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
【作者】 刘艳琼
【机构】 云南省永胜县第一中学
【摘要】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优美的诗句,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精湛的语言,流传的佳句,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加强古诗词教学,扩大中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它的美。【关键词】浅谈;高中;古诗词;教学
【正文】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和高贵品格。千百年来流传至今,仍散发着诱人的魅力,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宝藏,更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学习古诗词其目的是为了扩大中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对于古诗词的讲解也停留在知识点上,单一地要求学生背诵,将理解诗词的优美意境抛到一边,学生往往背会了诗文,但是对诗词的含义理解表现为蜻蜓点水,忽略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深刻理解,忽略了古诗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并不能体会到古诗词的真正意义。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
内在节奏。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个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比如《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é,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教学中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同时,通过教师的介绍让学生简单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
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形式,一句一句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在中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的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发对友人的感情之深;《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四、欣赏朗诵,理解背诵
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记忆力也处在最强的阶段。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加强对于古诗词的背诵和朗读。让学生在朗诵古诗词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感情,理解作者写作的心态,这能够使得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对古诗词的理解更加深刻,并真正了解古诗词的文化。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积累,而背诵往往就是学生对于古诗词积累的最好方法。因此,欣赏朗诵,理解背诵,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学语文古诗词的同时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学阶段的古诗词,多数是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应怎样读,需要教师给予很好的指导。教师的示范朗诵对学生理解诗词具有很大的帮助,重视朗诵是诗词教学的根本。古诗词都有严格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行云流水,熟读还可以促进背诵。
五、合理联想,深入理解
古诗词之所以十分美妙,是因为其运用了精炼的语言而达到了生动的意向,营造出作者当时的氛围,让读者进入遐想之中。在中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于古诗词意境的重现,加深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这是一首著名的描写春天景色的诗词,作者从侧面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这里的“小扣柴扉久不开”,给学生制造了想象的空间,为什么敲不开门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设想一下,诗人敲不开门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开始积极思考,是外出了呢?还是在院子里干活没听到敲门声呢?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为什么只看到一枝红杏?院子里还有什么景色?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历,逐一想象院子里的景色:生长茂盛的蔬菜,开满鲜花的果树,还有一群群的蜜蜂在采蜜,花间还有蜻蜓和蝴蝶的身影,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这是“一枝红杏出墙来”引发的思考,由点带面,由一只杏花想到了院子里看不到的满园春色。在这样的想象过程中,一方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六、联系生活,运用诗词
中国的古诗词都来源于诗人的真实生活,能够体现诗人当时的真实感情。因此,在中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古诗词的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充满欲望。
虽然中学生所学的古诗都比较通俗、简短,背诵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如果能让学生用“唱”的方法来背诵古诗,是不是会更吸引同学的兴趣,效果会不会更好。在学完一首古诗以后,可以让同学们选用现成的曲谱与古诗词巧妙联姻,即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歌曲曲谱为古诗词配曲,这样既便捷实用,又别有情趣。学生每次到这时候都会特别兴奋,个个都能大展歌喉,有的同学甚至在课前就为古诗配好了曲。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学会诵读古诗,还学会“唱”流行歌曲,真是一举多得。
总之,古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它的美,真正提高孩子们的人文素养。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和高贵品格。千百年来流传至今,仍散发着诱人的魅力,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宝藏,更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学习古诗词其目的是为了扩大中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对于古诗词的讲解也停留在知识点上,单一地要求学生背诵,将理解诗词的优美意境抛到一边,学生往往背会了诗文,但是对诗词的含义理解表现为蜻蜓点水,忽略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深刻理解,忽略了古诗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并不能体会到古诗词的真正意义。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
内在节奏。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个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比如《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é,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教学中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同时,通过教师的介绍让学生简单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
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形式,一句一句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在中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的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发对友人的感情之深;《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四、欣赏朗诵,理解背诵
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记忆力也处在最强的阶段。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加强对于古诗词的背诵和朗读。让学生在朗诵古诗词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感情,理解作者写作的心态,这能够使得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对古诗词的理解更加深刻,并真正了解古诗词的文化。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积累,而背诵往往就是学生对于古诗词积累的最好方法。因此,欣赏朗诵,理解背诵,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学语文古诗词的同时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学阶段的古诗词,多数是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应怎样读,需要教师给予很好的指导。教师的示范朗诵对学生理解诗词具有很大的帮助,重视朗诵是诗词教学的根本。古诗词都有严格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行云流水,熟读还可以促进背诵。
五、合理联想,深入理解
古诗词之所以十分美妙,是因为其运用了精炼的语言而达到了生动的意向,营造出作者当时的氛围,让读者进入遐想之中。在中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于古诗词意境的重现,加深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这是一首著名的描写春天景色的诗词,作者从侧面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这里的“小扣柴扉久不开”,给学生制造了想象的空间,为什么敲不开门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设想一下,诗人敲不开门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开始积极思考,是外出了呢?还是在院子里干活没听到敲门声呢?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为什么只看到一枝红杏?院子里还有什么景色?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历,逐一想象院子里的景色:生长茂盛的蔬菜,开满鲜花的果树,还有一群群的蜜蜂在采蜜,花间还有蜻蜓和蝴蝶的身影,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这是“一枝红杏出墙来”引发的思考,由点带面,由一只杏花想到了院子里看不到的满园春色。在这样的想象过程中,一方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六、联系生活,运用诗词
中国的古诗词都来源于诗人的真实生活,能够体现诗人当时的真实感情。因此,在中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古诗词的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充满欲望。
虽然中学生所学的古诗都比较通俗、简短,背诵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如果能让学生用“唱”的方法来背诵古诗,是不是会更吸引同学的兴趣,效果会不会更好。在学完一首古诗以后,可以让同学们选用现成的曲谱与古诗词巧妙联姻,即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歌曲曲谱为古诗词配曲,这样既便捷实用,又别有情趣。学生每次到这时候都会特别兴奋,个个都能大展歌喉,有的同学甚至在课前就为古诗配好了曲。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学会诵读古诗,还学会“唱”流行歌曲,真是一举多得。
总之,古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它的美,真正提高孩子们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