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新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刚 劲
【机构】 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城基路242号贵阳五中
【摘要】创新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关键。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具有必要性的。广大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有破有立,提倡学生对文学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解读,保护异类学生。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创新教学方法从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从宏观来说,就是要以问题意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前以任务驱动促使学生探索,课中问题探究促使学生思考,课后以问题促进学生拓展延伸。从微观来说,要运用创新思维来解决具体问题。运用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来进行教学。【关键词】创新思维;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
【正文】
高中语文教学承载着为高校输送人才的重任,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是看高考的升学率,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应试教育大行其道,高考的指挥棒压得师生普遍感叹喘不过起来?一味机械性的题海训练抹杀了语文教学的人文积淀,盲目地阅读鉴赏也使老师们举步维艰,难于坚守。面对这样一种困局该怎么办?我想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学生的发展也有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除了遵循规律,运用创新思维也许能够帮助我们打破困局。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老师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解放思想需要创新,教法、教学程序的变化需要创新。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创新,师生合作需要创新。创新必不可少,不难想见师生普遍的创新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如同一缕清风,吹散了以前高考给人带来的沉闷空气。如何利用创新思维来进行教学呢?理论决定实践,思想先于行动。高中语文要创新必须有创新的理念。具体如下:
第一,教师要创新的教学理念,才能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氛围
创新必须具有宽松的氛围,教师要打破以前的“一言堂”,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促进课堂生成。
首先,要注意让学生有破有立。“破”就是敢于突破常规,敢于质疑;“立”就是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学生有时候也能打破常规,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是他们的观点往往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缺少严密的逻辑体系和论证过程。我们这里的有破有立,关键不在“破”而是在“立”,希望学生以科学的精神,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其次,教师要提倡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所谓“个性化”就是学生独到的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独到见解这是文学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正如美国的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到文学的四个要素:宇宙、作家、作品和读者。
作家通过自己敏锐的视角理解感知宇宙世界,把这些感知外化为作品,这些作品是作家情感的体验,从小的方面来说渗透作家性格、思想、情感,从大的方面来说反映了社会的背景、时代的思想。作品形成后,读者会根据自己阅读经验,生活经历来解读文学作品,这种解读无不是独到的创造。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正是由于文学的独特性,不要求统一的答案,答案是开放式,必然要求学生有独到的个性化的见解。
然后,要注意保护异类学生,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每个班级总会有一些“异类”学生,他们不会按照常理出牌,老师说东,他们说西,思维非常发散,大多数时候不在文本预设的轨迹中进行思考。这种时候,老师往往抱着“冷处理”的方式,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一一回答学生的“怪问题”,肯定会耽误不少时间,跟不上进度怎么办?完不成课时怎么办?其实,正如于漪老师说,放手让学生思考,风筝飞得再远,还有手中的线呢?教师的手中的“线”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要善于倾听,把握其中有价值的部分,适时进行引导,导回正确的思维轨道,大方向必须正确,南辕不能北辙,至于怎么到“南”,每个学生可以有自己独特的道路。比如:教学《项羽之死》时,有个学生说项羽临死之前想的就是美人和宝马,不是真正的英雄。这时教师不要打压学生的好奇心,不要埋没学生的创造思维,可以以此为契机,带领学生思考项羽乌江自刎,考虑的是自己吗?是无颜见江东父老。这样学生就不会浅层理解文本,为了帮助学生立体化地理解项羽的人物形象,教师甚至可以比较项羽和刘邦不同的人物个性,这样主导作用发挥好,主体就不会被动,课堂生成更加精彩纷呈。
第二,学生要养成合作探究,实践体验的创新理念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团队合作创意无穷。新时代的学生不是要成为单枪匹马、横冲直撞的英雄,他们要能够灵活地与他人组合,完成不同的挑战。因此,学习上要有创新,提倡学生要有团队合作探究的理念,课前将任务分解,把单位时间完成任务的效率最大化。在合作中,小组成员思维产生了碰撞;在交流中,促进了创意的生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现代学生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子,而是要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关注世界。以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周遭的一切变化,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改造社会,这才是“全人”培养的理念。比如:现在我们国家普遍缺水,我们学生也关心贵阳市的“两湖一库”的水质状况,运用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知识他们开展了广泛的调查,收集了一些数据;运用数学、信息技术、统计等知识他们分析了这些调查结果;最后运用语文、英语等知识他们把这些结果以适当的形式在社会上宣传,向相关职能部门呼吁。这些实践深化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进行创新,促进了知识的运用。
第三、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的操作方法
创新要落实在具体教学环节中,笔者思考主要有以下操作方法:
第一,从宏观来说,要以问题意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问题是联系未知与已知的纽带和桥梁。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钱伟长说:“我们要培养满肚子都是问题的人,这种人是我们国家需要的。培养博士生就是使一个没有问题的人变成有问题的人,也懂得力所能及来解决问题。”可见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我们新时代的教育要培养的学生不提知识性问题,要提生成性问题;不提浅层次问题,要提深层次问题。以问题意识贯穿整个教学,具体有以下操作:
首先,课前以任务驱动促使学生探索。这种任务驱动有背景知识式的任务,有难点突破式的任务,有发散思索式的任务。比如:教《林黛玉进贾府》,让学生分组查找《红楼梦》的相关背景知识,自读课文了解前几回的故事梗概,以查字典的形式扫清字词障碍。这属于背景知识式的任务驱动。再比如:李清照《一剪梅》,周邦彦的《苏幕遮》,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诗词中具有表现力的进行品读,学生自主品读“月满西楼”的“满”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两处”,“才下眉头,却下心头”的“才”和“却”等。这属于难点突破式的任务驱动。又比如:教《鸿门宴》,可以使用发散思维让学生自由提问,学生提出许多问题:有的涉及字词翻译,有的涉及人物形象分析,有的涉及个性化的解读。这属于发散思索式的任务驱动。
其次,课中问题探究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要以适度的难度带引学生,最好全课以一种问题链的形式来贯穿,问题链的难度最好符合思维的逻辑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比如:教《归园田居》时,教师可以以“归”字为线索,让学生思考从何处归,归向何处,归后如何这样层层思考,学生易于把握。在比如:教《愚溪诗序》时,抓住关键“愚”字,思考溪愚在何处,作者愚在何处,愚的内涵是什么。这样层层递进,学生易于理解。
然后,课后以问题促进学生拓展延伸。比如:作文课《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角度”指的是作者选择和处理写作素材的着眼点,就记叙文而言其目的是更好的表现人物的特点或突显事件的启发意义。教师在教授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时,可以在课后留下悬念,让学生思索有关叙事学的相关知识,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第二,从微观来说,要运用创新思维来解决具体问题。思维的创新是创新的前提,有句话说的好,观念向前一小步,人生事业一大步。创新思维有许多,笔者这里简要提几种高中语文教学容易操作的思维模式。
逆向思维法,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比如:教《师说》,一般我们会讲解作家、背景,落实字词,分析语段,品析思想。其实《师说》的最后一段正好说明了写作的缘由:“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这时老师就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李蟠的“不拘于时”是什么“时”,进而可以分析中间三段内容。“学于余”,那么我又教给李蟠哪些师生理念呢?进而分析韩愈的师生观。逆向思维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捷径。再比如说:命题作文《把握时代的脉搏》,大多数学生会写如何把握时代,运用逆向思维就要引导学生思考不把握时代脉搏会怎么样呢?作文教学的反向思维更利于学生选择新颖的立论角度,出其不意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侧向思维法,侧向思维又称“旁通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种形式,它是沿着正向思维旁侧开拓出新思路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我们熟知的围魏救赵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侧向思维的典范。魏国围困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田忌、孙膑没有和魏国的武力直接对抗,而是趁着魏国兵力空虚,围攻魏国大本营,造成魏国不得不退兵。有时候语文教学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比如:庄子的《逍遥游》老师普遍感叹不好上,其中道家哲学思想更是让高中生觉得虚无缥缈,不能理解。其实,我们可以不必在道家哲学思想上纠结,可以采用迂回的战术解决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其中大和小的对比异常鲜明突出。对比是学生易于把握的手法,让学生寻找第一段鲲鹏和野马尘埃的对比,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三种不同的情况,再分析第二段中小知和大知,小年和大年的对比,再分析最后一段四种人、宋荣子、列子的对比,最后在对比中顺势得出“逍遥游”的真正含义。再比如:教《纪念刘和珍君》,时代背景是理解文章的前提,但是那个时代离学生太远了,学生没有深刻的感受,生硬的讲解也使得学生不容易把握课文,这时候不如采用迂回思维,让学生细读文本,找出刘和珍是怎样的学生,分析几处“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再分析刘和珍离开母校的几处细节描写,这样人物的形象就跃然纸上,然后让学生思考杀死这样的女学生的政府是什么政府,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时代背景。
发散思维法,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比如:教《故都的秋》,老师们往往重在品味五幅秋景图。其实,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运用,不如让学生思考如果让他们来写秋会写什么,如此一来,学生打开了思路,进而老师引导学生关注郁达夫的平民情怀和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再比如:教《沁园春·长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索写秋的诗句,进而关注文学上的“悲秋”情结。
联想思维法,指人脑记忆表象系统中,由于某种诱因导致不同表象之间发生联系的一种没有固定思维方向的自由思维活动。联想思维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一种思维方式。比如:贺铸的《青玉案》中“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把愁比作“烟草”,“风絮”,“梅雨”,分别要调动学生的联想思索诗词优美的意境,咂摸出美丽意境背后的情感内涵,从而获得审美情感体验。
以上是笔者学习的一些粗浅的见解,时代需要创新,民族需要创新,把创新自觉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去,也许只能感染部分学生,但是笔者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郭根福《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高中语文教学承载着为高校输送人才的重任,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是看高考的升学率,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应试教育大行其道,高考的指挥棒压得师生普遍感叹喘不过起来?一味机械性的题海训练抹杀了语文教学的人文积淀,盲目地阅读鉴赏也使老师们举步维艰,难于坚守。面对这样一种困局该怎么办?我想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学生的发展也有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除了遵循规律,运用创新思维也许能够帮助我们打破困局。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老师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解放思想需要创新,教法、教学程序的变化需要创新。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创新,师生合作需要创新。创新必不可少,不难想见师生普遍的创新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如同一缕清风,吹散了以前高考给人带来的沉闷空气。如何利用创新思维来进行教学呢?理论决定实践,思想先于行动。高中语文要创新必须有创新的理念。具体如下:
第一,教师要创新的教学理念,才能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氛围
创新必须具有宽松的氛围,教师要打破以前的“一言堂”,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促进课堂生成。
首先,要注意让学生有破有立。“破”就是敢于突破常规,敢于质疑;“立”就是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学生有时候也能打破常规,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是他们的观点往往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缺少严密的逻辑体系和论证过程。我们这里的有破有立,关键不在“破”而是在“立”,希望学生以科学的精神,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其次,教师要提倡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所谓“个性化”就是学生独到的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独到见解这是文学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正如美国的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到文学的四个要素:宇宙、作家、作品和读者。
作家通过自己敏锐的视角理解感知宇宙世界,把这些感知外化为作品,这些作品是作家情感的体验,从小的方面来说渗透作家性格、思想、情感,从大的方面来说反映了社会的背景、时代的思想。作品形成后,读者会根据自己阅读经验,生活经历来解读文学作品,这种解读无不是独到的创造。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正是由于文学的独特性,不要求统一的答案,答案是开放式,必然要求学生有独到的个性化的见解。
然后,要注意保护异类学生,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每个班级总会有一些“异类”学生,他们不会按照常理出牌,老师说东,他们说西,思维非常发散,大多数时候不在文本预设的轨迹中进行思考。这种时候,老师往往抱着“冷处理”的方式,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一一回答学生的“怪问题”,肯定会耽误不少时间,跟不上进度怎么办?完不成课时怎么办?其实,正如于漪老师说,放手让学生思考,风筝飞得再远,还有手中的线呢?教师的手中的“线”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要善于倾听,把握其中有价值的部分,适时进行引导,导回正确的思维轨道,大方向必须正确,南辕不能北辙,至于怎么到“南”,每个学生可以有自己独特的道路。比如:教学《项羽之死》时,有个学生说项羽临死之前想的就是美人和宝马,不是真正的英雄。这时教师不要打压学生的好奇心,不要埋没学生的创造思维,可以以此为契机,带领学生思考项羽乌江自刎,考虑的是自己吗?是无颜见江东父老。这样学生就不会浅层理解文本,为了帮助学生立体化地理解项羽的人物形象,教师甚至可以比较项羽和刘邦不同的人物个性,这样主导作用发挥好,主体就不会被动,课堂生成更加精彩纷呈。
第二,学生要养成合作探究,实践体验的创新理念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团队合作创意无穷。新时代的学生不是要成为单枪匹马、横冲直撞的英雄,他们要能够灵活地与他人组合,完成不同的挑战。因此,学习上要有创新,提倡学生要有团队合作探究的理念,课前将任务分解,把单位时间完成任务的效率最大化。在合作中,小组成员思维产生了碰撞;在交流中,促进了创意的生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现代学生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子,而是要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关注世界。以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周遭的一切变化,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改造社会,这才是“全人”培养的理念。比如:现在我们国家普遍缺水,我们学生也关心贵阳市的“两湖一库”的水质状况,运用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知识他们开展了广泛的调查,收集了一些数据;运用数学、信息技术、统计等知识他们分析了这些调查结果;最后运用语文、英语等知识他们把这些结果以适当的形式在社会上宣传,向相关职能部门呼吁。这些实践深化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进行创新,促进了知识的运用。
第三、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的操作方法
创新要落实在具体教学环节中,笔者思考主要有以下操作方法:
第一,从宏观来说,要以问题意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问题是联系未知与已知的纽带和桥梁。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钱伟长说:“我们要培养满肚子都是问题的人,这种人是我们国家需要的。培养博士生就是使一个没有问题的人变成有问题的人,也懂得力所能及来解决问题。”可见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我们新时代的教育要培养的学生不提知识性问题,要提生成性问题;不提浅层次问题,要提深层次问题。以问题意识贯穿整个教学,具体有以下操作:
首先,课前以任务驱动促使学生探索。这种任务驱动有背景知识式的任务,有难点突破式的任务,有发散思索式的任务。比如:教《林黛玉进贾府》,让学生分组查找《红楼梦》的相关背景知识,自读课文了解前几回的故事梗概,以查字典的形式扫清字词障碍。这属于背景知识式的任务驱动。再比如:李清照《一剪梅》,周邦彦的《苏幕遮》,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诗词中具有表现力的进行品读,学生自主品读“月满西楼”的“满”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两处”,“才下眉头,却下心头”的“才”和“却”等。这属于难点突破式的任务驱动。又比如:教《鸿门宴》,可以使用发散思维让学生自由提问,学生提出许多问题:有的涉及字词翻译,有的涉及人物形象分析,有的涉及个性化的解读。这属于发散思索式的任务驱动。
其次,课中问题探究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要以适度的难度带引学生,最好全课以一种问题链的形式来贯穿,问题链的难度最好符合思维的逻辑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比如:教《归园田居》时,教师可以以“归”字为线索,让学生思考从何处归,归向何处,归后如何这样层层思考,学生易于把握。在比如:教《愚溪诗序》时,抓住关键“愚”字,思考溪愚在何处,作者愚在何处,愚的内涵是什么。这样层层递进,学生易于理解。
然后,课后以问题促进学生拓展延伸。比如:作文课《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角度”指的是作者选择和处理写作素材的着眼点,就记叙文而言其目的是更好的表现人物的特点或突显事件的启发意义。教师在教授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时,可以在课后留下悬念,让学生思索有关叙事学的相关知识,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第二,从微观来说,要运用创新思维来解决具体问题。思维的创新是创新的前提,有句话说的好,观念向前一小步,人生事业一大步。创新思维有许多,笔者这里简要提几种高中语文教学容易操作的思维模式。
逆向思维法,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比如:教《师说》,一般我们会讲解作家、背景,落实字词,分析语段,品析思想。其实《师说》的最后一段正好说明了写作的缘由:“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这时老师就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李蟠的“不拘于时”是什么“时”,进而可以分析中间三段内容。“学于余”,那么我又教给李蟠哪些师生理念呢?进而分析韩愈的师生观。逆向思维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捷径。再比如说:命题作文《把握时代的脉搏》,大多数学生会写如何把握时代,运用逆向思维就要引导学生思考不把握时代脉搏会怎么样呢?作文教学的反向思维更利于学生选择新颖的立论角度,出其不意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侧向思维法,侧向思维又称“旁通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种形式,它是沿着正向思维旁侧开拓出新思路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我们熟知的围魏救赵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侧向思维的典范。魏国围困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田忌、孙膑没有和魏国的武力直接对抗,而是趁着魏国兵力空虚,围攻魏国大本营,造成魏国不得不退兵。有时候语文教学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比如:庄子的《逍遥游》老师普遍感叹不好上,其中道家哲学思想更是让高中生觉得虚无缥缈,不能理解。其实,我们可以不必在道家哲学思想上纠结,可以采用迂回的战术解决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其中大和小的对比异常鲜明突出。对比是学生易于把握的手法,让学生寻找第一段鲲鹏和野马尘埃的对比,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三种不同的情况,再分析第二段中小知和大知,小年和大年的对比,再分析最后一段四种人、宋荣子、列子的对比,最后在对比中顺势得出“逍遥游”的真正含义。再比如:教《纪念刘和珍君》,时代背景是理解文章的前提,但是那个时代离学生太远了,学生没有深刻的感受,生硬的讲解也使得学生不容易把握课文,这时候不如采用迂回思维,让学生细读文本,找出刘和珍是怎样的学生,分析几处“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再分析刘和珍离开母校的几处细节描写,这样人物的形象就跃然纸上,然后让学生思考杀死这样的女学生的政府是什么政府,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时代背景。
发散思维法,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比如:教《故都的秋》,老师们往往重在品味五幅秋景图。其实,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运用,不如让学生思考如果让他们来写秋会写什么,如此一来,学生打开了思路,进而老师引导学生关注郁达夫的平民情怀和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再比如:教《沁园春·长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索写秋的诗句,进而关注文学上的“悲秋”情结。
联想思维法,指人脑记忆表象系统中,由于某种诱因导致不同表象之间发生联系的一种没有固定思维方向的自由思维活动。联想思维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一种思维方式。比如:贺铸的《青玉案》中“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把愁比作“烟草”,“风絮”,“梅雨”,分别要调动学生的联想思索诗词优美的意境,咂摸出美丽意境背后的情感内涵,从而获得审美情感体验。
以上是笔者学习的一些粗浅的见解,时代需要创新,民族需要创新,把创新自觉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去,也许只能感染部分学生,但是笔者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郭根福《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