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书法艺术初探

【作者】 李邦勋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坡荷乡初级中学

【摘要】中国的传统书法与中国的语文教学关系密切。其作用不可估量。进行书法教学的策略更是形式多样,方法各异。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书法教育在我国古代就早而有之,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璀璨的民族文化。然而,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大量的电子产品的投入使用,书法也开始被人们淡化忽视了。特别是中小学生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因而,重新审视书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迫在眉睫。令人可喜的是,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受到重视,许多学者开始呼吁应该重视书法教育,在学校义务教育中逐步搭建起一套系统的、完整的书法教育体系,国家教育部门也给予了相应的重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书法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还可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意义。
【关键词】传统书法;艺术;语文教学;关系密切
【正文】
  寻常间,与友人、上级、同事共叙语文教学,谈到语文教学与书法教育的关系时,众所纷纭。在初中,长久以来,书法教学很难追求完美,学生缺乏书写规范意识,字体潦草比比皆是。一些学生还不会握笔,所谓的笔锋、字距、气韵、间架结构、布局等那就更不用说了。信息时代电子的迅猛发展让传统的书信联系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网络的普及让键盘替代了手写。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也就少了些真实性和人情味,初中生书写的现状让我们触目惊心。
  一、初中阶段语文课渗透书法教育对于人格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学习书法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审美能力,还有一个要求也不容忽视,即对健全人格的培养。书法是研究法度的,如果不认真细致,往往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只有写好一笔一画,逐字逐篇地写好,才能掌握书写技法,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坚毅耐心的优良品质。书法教学中,书法练习,很讲究头正、身直、臂开肩松、足安。执笔时,指实掌虚,挥笔时手臂、手腕、手指随机活动,可以调节手部肌肉和神经,使指、腕、臂和腰得到锻炼。练习书法,其心态安稳,宁神息虑,修心养性,神定志安,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心理平衡”,从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练字主要是让学生动手练习,尤其是在临帖时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这样学生眼、脑、手并用,进入积极的观察、分析、思考状态,并通过自己动手把自己理解的对象表现出来,这对学生的思维、记忆、操作等方面都有好处,可以锻炼一个人做事认真、沉稳、有始有终的品格。日复一日,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习惯、意志品质都属于非智力范畴,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可以使人心态良好,有充沛的能力、浓厚的兴趣、饱满的热情和较强的恒心毅力,对个人的成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初中书法教学的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进学习的内在动力。兴趣是行动的动力。初学者有的会认为书法课就是练练字,简单易学;有的可能觉得书法枯燥乏味,不愿学习。教师要动用学识与智慧,把学生的兴趣引发出来。
  首先,古今书法家学书事例是诱导良方。大书法家王羲之,其《兰亭序》“得其自然,兼具众美”,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书法史上关于他的故事非常多。当时的王氏家族不仅社会地位高、经济条件好,而且有着高度的文化艺术素养。其父、伯父、叔父皆以书画鸣世,姑母卫夫人创“永”字八法,这为王羲之学书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历代书法讲究立品为先,王羲之不仅字写得好,而且人品也好,其社会评议相当高,连李世民都爱之称其“尽善尽美”。正是人格、天才、学养加勤奋造就了书圣王羲之。这人格所包容的风貌、气质、情感、个性等,都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沉淀和升华。这些学书故事的讲解是十分必要的,收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二)采取直观示范教学
  要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和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应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下功夫,第一,教学内容和语言要精炼。第二,创造条件,利用电化手段配合教学,可以使抽象的起笔、收笔等过程直观化,静态的内容动态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深难的内容通俗化,使学生看得更为清晰,感受更为完整,易于理解字的形态、结构、比例,便于记忆,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方法。例如示范的字可写在幻灯片上,通过偏旁部首不同的位置组合让学生直观地辨其优劣;学生临摹的字也可以写在透明纸上,再显示在银幕上,师生共同评议,当场反馈。
  (三)更新教学观念,让书法课灵动活跃
  书法教学的效果要靠长期的积累。所以,上好书法课要从日常教学抓起,从平时的练习抓起。书法品质、书写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注意自己的书法习惯,如教学板书、作业的批改、教师的点评等。因为学生最喜欢模仿教师的书写风格,老师要在此方面给学生正确的示范和指导。在教学中不要将书法课上成单一的技法训练课、枯燥的历史课、故事会。应将碑帖赏读、参观书展、习作赏评、演示讲解、技法实践等环节精心设计,穿插进行,既活跃课堂教学,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到旷世奇才苏东坡,在政治、文学、绘画上成就都很高,在书法史上更是位居宋四家之首,他的《寒食帖》用笔顿挫沉郁、结构紧密内敛,开头字迹较小,运笔清缓有节,而后随感情波澜起伏,字逐渐变大,纵笔疾徐、粗细、跳荡不已,直至“哭涂穷死”四字,情到高潮“应吹不起”在平静中蕴含了绝望悲愤。其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通过如此的赏读让学生的身心体会到书法的真谛。可谓“无声之音,无行之相”,大大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又能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四)锤炼意志,坚持不懈
  正所谓求学不轻松,轻松学无成。草圣林散之先生曾说过:“蚕之吐丝,蜂之酿蜜,岂一朝一夕而变为丝与蜜者?颐养之深,酝酿之久,而始成功。”学书法亦是如此,一定要有顽强的意志。学生活泼好动,不容易沉下心来练习书法。开始时满怀信心投入十分的热情,过段时间看看进步不大,于是沮丧悲观、疏于练习,或者频繁更换字帖,这是学生的通病,也是教师须着力解决的一大问题。
  中学生已有多年书写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已形成了某些书写习惯,甚至存在某些陋习,要改变过去的不良习惯,这比从来没写过字的人难得多。首先要力戒旧弊,抛弃陋习,取法其上,从头开始。古人云,字无百日之功。要想真正学有所成,就要眼到心随,苦其心志,劳其手臂,临池不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永远不会有成就的。其次,要克服习字过程中出现的高原现象。学生练习书法初期进步明显,而经过长时间练习之后,却明显感觉进步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有时还有倒退现象,在这时要帮助学生分析原因,除了采取正确的书写姿势,确保书写尽量规范,笔者认为还必须在身心调适上下功夫。首先,要加强动机的调适。实际证明,如果一个人长期从事某项工作或练习某种技能,其工作或训练的动机就会减弱。其次,要加强情绪调适。要告诉学生,书法过程中出现高原现象是正常的,不要心浮气躁,怨天尤人,只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就会很快消除的,从而使他们恢复信心投入练习,尽快走出低谷提供良好的心理品质上的保证。
  (五)教师有广度和深度的知识是教好书法课的前提
  中国书法,实际上是一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历史,书法这门学问犹如浩瀚无际的大海,有许多知识需要去探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不懂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的结法规律,不懂得书写技能、技巧、技法,不懂美学知识,只凭单纯“会写字”,想把书法课教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在实践中深造,提高自己的指导能力,教师只有解放思想、善于学习、锲而不舍,只有自己拥有一股流不尽有源头的活水,才能以丰富的学课堂教学识滋润学生的心田,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师之渊博,学之才能功倍”,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为弘扬中国文化出一份力。
  如今,书法课已经列入课程,进入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应当肩负起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让我们不忘初心,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精心策划,美化板书,营造良好的书法艺术的校园环境,使中华民族的书法这一瑰宝得以发扬光大,让它更充满生机永吐芬芳,让我们的学生步入书法的艺术殿堂,领略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