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旺 杰
【机构】 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中学
【摘要】现如今,人们对于健康的概念不仅仅是身体强壮,没有疾病,同时还包括人个体精上、心理上的健虔诸如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情绪控制和缓解能力、人格塑造等等内容。体育作为强化、锻炼人们身体健康,发展人们体能的特殊学科,应与心理健教育融合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深化中学体教学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所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而且,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有助于提升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学习效率。 所以,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将体育教学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
【正文】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
1. 生理健康是确保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依赖于学生身体健康的状况。 所以,学生的身体健康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鉴于学生身体健康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 因此学校通过体育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显得非常必要。
2. 实施体育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在完成某件事情或进行某项活动时, 具备的坚韧性、自律性和顽强勇敢的精神。 这种精神品质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它是人在面对困难挫折和挑战时的一种根本表现。 在实践中学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运动会消耗体力,在精神上要忍受生理活动带来的不适和痛苦,磨炼学生的吃苦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 所以,体育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方法
1. 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中学体育教学中, 提升中学体育教学的水平, 体育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心理调节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给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相反,如果体育教师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弱,在教学过程中容易情绪失控,就会影响师生关系,如造成师生关系冷漠,教学气氛紧张的结果。 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先要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从而真正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
2. 营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 轻松、愉悦的环境和乐观的心态,不仅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 还有助于人能克服内外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从而使人在这种轻松、 自由的环境中发挥内在的心理潜能。 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有效渗透到体育教学中,教师还要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发挥自身潜能。 另外,体育教师还要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为准则,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体育教师还要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让学生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
3.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开展教学工作,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创设让学生勇于尝试做某件事的情境,让学生在体育赛事中做裁判,带领学生出操等,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胆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当然,体育教师可以创设出让学生参与篮球赛的情境,在比赛将要结束的时候,裁判罚球的决定会影响比赛的胜负,同时,一些充当观众的学生还在喝倒彩,让被罚球的学生体验这种被惩罚和打击的挫败感,以此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4. 重视教学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不同的教学环境会在学生心理素质形成过程中起到不同的影响作用。体育教学活动一般情况下都是在室外进行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外在自然环境的影响。 比如,炎热和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学生在户外进行体育活动,虽然环境不好,但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在轻松、舒适的教学环境中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而在不同环境下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情绪,而且都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 组织多样化的体育竞赛活动,培训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体育竞赛活动,不仅可以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竞争意识,还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所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还要多组织一些体育竞赛活动,并在竞赛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处理问题,管理自己的情绪,理性地对待失败,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总的来说 ,中学体育学科一直处于新形势的发展历程,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学体育教学一直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作为体育教师应结合学科的发展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合理地运用心理教育知识 ,通过体育运动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强化指导,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真正实现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目的 。新形势下的教育环境提倡素质教育, 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所以,学生拥有良好的身心健康状况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还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满足当前素质教育的根本需求。
参考文献:
[1]顾帮前 .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 . 教师, 2014 , 30 : 11.
[2 ]吴际 .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J] . 高考(综合版), 2013 , 10 : 126.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
1. 生理健康是确保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依赖于学生身体健康的状况。 所以,学生的身体健康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鉴于学生身体健康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 因此学校通过体育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显得非常必要。
2. 实施体育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在完成某件事情或进行某项活动时, 具备的坚韧性、自律性和顽强勇敢的精神。 这种精神品质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它是人在面对困难挫折和挑战时的一种根本表现。 在实践中学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运动会消耗体力,在精神上要忍受生理活动带来的不适和痛苦,磨炼学生的吃苦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 所以,体育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方法
1. 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中学体育教学中, 提升中学体育教学的水平, 体育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心理调节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给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相反,如果体育教师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弱,在教学过程中容易情绪失控,就会影响师生关系,如造成师生关系冷漠,教学气氛紧张的结果。 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先要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从而真正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
2. 营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 轻松、愉悦的环境和乐观的心态,不仅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 还有助于人能克服内外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从而使人在这种轻松、 自由的环境中发挥内在的心理潜能。 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有效渗透到体育教学中,教师还要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发挥自身潜能。 另外,体育教师还要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为准则,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体育教师还要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让学生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
3.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开展教学工作,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创设让学生勇于尝试做某件事的情境,让学生在体育赛事中做裁判,带领学生出操等,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胆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当然,体育教师可以创设出让学生参与篮球赛的情境,在比赛将要结束的时候,裁判罚球的决定会影响比赛的胜负,同时,一些充当观众的学生还在喝倒彩,让被罚球的学生体验这种被惩罚和打击的挫败感,以此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4. 重视教学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不同的教学环境会在学生心理素质形成过程中起到不同的影响作用。体育教学活动一般情况下都是在室外进行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外在自然环境的影响。 比如,炎热和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学生在户外进行体育活动,虽然环境不好,但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在轻松、舒适的教学环境中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而在不同环境下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情绪,而且都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 组织多样化的体育竞赛活动,培训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体育竞赛活动,不仅可以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竞争意识,还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所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还要多组织一些体育竞赛活动,并在竞赛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处理问题,管理自己的情绪,理性地对待失败,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总的来说 ,中学体育学科一直处于新形势的发展历程,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学体育教学一直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作为体育教师应结合学科的发展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合理地运用心理教育知识 ,通过体育运动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强化指导,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真正实现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目的 。新形势下的教育环境提倡素质教育, 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所以,学生拥有良好的身心健康状况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还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满足当前素质教育的根本需求。
参考文献:
[1]顾帮前 .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 . 教师, 2014 , 30 : 11.
[2 ]吴际 .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J] . 高考(综合版), 2013 , 10 :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