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以生为本 快乐作文

【作者】 魏 超

【机构】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健全小学



【正文】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的好与坏体现了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修养。但在教学推进到三年级的时候,作文教学的困惑已经非常突出地摆在我们每位教师的面前。“记一件难忘的事”“××,我想对你说”“我的××”……这些话题被翻来覆去的写作,学生把写作文当作是苦差事,教师批改作文更是苦不堪言。随着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作文教学有了较大的突破,但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一是由于应试教育的要求,学生的作文思想一直处于临战状态,缺乏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感悟,导致作文的内容虚假化,意义拔高化,有悖于新课程理念。大部分学生把作文当作是任务,完成就好,没有构思,没有支架;对完成后的作文也不修改,不管语句是否通顺,用词是否恰当,有的甚至自己都讲不清楚要表达一个什么中心。由于材料虚假,根本谈不上表达真情实感。二是语文教师把教完课文当作硬任务,把作文教学当作软任务。只重视写作方法的指导,轻视文章内涵的引领。导致学生作文固定模式的“三段论”,影响学生个性的张扬,根本写不出个性化的作文。
  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习作的主体,只有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才能在作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的兴趣和宽广的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让学生进行快乐作文,淘汰“假、大、空”现象,让他们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感而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建议。
  一、回归阅读,积累知识
  作文以其丰富的内容,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语文教学的水平。要让学生快乐地写出一篇好文章,需要有坚实的知识积累。获得知识的最主要途径是阅读。“阅读是作文之父”。作文是表达,也是对阅读进程的一种检验。人教版教材的作文教学紧扣教材主题单元,有其特定的规律和特点。所以作文教学必须与阅读结合起来,读写一体。在阅读教学中,我一方面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如不写错别字,理解常用词汇等;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教材文本每个可以训练的点,凡是能够触发学生灵感的,引起共鸣的,都让学生揣摩如何运用语言表达真情实感。
  记得在教学《酸的甜的》一课时,出现了“大口大口”这样的叠词,使用这样的叠词,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节奏美,起强调作用。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用与不用的不同,从而理解用词的准确性。然后我在质疑:谁还能说出这样的词?研究研究,思考思考……学生列举出了很多。我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细细体会揣摩,把知识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并在以后的作文中加以运用。
  二、活动体验,激发兴趣
  学生作文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无话可写。其实,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学生一提笔就忘记呢?那是他们都没有“言为心声”,对要写的东西没有兴趣。有一句格言曾这样写到“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在习作初期,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实际的活动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去体验,去感受,然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以作文的方式表露出来。
  在教学习作课余生活时,我设计了一个《吹鸡毛》的活动,学生分组,先告知游戏规则,并鼓励学生胜利有奖。游戏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程度,学生的兴趣可谓高涨。因为鸡毛很轻,要想吹到别人的地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习作收上来时可谓精彩纷呈,把当时的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还用到很多经典的词语:面红耳赤,气喘吁吁,吹毛求疵……欣赏学生优美语句的时候,我感叹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真情的内心告白。更感叹活动体验给学生带来的习作兴趣。“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孩子们在活动中快乐地体验,在观察中快乐的发现,心底才会流露出许多鲜活的语言。
  三、情感熏陶,升华主题
  文章是感情的产物,学生只有从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产生习作的冲动,才能写出情感真挚,感人肺腑的文章,真正做到“言为心声”。据心理学家研究考证,当一个人处于愉悦状态时,其智力借助非智力因素——情感的影响能发挥出超常的水平,这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理解记忆均处于最佳状态。而音乐作为情感高度凝结的艺术,以优美的旋律、舒缓的节奏,用音符撞击人的心灵,以达到愉悦的状态,为学生习作创造了浓郁的情感和艺术氛围。学生只有用心去感受音乐,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象方能达到情感交流的目的。学生一边欣赏音乐,思路清晰,想象力增强。在习作教学中,通过听音乐的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熏陶学生情感,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朱自清的《匆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自己再写几句。这篇文章语句感情含蓄蕴藉,曲折深沉,对时间稍纵即逝的描写无不浸润着作者淡淡的哀愁。这种感情使作品呈现出一种迷离的恍惚、深沉忧郁的色彩。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于课文内涵之情想吻合的氛围,我在教学时选择了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乐曲柔美清新,倾诉出作者对时间一晃而过而自己没有很好地把握的忧伤心情。应该说音乐内涵和作者当时的心情有异曲同工之妙。乐曲响起,教室里不在有躁动,而是宁静,异常的宁静,是将内心情感融入音乐中的宁静。我在朗诵过程中,看到的不仅是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更多的则是久违的真情。此时此刻,浓浓的情感氛围出现了,孩子们对时间的理解更加深刻。课后的仿写更是难得的精彩,学生把生活中浪费时间的例子用文中的方式举得形象生动,使学生更加懂得珍惜时间。
  四、学会倾听,讲评结合
  “一篇文章,三分写,七(下转第78页)(上接第79页)分改。”学生的习作初稿,就象一块粗糙的玉石要经过精雕细刻才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一样,必须经过反复地精心修改,才能成为一篇上乘之作。可见,作文评改是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也要在作文评改上下功夫。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只是个指导者,传统的作文评改中,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衡量学生,很少去考虑学生的意图。而作文中学生最清楚自己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这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因此学生自评作文,实际上是不断完善自己、表达自己情感的过程,“自主——互评”的以生为本的作文评改方式就凸显出了重要性。
  “以生为本”的作文评改也是学生个体对自己独特感受的一种再认识。必须通过相互交流才能传递学生的独特感受,自己的观点才能被别的同学认可直至产生情感的共鸣,而教师只是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学会倾听则是互评作文互改作文的重要前置条件和产生互动的基础。会倾听别人的诉说,努力听懂、理解,并作出积极的反应,形成自己的观点,给予正确的评价。教师也要把自己当作学生真诚地和学生一起聆听,让听者更感兴趣,说者倍添兴奋。只要我们发自内心的欣赏,学生一定备受鼓舞,从而认真倾听。随着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因此,教师自己要先学会倾听,倾听学生的发言,欣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作文评改中无论学生说对了还是说错了;无论是表达清楚了还是语无伦次,教师都要专注地倾听,不能有半点不耐烦,更不能打断他们的话。努力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创新的火花、有价值的评判,并当场进行有效评价。善于捕捉这一教育契机,可以盘活整个作文教学,学生受到启发,习作的兴趣会越发浓厚,快乐之感油然而生。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是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致力探究的课题。以上对学生作文教学的思考和做法,各有侧重,但绝不可彼此分割,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思考浅显,见解粗陋,愿与同仁商榷小学作文教学之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