,深入文本,品味涵咏,可以促使中学生美好品格的形成。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情怀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思想觉悟。在教学这些的作品时,要让学生懂得,知识重要,但做人更重要,这些作品不经是靠它的语言艺术取胜,更靠作者思想的高度流传后世。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长河中,不仅有这些忧国忧民的士大夫,还有很多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如《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木兰辞》中的花木兰等,都会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从而使他们去思考人生的意义,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加强诵读练习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能领会文章的旨意。诵读这种读书方法,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使人在反复诵读之中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意,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而语言以语音为外壳,不诵读是难以掌握的,学习文言文比学习现代文更要重视诵读。一般来讲,老师的讲解和分析,是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和感受的。因此,学文言文,如果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不去朗读、背诵,那么,即使老师讲得再透彻,学生听得再明白,也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知识经济时代虽然我们并不提倡“吟唱”,但“书读百遍”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诵读在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益处。尤其是有些难句、长句一时领会不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会逐步弄清其义。讲后的诵读会对课文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的朗读”,才是朗读目的之所在。如在诵读《岳阳楼记》时,学生通过诵读就更能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和抱负。
  三、品味文章内涵 
  文言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是要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发展其审美能力,达到以美促教、以美育人的目的。因此在教读文言文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学会品味涵咏,融入文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历史,去感受古人的语言美、人格美、艺术美和文化美等。只要用心去品味,学生会发现文言文是充满个性与灵性的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而不是一个个干瘪的文字符号。中学语文课本中,编入了很多风格各异的文言典范。有写精忠报国、舍生取义、治国安邦的,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诸葛亮的《出师表》;有写骨肉情深、儿女情长、人生况味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这些文章表达清晰有力,非常适合朗读、品味,同时对青年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建立也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我们在品读文言作品时,要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而这些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朗读时一定要注意读出节奏,读出语调。语调是语句的声音形态,“几乎没有一个句子——数学的纯形式的句子或许例外——不带有某种情感或情绪色彩。”①因此,教师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文本言语中充溢着作者在特定语境中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意味,要读出古人的心声,从而在诵读中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
  四、感悟语言、立意之美
  语言是作品思想的载体。品味语言,可以使学生感触到语言中蕴含的人文思想,并在春风化雨的体味中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让学生找出蕴含作者微妙情感的句子,学生很容易就找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品味“闲人”,学生可理解“吾两人”都是“闲人”,别人都是忙人,这一词道出了作者的身世和处境,可见当时被贬谪的忧郁。虽愤懑,却能赏月取乐,从大自然中找到精神的寄托,由此可领悟到苏轼这位大文豪旷达乐观的胸襟。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的文言文,大都是名家名篇,不仅布局合理,构思巧妙,而且结构严谨。如学习刘禹锡《陋室铭》时,应引导学生赏析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使学生明确本文虽题为《陋室铭》,但只字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把本来没有必然关系的陋室与居室主人的德馨紧密联系在一起,既由事及人,又因人及事,布局高超。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懂得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采用多种方式,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在训练中进行情感教育,运用文本对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培养,相信一定会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初中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晓凤.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学周刊,2017,(08):61-62.
  [2]高志元.探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学周刊,2017,(08):73-74.
  [3]张生海.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学周刊,2017,(09):68-69.
  [4]孙振坤,潘森云.《虽有嘉肴》教学实录及点评——初中语文教学中书法教育的渗透[J].语文知识,2017,(01):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