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进行审美欣赏与创造
【作者】 杨 慧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正文】 21世纪,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变与发展、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人们进入了一个图像时代,图像的意义在变化发展中需要有效的解读。人们迫切地需要掌握运用与理解图像的知识。生活中充满着图像,美术欣赏不再只是离学生很远的经典作品,如“蒙娜丽莎美不美?美在哪里?”学生更感兴趣的是他们熟悉的人(明星、偶像)、事(事件、情节)、物(有用、有趣)。面对古典与现代、面对本土与外来文化,教师们应该怎样地应对与选择,与学生共同进行文化学习与传承?
学生喜欢画画,但他们喜欢画卡通画,不一定喜欢画油画、版画、国画。我们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或者说教学方式上,出了什么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思考之一:我们了解学生吗?他们喜欢什么?生活中有哪些图像吸引着他们的眼球?
思考之二:我们的教学能任由学生的兴趣而进行吗?
思考之三:引与导如何浑然天成地导向学生习得知识,增长能力?
教师需要在教材与学生中间搭起“桥梁’’,这是作为美术教师必须的劳动,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创造性设计与思考。而已知、熟悉的事物必定是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所以引导学生关注其周围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是寻求美术教学最佳途径的有效措施。
一、在教材与学生中间架起理解的“桥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图像
以<远近的奥秘》为例,开篇第一句“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立体的透视现象如何表现在平面的绘画上?这是美术史上,经历代艺术家探索出来的知识积累。教科书选用了两幅照片,三幅经典作品。让学生了解画面的远近关系,理解透视现象,教师可作如下选择和拓展:
1.布置观察作业:在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观察与速写 如,丈量教室的窗,假定到远处观看,同样的窗却变小了。同样的道理,让学生观察学校、社区、自己家附近的建筑、树木、桥梁等景物,并用速写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2.课中进行实验:对于《雅典学院》的欣赏,我们可以参照画家拉斐尔在这幅作品中的构图,将学校平时举办艺术节演出时的情景拍成照片;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带学生找一个大舞台,模拟演出,站立于舞台台阶不同位置,分批排列和观察,并画下速写稿。
3.参照埃及艺术家的方法,模仿用铅笔比量的方法,徒手画出远处站立的模特儿,这是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透视的画法,或通过移动摆放物体的上下位置也可以获得前后的大小关系画法。图①选自(英)E.H贡布里希著:《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扉页图1,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1月第2次版。
在此,我们再补充一幅丢勒研究透视画法的作品《画家和他的框架》。图②选自(英)E.H贡布里希著:《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第223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1月第2次版。 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丢勒,通过自制的木框方格来对照着,画出一个躺着的妇人的透视图,这是应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表现透视,表现人体的透视画法。
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制这样的网格框,进行透视原理的理解与实验,并尝试这样的画法,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以上切人点,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教学条件进行选择和拓展,无须面面俱到,一节课只需选择一项进行深入与拓展。教学将会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以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和创造。
二、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作品表现生活的内容与材料
古今中外,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各种时事新闻、重大事件。毕加索画的《格尔尼卡》、学生画《抗击非典》。生活中还有许多触动人心的细节,往往成为艺术家表现生活的源泉。 第八课《宇宙之旅》,通过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上天,实现中国人千年飞天之梦,这一真实事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当代、关注生活,引发英雄观的思考。在美学范畴,尝试表现对崇高的敬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收集杨利伟航天之行的各种图像资料,也可以从材料选用的角度,引导学生设计制作宇宙飞船。生活中无论城区还是农村,只要做一个有心人,搜集诸如:果奶瓶、肥皂盒、油壶、牙膏盒、药瓶、石头、果壳、蔬果等都可以制作成宇宙飞船。生活中的造型材料,无处不在。无物不可用,关键在于想到和引导。
三、联系日常生活从文物的样式、纹理、图案中了解更多“图像的背后的东西”
当艺术还不称其为艺术时,图像记录着远古人类的信仰崇拜,记录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先古留下来的文物,让我们解读着其中的种种含义与信息。如罗布泊小河墓葬对牛头和生殖的崇拜,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猜想。 几千年过去了,我们的美术教学仍然要引导学生关注图像表达生活和思想情感的解读。《保护文物》:从文物的样式、纹理、图案中了解更多图像的背后的东西。
文物可能与学生的生活有点远,但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文物、在文化发展史上有哪些保留下来的有价值的建筑、遗址等值得我们关注与保护,这也是本次课程改革将美术学习提升到文化学习层面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和乡村,有哪些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其名称、年代、图像以及其背景资料呢?恐怕不去深入考察就不一定了解。结合教学,组织学生了解所在地的文物,通过访问、参观、调查、记录、绘制自己喜爱的文物,关注人类造物的历史与文化。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投入到“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与创造,也便于培养学生用设计眼光看待、批评日常生活中的人造艺术,培养设计技能。当今杭州社会发展有着一定的启迪作用,如杭州市相隔71年后举行第二届西湖博览会,与保留的1929年第一届西湖博览会保留的文物资料其中包括首届西博会牌坊的大门照片等资料相关。当我们切人教材中的某一点,并尽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教材中的图片与学生生活中某件事物相关时,我们对图像的解读会更亲切、更深同样,我们选择椅子为例,来切人文物欣赏。“椅子”与人类关系密切,因工作与生活的需要不同,设计师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椅子。
四、《保护建筑》以单元组合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所在城镇,观察、访问、调查,通过关注生活提升美术教学的内在价值。 一座历史悠久的城镇,会将它的历史、文化通过多种途径告诉世人。我们可以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走近街坊。如古老的街市、寺庙、名人故居、墓葬、亭、台、殿、桥等。包括与古建筑相关的楹联、碑记等风物、诗文、传说、游记、咏唱等等。 教科书中有一所农村中心小学的美术教师带着他的学生,对当地古镇进行古建筑的考察。学生们对镇政府改造古镇的规划进行了参观考察,在单元教学的最后,他们用自己的建筑方案和模型对镇领导提出了规划建议。
通过美术教学的系列活动,我们真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所在城镇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通过美术教学系列活动,提升了美术学习有用性的体验,促进美术学习能力的增长和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效结合。增强了对社会事物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达到了美术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真正统一。《全日制中职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要做到这些,还需要我们扎扎实实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学生喜欢画画,但他们喜欢画卡通画,不一定喜欢画油画、版画、国画。我们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或者说教学方式上,出了什么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思考之一:我们了解学生吗?他们喜欢什么?生活中有哪些图像吸引着他们的眼球?
思考之二:我们的教学能任由学生的兴趣而进行吗?
思考之三:引与导如何浑然天成地导向学生习得知识,增长能力?
教师需要在教材与学生中间搭起“桥梁’’,这是作为美术教师必须的劳动,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创造性设计与思考。而已知、熟悉的事物必定是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所以引导学生关注其周围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是寻求美术教学最佳途径的有效措施。
一、在教材与学生中间架起理解的“桥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图像
以<远近的奥秘》为例,开篇第一句“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立体的透视现象如何表现在平面的绘画上?这是美术史上,经历代艺术家探索出来的知识积累。教科书选用了两幅照片,三幅经典作品。让学生了解画面的远近关系,理解透视现象,教师可作如下选择和拓展:
1.布置观察作业:在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观察与速写 如,丈量教室的窗,假定到远处观看,同样的窗却变小了。同样的道理,让学生观察学校、社区、自己家附近的建筑、树木、桥梁等景物,并用速写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2.课中进行实验:对于《雅典学院》的欣赏,我们可以参照画家拉斐尔在这幅作品中的构图,将学校平时举办艺术节演出时的情景拍成照片;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带学生找一个大舞台,模拟演出,站立于舞台台阶不同位置,分批排列和观察,并画下速写稿。
3.参照埃及艺术家的方法,模仿用铅笔比量的方法,徒手画出远处站立的模特儿,这是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透视的画法,或通过移动摆放物体的上下位置也可以获得前后的大小关系画法。图①选自(英)E.H贡布里希著:《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扉页图1,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1月第2次版。
在此,我们再补充一幅丢勒研究透视画法的作品《画家和他的框架》。图②选自(英)E.H贡布里希著:《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第223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1月第2次版。 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丢勒,通过自制的木框方格来对照着,画出一个躺着的妇人的透视图,这是应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表现透视,表现人体的透视画法。
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制这样的网格框,进行透视原理的理解与实验,并尝试这样的画法,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以上切人点,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教学条件进行选择和拓展,无须面面俱到,一节课只需选择一项进行深入与拓展。教学将会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以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和创造。
二、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作品表现生活的内容与材料
古今中外,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各种时事新闻、重大事件。毕加索画的《格尔尼卡》、学生画《抗击非典》。生活中还有许多触动人心的细节,往往成为艺术家表现生活的源泉。 第八课《宇宙之旅》,通过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上天,实现中国人千年飞天之梦,这一真实事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当代、关注生活,引发英雄观的思考。在美学范畴,尝试表现对崇高的敬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收集杨利伟航天之行的各种图像资料,也可以从材料选用的角度,引导学生设计制作宇宙飞船。生活中无论城区还是农村,只要做一个有心人,搜集诸如:果奶瓶、肥皂盒、油壶、牙膏盒、药瓶、石头、果壳、蔬果等都可以制作成宇宙飞船。生活中的造型材料,无处不在。无物不可用,关键在于想到和引导。
三、联系日常生活从文物的样式、纹理、图案中了解更多“图像的背后的东西”
当艺术还不称其为艺术时,图像记录着远古人类的信仰崇拜,记录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先古留下来的文物,让我们解读着其中的种种含义与信息。如罗布泊小河墓葬对牛头和生殖的崇拜,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猜想。 几千年过去了,我们的美术教学仍然要引导学生关注图像表达生活和思想情感的解读。《保护文物》:从文物的样式、纹理、图案中了解更多图像的背后的东西。
文物可能与学生的生活有点远,但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文物、在文化发展史上有哪些保留下来的有价值的建筑、遗址等值得我们关注与保护,这也是本次课程改革将美术学习提升到文化学习层面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和乡村,有哪些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其名称、年代、图像以及其背景资料呢?恐怕不去深入考察就不一定了解。结合教学,组织学生了解所在地的文物,通过访问、参观、调查、记录、绘制自己喜爱的文物,关注人类造物的历史与文化。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投入到“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与创造,也便于培养学生用设计眼光看待、批评日常生活中的人造艺术,培养设计技能。当今杭州社会发展有着一定的启迪作用,如杭州市相隔71年后举行第二届西湖博览会,与保留的1929年第一届西湖博览会保留的文物资料其中包括首届西博会牌坊的大门照片等资料相关。当我们切人教材中的某一点,并尽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教材中的图片与学生生活中某件事物相关时,我们对图像的解读会更亲切、更深同样,我们选择椅子为例,来切人文物欣赏。“椅子”与人类关系密切,因工作与生活的需要不同,设计师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椅子。
四、《保护建筑》以单元组合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所在城镇,观察、访问、调查,通过关注生活提升美术教学的内在价值。 一座历史悠久的城镇,会将它的历史、文化通过多种途径告诉世人。我们可以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走近街坊。如古老的街市、寺庙、名人故居、墓葬、亭、台、殿、桥等。包括与古建筑相关的楹联、碑记等风物、诗文、传说、游记、咏唱等等。 教科书中有一所农村中心小学的美术教师带着他的学生,对当地古镇进行古建筑的考察。学生们对镇政府改造古镇的规划进行了参观考察,在单元教学的最后,他们用自己的建筑方案和模型对镇领导提出了规划建议。
通过美术教学的系列活动,我们真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所在城镇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通过美术教学系列活动,提升了美术学习有用性的体验,促进美术学习能力的增长和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效结合。增强了对社会事物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达到了美术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真正统一。《全日制中职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要做到这些,还需要我们扎扎实实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