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化学课堂生态

【作者】 王彩娣

【机构】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鉴湖中学

【摘要】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相继发布的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应在理解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化学课程特点,努力构建能体现高中化学学科特色和价值的课堂生态,从而培养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 课堂生态;必备品格;关键能力
【正文】
  为适应全球化发展,世界各国教育领域纷纷构建适合于自身国家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模型。2016年9月13日,我国也正式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下简称为“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随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根据“核心素养”内涵和高中化学课程特点,提出了包含“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五个要素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
  落实“核心素养”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在准确理解“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化学课程的特点,有效落实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课堂生态,从而培养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平等互助的课堂人际关系
  课堂人际交往是师生、生生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平等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是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的基本保障,有利于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提升思维品质。课堂互助活动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呈现,也需要有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作为保障。在合作中互助有利于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促成问题解决。当然我们也要鼓励在合作中良性的竞争,这样有利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思维的创造性,促进学生发展。
  作为教师,应积极创设平等和谐、合作互助的课堂人际关系,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生态中感受人文情怀,形成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他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切他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优秀品格。
  2、真实严谨的学科发展情怀
  在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化学发展史,这不仅能为学生创设化学认知的真实情境,还能给学生展示化学学科发展的真实过程,使学生形成必备的科学态度和人文积淀。
  例如:在学习苯结构时,可以跟学生介绍“德国化学家凯库勒(1829~1896)在洛希米特《化学研究》一书中画出了121个苯及其他芳香化合物的环状化学结构和劳伦把苯画成六角形的基础上,得到了启发并不断研究,最终在梦中发现苯环结构”的故事;在学习电池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伏特发明电池”的故事:伏特在青年时期就开始电学实验,他读了许多书,他的好友加托尼送给他一些仪器,并在家里让出了一间房子来支持他的研究。伏特十六岁时开始与一些著名的电学家通信,其中有巴黎的诺莱和都灵的贝卡里亚。在不断地实验中,1777年,伏特改进起电盘和验电器,1800年2月7日终于发明伏特电池。通过这些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使知识由静态变成动态,进而感受科学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学生在真实的化学学科发展史中,既汲取了学科知识,又感受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严谨态度和优秀品格,沉淀下的是学生应当具备的科学态度和学科人文,同时使学生逐步学会用发展的视野去审视化学学科的当下和未来。
  3、实践创新的体验学习方式
  学习是学生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才能有效地实现。体验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实践与反思的结合获得预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人们认识和了解化学多数是通过实验探究达成的。然而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用验证性实验演示来代替学生实验探究活动,极大削弱了实验教学的功能和意义。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实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化学实验的价值,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在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课堂中,教师必须积极构建体验式学习的平台,使学生能在自主学习和实践中,审视自身学习状态,并总结经验,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境和自身条件选择或调整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提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问题解决的科学探究精神
  “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形成具有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因此创设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生态是至关重要的。作为高中化学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能运用高中化学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其次,引导学生养成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的思维品质,最终形成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例如:在学习“原电池电极反应式书写”时,在学生理解原电池工作原理并建构其原理模型之后,让学生在课堂训练中地去发现问题,如“原理不清晰”、“书写思路混乱”、“电荷守恒配平困难”等,然后针对学生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用理解“两极三流向”解决“原理不清晰”问题;用依次为“写反应简式”、“配电子守恒”、“配电荷守恒”、“配质量守恒”的“四步骤法”解决“书写思路混乱”问题;用判断原电池闭合回路中离子流向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解决“电荷守恒配平困难”的问题。这种让学生在训练中发现问题,并引导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大胆尝试,自主、积极寻求有效问题解决方法的思维品质。
  构建问题解决的课堂生态,能使学生形成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科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发展的需要,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5、学以致用的学科价值导向
  “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有社会责任,其中学生应具备热爱并尊重自然,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必备品格。
  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以及生存和发展紧密相关。在课堂教学中,学习胶体知识时,可联系生活,如豆浆、鸡蛋清、牛奶、墨水等;联系医疗,如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还可自然现象,如云、雾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观察生活中化学的意识。在学习氧化还原知识时,可通过食品包装袋中抗氧化剂的作用和清洁厕所的两种常用试剂——洁厕灵和84消毒液混合使用引起人体中毒等实例,培养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时机,实时渗透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海洋污染、淡水资源紧张和污染、酸雨蔓延、有毒的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等,引导学生尝试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师通过构建学以致用的化学课堂生态,培养学生建立对化学世界的理性认识,让学生知道学习化学的价值所在,具体体现在对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应用,能用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方式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从而使学生形成“绿色化学”和“节能减排”的学科思想。
  总之,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教师应深入学习并领会其深刻的内涵,用高中化学教育的视野去审视和调整高中化学教学,努力构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化学课堂生态,真正落实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五个要素,充分体现高中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科价值,从而实现通过化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 [2016-9-14]. http://learning.sohu.com/
20160914/n468459551.shtml
  [2] 梁永平. 化学教育,2011,(6):4
  [3] 成尚荣. 课程教材教法,2015,(1):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