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顺势而为,润物于无声——浅议高中语文教师素养与学生发展动力
【作者】 刘学珍 李 燕
【机构】 山东省安丘市实验中学
【摘要】明代宋濂,家境贫寒,没有办法买书来阅读,只好借书来抄阅。每当借到一本书,就亲手抄录。并且计算着日子如期归还。每到寒冬,砚台里的墨都结了冰,宋濂也不敢懈怠,想尽办法抄书阅读,从不逾期归还。因为这个原因,有书的人家都愿意借书给他。凭借着这份对知识的渴求和勤奋,宋濂终成大器,与高启、刘基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对比当今的高中学生,他们的物质生活极大地丰富了,个人发展动力却严重不足,有的甚至丧失了学习动力,连语文学习的兴趣都丧失殆尽。这种现状不能不引发教育者的忧虑:我们的时代怎么了?我们的孩子怎么了?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做?笔者认为,要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发展动力,应当“顺势而为,润物于无声”。即我们不能采取口头教育的方式,而是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发现契机,把找到提升学生发展动力的目标融汇到实际的课堂中去。【关键词】语文教师;素养;学生;发展动力
【正文】
一、关于学生的发展动力
要找到提升学生发展动力的办法,语文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发展动力包括哪些因素。
学生的发展动力包括内动力和外动力(家庭、学校、社会)两个方面,其中内动力最重要,外动力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学生发展动力的内动力,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知就是指“认知,对某方面重要性的认识,也即反映学生对某方面价值的认识,心理学层面实际上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情就是指“态度,反映了一种愿望、期望、喜好、爱恨等”。意就是指“意志,有计划、克服困难和挫折,能够坚持”。行就是指“行为,发展某方面的行为习惯”。学生发展动力的外动力,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期待、社会需求三个方面。学校教育就是指“学校给予学生的课程、课堂、教师、管理、文化、氛围等各方面影响”。家庭期待就是指“家长给予学生的影响”。社会需求就是指“社会需求给予学生的影响”。
二、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在知、情、意、行、学校教育、家庭期待、社会需求这七个维度中,学校教育作用既巨大、不可替代,又尴尬、陷入进退不由的境地,在某些方面甚至低于、比不上家庭期待、社会需求。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的作用就必须凸显出来。在所有的外动力因素中,教师的影响至关重要。因为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一种外部动力,它更多地是深入到学生的知、情、意、行中,转化学生的内动力而起重要作用。
但是教师作用的大小,与教师的教师的素养密不可分。作为语文教师,要改变学生语文学习和发展动力不足的现状,就必须了解语文教育的使命,提升自身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是要培养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和对人民的一种责任感,育人要先育心,学校的首要的任务是培养人,并且培养美好情感和品质是学校教育的起码目标。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使命不是培养应试的机器,也不仅仅是智育,还包括德育和美育,后两者更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美育,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在他的论著《动机和人格》中所说的动机,是指人性本质中的善根。动机像一棵大树的种子,在长成大树之前,种子之内已蕴藏了将来成长为一棵大树的一切内在潜力。人类的动机也就是个人出生后一生成长发展的内在潜力。因此,马斯洛的动机理论亦即其人格发展理论。马斯洛在该书中,将动机视为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求所组成,故而称为需求层次论。1954 年他在书中将动机分为5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1970 年新版书内,又改为如下之7个层次:
1.生理需求,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求;
2.安全需求,指希求受到保护与免于遭受威胁从而获得安全的需求;
3.隶属与爱的需求,指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等的需求;
4.自尊需求,指获取并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
5.知的需求,指对己对人对事物变化有所理解的需求;
.6美的需求,指对美好事物欣赏并希望周遭事物有秩序、有结构、顺自然、循真理等心理需求;
7.自我实现需求,指在精神上臻于真善美合一人生境界的需求,亦即个人所有需求或理想全部实现的需求。
四、语文教师应该采取的具体做法
运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针对高中学生现状,要提升他们语文学习与发展的动力,我们教师必须保护学生的自尊需求、满足学生隶属与爱的需求、知的需求、美的需求。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做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做起:
(一)采用赏识教育,保护学生的自尊需求,满足学生隶属与爱的需求。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增强他们的发展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我们教师如果用欣赏的眼光去肯定学生,就会使学生在这种欣赏的目光下,重新认识自己,心中产生一种向上的信念,从而有助于学生成功成才。那么我们教师如何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呢?
首先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欣赏学生。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接触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欣赏学生的主要舞台。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经常说“谁还有问题,请站起来来说”,“谁还想发表自己的见解?”,“不错,真棒,你还可以做得更好”,“其实你什么都能做好”“我相信你能完成”等等。通过这样一些活动,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发展的积极性,使得课堂上发言踊跃、探讨积极、敢于争论、敢于质疑。总之,课堂上学生一个正确的回答,一个巧妙的解题,一个新颖的提问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欣赏。
其次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评价学生。批阅作业、写评语、谈心、个别辅导等等都是教师评价学生的主要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热爱学生,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要能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教师对学生的赞赏、鼓励、期望等积极情感态度都将有助于学生形成发展动力。最后,欣赏学生要适度。“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不可能没有过错,更不要说正在成长的学生。因此,我们教师要注意欣赏学生不能过度,要正确客观地分析学生,要根据真实需要对学生进行表扬或鼓励。既不能一味信奉“不打不成才”,也不能形成“好学生是夸出来的”错觉。一般而言,对自我感较低的学生要多肯定、多表扬,批评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要留有余地;而对自我感较高、易满足的学生要适当控制表扬,要多提新要求,发现缺点和错误时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
(二)运用典型和目标激励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他们树立学习和发展目标,他们促使学生形成语文发展动力。
列宁曾指出:“目标是方向,是灯塔”。生理学家与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曾发现:在雪地里长时间走路会得雪盲症,使眼睛暂时失明,而它的原因并不是强光的刺激,而是眼睛长时间捕捉不到任何目标而使视觉神经系统麻痹造成的,克服的办法就是在前进的路途上不断地投出一个个深色的包作为视觉的目标。这个实验说明了目的性对于人类的心理活动与人的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时时注意“投出一个个深色的包”作为学生发展的目标,使每个学生个个攻破直至达到最终形成能力的目的。
所谓典型激励,就是用突出的、典型的人和事对学生激励的办法。典型可包括正面和反面的典型,反面的典型具有反面教材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引以为戒。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课本材料激励学生,例如学习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成功物质因素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个人的主观努力才是成功之本。激励学生学习宋濂刻苦执着的学习干劲,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同时语文教师也可以把在社会上比较成功的名人、名人事迹介绍给学生,像“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从印刷厂普通工人一路不断学习打拼终于功成名就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励志故事。这样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的发展积极性。
(三)运用审美方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真善美的辨别力,满足学生美的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培养美好情感和品质是学校教育的起码目标”、“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这些都告诉我们美育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那么语文教育中如何进行美育呢?
首先语文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课本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学习古典诗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赏析诗词所描写的景物风光所营造的意境之美。如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可以赏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秋日深山夜晚静谧的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山中居民质朴纯真之美。学习小说散文,可以让学生去赏析文本中刻画的人物心灵之美。如学习《最后的常春藤叶》,可以引导学生去赏析老贝尔曼这个人物形象,透过他的言行去发现他作为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心灵之美。
其次,语文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各种影视资料,通过放映影片等,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现在城区各高中学校基本都配备了多媒体一体机等教学设备,各种影视资料等更是“浩如烟海”。语文教师可以选取其中的片段播放给学生看,这种直观的“阅读”,更容易打动学生的心灵。例如学习课本教材《林黛玉进贾府》时,我选取了电视剧林《红楼梦》中黛玉进贾府中的情节部分放映给学生看,学生那闪闪发亮的眼睛和激动的表情让我很是欣慰。这种美育不需要教师的讲解,在观看中,学生深入其境,与剧中人物默默交流,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学生心知肚明。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顺势而为,润物于无声,做到保护学生的自尊需求、满足学生隶属与爱的需求、知的需求、美的需求,然后才能期望学生才达到人类需求的顶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和发展中才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发展动力才会越来越足。要实现这一愿景,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我素养,增强个人魅力,提高语文教学业务水平。语文教育,任重而道远,我辈仍需努力。
参考资料:
[1]《动机和人格》 (1954)
[2]《人性能达到的境界》(1970)
[3]《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5卷)》
一、关于学生的发展动力
要找到提升学生发展动力的办法,语文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发展动力包括哪些因素。
学生的发展动力包括内动力和外动力(家庭、学校、社会)两个方面,其中内动力最重要,外动力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学生发展动力的内动力,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知就是指“认知,对某方面重要性的认识,也即反映学生对某方面价值的认识,心理学层面实际上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情就是指“态度,反映了一种愿望、期望、喜好、爱恨等”。意就是指“意志,有计划、克服困难和挫折,能够坚持”。行就是指“行为,发展某方面的行为习惯”。学生发展动力的外动力,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期待、社会需求三个方面。学校教育就是指“学校给予学生的课程、课堂、教师、管理、文化、氛围等各方面影响”。家庭期待就是指“家长给予学生的影响”。社会需求就是指“社会需求给予学生的影响”。
二、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在知、情、意、行、学校教育、家庭期待、社会需求这七个维度中,学校教育作用既巨大、不可替代,又尴尬、陷入进退不由的境地,在某些方面甚至低于、比不上家庭期待、社会需求。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的作用就必须凸显出来。在所有的外动力因素中,教师的影响至关重要。因为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一种外部动力,它更多地是深入到学生的知、情、意、行中,转化学生的内动力而起重要作用。
但是教师作用的大小,与教师的教师的素养密不可分。作为语文教师,要改变学生语文学习和发展动力不足的现状,就必须了解语文教育的使命,提升自身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是要培养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和对人民的一种责任感,育人要先育心,学校的首要的任务是培养人,并且培养美好情感和品质是学校教育的起码目标。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使命不是培养应试的机器,也不仅仅是智育,还包括德育和美育,后两者更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美育,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在他的论著《动机和人格》中所说的动机,是指人性本质中的善根。动机像一棵大树的种子,在长成大树之前,种子之内已蕴藏了将来成长为一棵大树的一切内在潜力。人类的动机也就是个人出生后一生成长发展的内在潜力。因此,马斯洛的动机理论亦即其人格发展理论。马斯洛在该书中,将动机视为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求所组成,故而称为需求层次论。1954 年他在书中将动机分为5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1970 年新版书内,又改为如下之7个层次:
1.生理需求,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求;
2.安全需求,指希求受到保护与免于遭受威胁从而获得安全的需求;
3.隶属与爱的需求,指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等的需求;
4.自尊需求,指获取并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
5.知的需求,指对己对人对事物变化有所理解的需求;
.6美的需求,指对美好事物欣赏并希望周遭事物有秩序、有结构、顺自然、循真理等心理需求;
7.自我实现需求,指在精神上臻于真善美合一人生境界的需求,亦即个人所有需求或理想全部实现的需求。
四、语文教师应该采取的具体做法
运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针对高中学生现状,要提升他们语文学习与发展的动力,我们教师必须保护学生的自尊需求、满足学生隶属与爱的需求、知的需求、美的需求。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做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做起:
(一)采用赏识教育,保护学生的自尊需求,满足学生隶属与爱的需求。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增强他们的发展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我们教师如果用欣赏的眼光去肯定学生,就会使学生在这种欣赏的目光下,重新认识自己,心中产生一种向上的信念,从而有助于学生成功成才。那么我们教师如何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呢?
首先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欣赏学生。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接触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欣赏学生的主要舞台。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经常说“谁还有问题,请站起来来说”,“谁还想发表自己的见解?”,“不错,真棒,你还可以做得更好”,“其实你什么都能做好”“我相信你能完成”等等。通过这样一些活动,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发展的积极性,使得课堂上发言踊跃、探讨积极、敢于争论、敢于质疑。总之,课堂上学生一个正确的回答,一个巧妙的解题,一个新颖的提问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欣赏。
其次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评价学生。批阅作业、写评语、谈心、个别辅导等等都是教师评价学生的主要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热爱学生,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要能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教师对学生的赞赏、鼓励、期望等积极情感态度都将有助于学生形成发展动力。最后,欣赏学生要适度。“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不可能没有过错,更不要说正在成长的学生。因此,我们教师要注意欣赏学生不能过度,要正确客观地分析学生,要根据真实需要对学生进行表扬或鼓励。既不能一味信奉“不打不成才”,也不能形成“好学生是夸出来的”错觉。一般而言,对自我感较低的学生要多肯定、多表扬,批评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要留有余地;而对自我感较高、易满足的学生要适当控制表扬,要多提新要求,发现缺点和错误时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
(二)运用典型和目标激励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他们树立学习和发展目标,他们促使学生形成语文发展动力。
列宁曾指出:“目标是方向,是灯塔”。生理学家与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曾发现:在雪地里长时间走路会得雪盲症,使眼睛暂时失明,而它的原因并不是强光的刺激,而是眼睛长时间捕捉不到任何目标而使视觉神经系统麻痹造成的,克服的办法就是在前进的路途上不断地投出一个个深色的包作为视觉的目标。这个实验说明了目的性对于人类的心理活动与人的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时时注意“投出一个个深色的包”作为学生发展的目标,使每个学生个个攻破直至达到最终形成能力的目的。
所谓典型激励,就是用突出的、典型的人和事对学生激励的办法。典型可包括正面和反面的典型,反面的典型具有反面教材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引以为戒。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课本材料激励学生,例如学习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成功物质因素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个人的主观努力才是成功之本。激励学生学习宋濂刻苦执着的学习干劲,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同时语文教师也可以把在社会上比较成功的名人、名人事迹介绍给学生,像“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从印刷厂普通工人一路不断学习打拼终于功成名就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励志故事。这样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的发展积极性。
(三)运用审美方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真善美的辨别力,满足学生美的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培养美好情感和品质是学校教育的起码目标”、“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这些都告诉我们美育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那么语文教育中如何进行美育呢?
首先语文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课本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学习古典诗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赏析诗词所描写的景物风光所营造的意境之美。如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可以赏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秋日深山夜晚静谧的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山中居民质朴纯真之美。学习小说散文,可以让学生去赏析文本中刻画的人物心灵之美。如学习《最后的常春藤叶》,可以引导学生去赏析老贝尔曼这个人物形象,透过他的言行去发现他作为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心灵之美。
其次,语文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各种影视资料,通过放映影片等,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现在城区各高中学校基本都配备了多媒体一体机等教学设备,各种影视资料等更是“浩如烟海”。语文教师可以选取其中的片段播放给学生看,这种直观的“阅读”,更容易打动学生的心灵。例如学习课本教材《林黛玉进贾府》时,我选取了电视剧林《红楼梦》中黛玉进贾府中的情节部分放映给学生看,学生那闪闪发亮的眼睛和激动的表情让我很是欣慰。这种美育不需要教师的讲解,在观看中,学生深入其境,与剧中人物默默交流,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学生心知肚明。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顺势而为,润物于无声,做到保护学生的自尊需求、满足学生隶属与爱的需求、知的需求、美的需求,然后才能期望学生才达到人类需求的顶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和发展中才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发展动力才会越来越足。要实现这一愿景,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我素养,增强个人魅力,提高语文教学业务水平。语文教育,任重而道远,我辈仍需努力。
参考资料:
[1]《动机和人格》 (1954)
[2]《人性能达到的境界》(1970)
[3]《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