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 万宝河
【机构】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蓼兰镇万家小学
【摘要】改变语文教学费时多,效率低的尴尬局面,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着眼于课程目标,特别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纬度目标的大成,充分贯彻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利于终身发展的知识能力建构。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加强语文课堂教学,注重课堂所学技能的迁移;合理设计教学方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语感;教学方法;阅读指导
【正文】
费时多,效率低,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从提高课堂效率入手,向40分钟要质量。然而,现在的情况是:每周语文课的数量不少,但收效不大;看似热闹非凡的课堂,却无法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师准备充分,学生主动性不高;学生不会自学;课堂上学生读写的机会相对较少……要想改变语文教学的这一尴尬局面,就要构建高效语文课堂?。??而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要着眼于课程目标,特别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纬度目标的大成,充分贯彻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利于终身发展的知识能力建构。
1、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有效
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好的提问方式应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提出一些能够与学生基础相适应并能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而且有一些思考含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而不是迫不及待地直奔结果。如果仅仅只要求回答是与否,浪费时间也没有效果,因此,课堂提问不在数量,而在提问的思维含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活跃课堂气氛、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2、引导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
首先,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面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如有一次做完课堂练习,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我让学生互相参观试卷,然后说出自己认为练习做得最好的同学,学习差的学生说了优生的名字,同样学习优的学生也有说学习差的学生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
3、注重课堂所学技能的迁移
语文教学是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文本为凭借,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语法逻辑等方面都是范文。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充分依靠课文,从解读文本中去重构文本并超越文本。其中,重构文本就是从语感的角度,让学生来重构课文的内容。超越文本,就是让学生更广泛的阅读,从阅读中获取更为广泛的知识,并把知识逐步转化为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在利用教材时,应着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4、合理设计教学方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新的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比,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最大的特点是为师生开辟了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大部分教师已率先运用“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大胆地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观念转变了,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化,传统教学中“教”在前、“学”在后的“教师一言堂”场面被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平等参与等生动局面所代替。
5、营造乐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减轻学生学习上的负担,减轻学生思想上的压力,使学生将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使用最佳的教学艺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6、提供充足时间,鼓励学生自学
“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在自学探究中,让学生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从而获得更多的自学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并鼓励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学习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7、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选择和运用正确、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因此,对不同类型,不同体裁的课文应该使用不同的方法。如:阅读课文就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所以,教师应采用自读笔记、模仿类比、合作讨论、练习互评等方法,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相应的讲读课文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阅读课文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教给学生正确的自学方法,是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它,一定会受益无穷。因此,在教学中要时时提醒学生把读和说、读和写结合起来,即在阅读时口、手、眼、脑并用,以提高阅读效率,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讲读一篇讲读课文,教师更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但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应该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教给学生钥匙,让学生学会自己开启知识的大门。
8、训练学生读写,培养学生能力
教师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字词能力、理解句子能力、质疑问难能力、分析段意的能力、归纳主要内容及写作特点的能力、以及参与课堂活动的能力,如讨论、发言、游戏、表演等等,以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的境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训练学生能力,最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因为,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获得提高的前提。“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章的内涵在不断地阅读中就能体现出来,而且在广泛的阅读中也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在学生阅读的同时,让学生随手写下读书感受、心得,在加深学生理解的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可谓是一举两得。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需要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上课很简单,但要上好高效课堂就不简单了。影响课堂的因素很多,为了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能更有效直至高效,还不仅仅要以模式和理论作指导,更需要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叶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丛书》 教育科学出版社
[2]袁振国 《教育新理念》 教育科学出版社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国教育报》2001年7月27日第2版。
费时多,效率低,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从提高课堂效率入手,向40分钟要质量。然而,现在的情况是:每周语文课的数量不少,但收效不大;看似热闹非凡的课堂,却无法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师准备充分,学生主动性不高;学生不会自学;课堂上学生读写的机会相对较少……要想改变语文教学的这一尴尬局面,就要构建高效语文课堂?。??而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要着眼于课程目标,特别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纬度目标的大成,充分贯彻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利于终身发展的知识能力建构。
1、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有效
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好的提问方式应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提出一些能够与学生基础相适应并能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而且有一些思考含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而不是迫不及待地直奔结果。如果仅仅只要求回答是与否,浪费时间也没有效果,因此,课堂提问不在数量,而在提问的思维含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活跃课堂气氛、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2、引导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
首先,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面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如有一次做完课堂练习,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我让学生互相参观试卷,然后说出自己认为练习做得最好的同学,学习差的学生说了优生的名字,同样学习优的学生也有说学习差的学生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
3、注重课堂所学技能的迁移
语文教学是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文本为凭借,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语法逻辑等方面都是范文。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充分依靠课文,从解读文本中去重构文本并超越文本。其中,重构文本就是从语感的角度,让学生来重构课文的内容。超越文本,就是让学生更广泛的阅读,从阅读中获取更为广泛的知识,并把知识逐步转化为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在利用教材时,应着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4、合理设计教学方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新的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比,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最大的特点是为师生开辟了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大部分教师已率先运用“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大胆地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观念转变了,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化,传统教学中“教”在前、“学”在后的“教师一言堂”场面被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平等参与等生动局面所代替。
5、营造乐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减轻学生学习上的负担,减轻学生思想上的压力,使学生将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使用最佳的教学艺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6、提供充足时间,鼓励学生自学
“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在自学探究中,让学生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从而获得更多的自学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并鼓励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学习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7、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选择和运用正确、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因此,对不同类型,不同体裁的课文应该使用不同的方法。如:阅读课文就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所以,教师应采用自读笔记、模仿类比、合作讨论、练习互评等方法,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相应的讲读课文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阅读课文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教给学生正确的自学方法,是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它,一定会受益无穷。因此,在教学中要时时提醒学生把读和说、读和写结合起来,即在阅读时口、手、眼、脑并用,以提高阅读效率,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讲读一篇讲读课文,教师更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但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应该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教给学生钥匙,让学生学会自己开启知识的大门。
8、训练学生读写,培养学生能力
教师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字词能力、理解句子能力、质疑问难能力、分析段意的能力、归纳主要内容及写作特点的能力、以及参与课堂活动的能力,如讨论、发言、游戏、表演等等,以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的境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训练学生能力,最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因为,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获得提高的前提。“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章的内涵在不断地阅读中就能体现出来,而且在广泛的阅读中也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在学生阅读的同时,让学生随手写下读书感受、心得,在加深学生理解的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可谓是一举两得。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需要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上课很简单,但要上好高效课堂就不简单了。影响课堂的因素很多,为了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能更有效直至高效,还不仅仅要以模式和理论作指导,更需要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叶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丛书》 教育科学出版社
[2]袁振国 《教育新理念》 教育科学出版社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国教育报》2001年7月27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