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当前小学学校管理中存在的困惑与思考
【作者】 祝合彪
【机构】 云南省施甸县由旺镇永福小学
【正文】 由于诸多因素,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相对滞后。现今,教育的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给我们学校的管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是,在小学的管理中出现了一些我们困惑的问题,较为突出的就是在学校的管理和发展中出现违反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不利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健康的和谐的发展,特别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困惑:
(一)重视教学成绩,教育过程不明显
由于受市场经济竞争规则的影响,人们越来越关注事情的结果。这一现象在我们教育界,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更为明显,教师对教学结果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忽视了对教学过程的关注,从而使教学过程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性。其一,我们应该明白,单纯的抓教学是抓不上去的,正如专家所言,离开教育的教学是不存在的;其二,我们即使谈到教育,也是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成绩展开的,好像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为了一个好的分数一样。
教育教学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教育问题。学校和教师的一切努力,最终要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才是教育的成功。因为我们培养的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所以我们不仅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心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目的;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习的成绩,更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我们今天的管理中的众多失败,究其原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因为我们的教学单纯强调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淡化了教学过程的教育性。
(二)重视学生学科成绩,教师的培养和关注不到位
有的学校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上帝”等教育信条,可能是从强调教育目的和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的,但是有两点不妥:其一,提法不当;其二,理性思考不足。作为学校的管理,我们还应考虑到教师的发展。如果学生是上帝,那教师是仆人吗?一切都为了学生,那谁来关注教师?
就学生和教师而言,教师作为学校管理者和学生教育者,应重视对学生的教育研究和关心爱护,对师生双边关系应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也是责无旁贷的。但是,我们学校管理者不能因此而忽视对教师的教育、引导和必要的帮助。特别是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期,教师的价值观念也会出现混乱,需要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加以及时的引导,否则会造成教师严重的认知失衡和心理障碍。据调查,目前我国教师队伍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倦怠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管理者足够的重视。
教师是人,是实实在在的人,他也需要发展。教师是“园丁”、是“春蚕”、是“蜡烛”、看得出,这都是牺牲自己的代名词。从提倡教师职业的奉献精神角度可以提倡和理解,但是,如果作为一种职业要求,学生的发展要建立在牺牲教师的发展基础上,那我们教育事业也太悲壮了。学校应该是为教师和学生都提供发展的场所,教育应该是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发展的事业。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阳光职业!在教师的教育、培养、使用和管理中,很多的时候重视了教师的使用,忽视了教师的培养和关怀;强化了教师业绩的考核,淡化了教师专业的引领。我想,这不仅是因为教师培养成本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对教师培养的观念问题。老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才是学校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
教师的使用和培养问题,不仅是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也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兴衰问题,甚至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的问题。
(三)学校考核评价、绩效分配、奖励等机制教学成绩分值过重,把部分教师引导至只要学生成绩误了学生成长的道路上
现在小学中时常出现不让学习差的学生参加县统测测试,想办法作弊,不愿教差班,等不公平现象和歪风邪气。很多的地方学校都在采用着“考核方案”、“绩效分配办法”等管理方式。就“考核”的本意来讲是无可厚非的,而且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有利于评比结果的公正性的保证,“以考促管”有利于强化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凡事怕走极端,如果不能量化的也量化,不该考核也考核;为了量化而量化,为了考核而考核,就会大大降低量化和考核的功效,甚至会出现“只顾考核弃过程”的现象。特别是学校的教育管理行为,考核应充分体现导向、激励和促进的作用,如因过于强化考核的评价和甄别作用,而弱化考核应有的监控和教育功能,是对考核的曲解和异化。这种重考核、轻过程的管理,使得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功能降低,甚至是失去了其应有的教育性。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其实过程往往比结果更具有教育性。重考核、轻过程的管理,不仅违背了养成教育的原则,甚至可能诱导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恶果。
要解决这些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学校管理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在学校管理和发展上,要加强理性的思考,处理好现在与将来、和谐与发展的关系。
要端正办学思想。把为学生的一生负责、为家庭的幸福负责、为社会的发展负责作为学校办学的宗旨。要树立先进教育理念。在学校管理中要贯彻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使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作为学校管理永远追求的目标。关键是做好学校的精神重塑:一所学校最重要的就是精神。精神是信仰和信念的依托、理想的支点、动力的源泉。教师首先要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其次是敬业精神,再次是奉献精神。
(二)完善教师和学生的培养、考核和奖惩机制的同时,要加强过程的管理和人文的关怀,处理好考核与奖惩、评价与激励的关系。
考核评价、绩效分配等机制不完善,抑制了教师的发展,还会让一部分教师走入误区。学校考核教师工作,或评优选先、评职晋级都是通过“量化”来实现的。一般的学校对教师进行评价时都不同程度的涵盖了:表彰奖励、教研课、论文获奖(或发表)、课题研究、指导学生作品获奖(或发表)等。应该说,在目前还没有更为先进的评价制度出台前,用这种办法也是完全可以的。但事实上,“量化评价”却实实在在地成了不少教师投机的幌子。比如,不会写文章,没关系,只要肯出钱,一篇发表的论文便有了。一些奖项拿不到,跑跑关系便到手了……在量化时,便可堂而皇之地进入前列。诸多事实表明,如果不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它必将抑制学校和教师的发展。
(一)重视教学成绩,教育过程不明显
由于受市场经济竞争规则的影响,人们越来越关注事情的结果。这一现象在我们教育界,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更为明显,教师对教学结果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忽视了对教学过程的关注,从而使教学过程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性。其一,我们应该明白,单纯的抓教学是抓不上去的,正如专家所言,离开教育的教学是不存在的;其二,我们即使谈到教育,也是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成绩展开的,好像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为了一个好的分数一样。
教育教学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教育问题。学校和教师的一切努力,最终要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才是教育的成功。因为我们培养的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所以我们不仅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心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目的;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习的成绩,更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我们今天的管理中的众多失败,究其原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因为我们的教学单纯强调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淡化了教学过程的教育性。
(二)重视学生学科成绩,教师的培养和关注不到位
有的学校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上帝”等教育信条,可能是从强调教育目的和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的,但是有两点不妥:其一,提法不当;其二,理性思考不足。作为学校的管理,我们还应考虑到教师的发展。如果学生是上帝,那教师是仆人吗?一切都为了学生,那谁来关注教师?
就学生和教师而言,教师作为学校管理者和学生教育者,应重视对学生的教育研究和关心爱护,对师生双边关系应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也是责无旁贷的。但是,我们学校管理者不能因此而忽视对教师的教育、引导和必要的帮助。特别是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期,教师的价值观念也会出现混乱,需要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加以及时的引导,否则会造成教师严重的认知失衡和心理障碍。据调查,目前我国教师队伍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倦怠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管理者足够的重视。
教师是人,是实实在在的人,他也需要发展。教师是“园丁”、是“春蚕”、是“蜡烛”、看得出,这都是牺牲自己的代名词。从提倡教师职业的奉献精神角度可以提倡和理解,但是,如果作为一种职业要求,学生的发展要建立在牺牲教师的发展基础上,那我们教育事业也太悲壮了。学校应该是为教师和学生都提供发展的场所,教育应该是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发展的事业。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阳光职业!在教师的教育、培养、使用和管理中,很多的时候重视了教师的使用,忽视了教师的培养和关怀;强化了教师业绩的考核,淡化了教师专业的引领。我想,这不仅是因为教师培养成本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对教师培养的观念问题。老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才是学校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
教师的使用和培养问题,不仅是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也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兴衰问题,甚至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的问题。
(三)学校考核评价、绩效分配、奖励等机制教学成绩分值过重,把部分教师引导至只要学生成绩误了学生成长的道路上
现在小学中时常出现不让学习差的学生参加县统测测试,想办法作弊,不愿教差班,等不公平现象和歪风邪气。很多的地方学校都在采用着“考核方案”、“绩效分配办法”等管理方式。就“考核”的本意来讲是无可厚非的,而且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有利于评比结果的公正性的保证,“以考促管”有利于强化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凡事怕走极端,如果不能量化的也量化,不该考核也考核;为了量化而量化,为了考核而考核,就会大大降低量化和考核的功效,甚至会出现“只顾考核弃过程”的现象。特别是学校的教育管理行为,考核应充分体现导向、激励和促进的作用,如因过于强化考核的评价和甄别作用,而弱化考核应有的监控和教育功能,是对考核的曲解和异化。这种重考核、轻过程的管理,使得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功能降低,甚至是失去了其应有的教育性。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其实过程往往比结果更具有教育性。重考核、轻过程的管理,不仅违背了养成教育的原则,甚至可能诱导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恶果。
要解决这些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学校管理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在学校管理和发展上,要加强理性的思考,处理好现在与将来、和谐与发展的关系。
要端正办学思想。把为学生的一生负责、为家庭的幸福负责、为社会的发展负责作为学校办学的宗旨。要树立先进教育理念。在学校管理中要贯彻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使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作为学校管理永远追求的目标。关键是做好学校的精神重塑:一所学校最重要的就是精神。精神是信仰和信念的依托、理想的支点、动力的源泉。教师首先要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其次是敬业精神,再次是奉献精神。
(二)完善教师和学生的培养、考核和奖惩机制的同时,要加强过程的管理和人文的关怀,处理好考核与奖惩、评价与激励的关系。
考核评价、绩效分配等机制不完善,抑制了教师的发展,还会让一部分教师走入误区。学校考核教师工作,或评优选先、评职晋级都是通过“量化”来实现的。一般的学校对教师进行评价时都不同程度的涵盖了:表彰奖励、教研课、论文获奖(或发表)、课题研究、指导学生作品获奖(或发表)等。应该说,在目前还没有更为先进的评价制度出台前,用这种办法也是完全可以的。但事实上,“量化评价”却实实在在地成了不少教师投机的幌子。比如,不会写文章,没关系,只要肯出钱,一篇发表的论文便有了。一些奖项拿不到,跑跑关系便到手了……在量化时,便可堂而皇之地进入前列。诸多事实表明,如果不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它必将抑制学校和教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