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课堂教学大奖赛语文学科竞赛点评——以宣威一中为例

【作者】 沈永善

【机构】 云南省宣威市第一中学

【摘要】2014年11月11、12、13日三天,宣威一中15位老师展示了精心准备的竞赛公开课,下面结合15节公开课谈一点粗浅的观感。本次课赛参赛教师都非常认真投入地在课堂上“动”了起来,参赛教师都努力地企图实践他所理解的新课程的理念。
【关键词】文言文教什么;重点突破和整体感知;预设和创生;拓展迁移和深入文本
【正文】
  2014年11月11、12、13日三天,15位老师展示了精心准备的竞赛公开课,下面结合15节公开课谈一点粗浅的观感。
  一、本次课赛参赛教师都非常认真投入地在课堂上“动”了起来,教学设计苦心经营,课堂展示不遗余力,展示了目前我们一中课堂教学的原生状态,课堂是真实的,基本是上课教师个人水平的呈现,离平时教学状态并不遥远。
  二、参赛教师都努力地企图实践他所理解的新课程的理念,尽管理念化作课堂的具体行动还有待于完善。
  但是,对于语文教学的价值追寻,需要反思,对语文公开教学活动的许多尝试,还需要重新审视,这15堂课,它的价值不仅仅是提供了几堂值得模仿的课例,更重要的价值还在于它提出了问题,引发了思考,促使我们对我们的一些教学行为进行改良和跟进。
  首先,文言文教什么的问题。
  如何教学文言文,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钱梦龙先生曾揶揄过叫“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这八个字今天还被奉为文言文教学的“八字真言”、“八字宪法”。学生学习文言文还就是熟记、翻译,串讲法还在包打天下,不是说这个串讲法不重要,而是除了串讲法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教法。
  黄厚江老师在长篇论文《文言文应该怎样教》中提出了四个层面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如果简单的归并一下,因为文学和文章、文化互有牵连,彼此交融,可以归纳为文字、文章、文化。这三个方面不是拼盘,而是水乳交融地整合在一起。具体操作中,就是说在文字中可以看到文化,在文章里看到文字。我们既要注重字、词积累,注重学生翻译,应试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确定了文言文该教哪些内容之后,我们面对的就是一个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该怎么教的问题。设置选修教材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实施难点。
  《种树郭橐驼传》全文一共五段,连标点符号共581字,选文篇幅比较长,面面俱到,势必导致时间不够,教学环节残缺不完整,留下遗憾;眼中只有重点,文章会被弄得支离破碎,学生无法做到整体把握,一句一句的读,能明白它的意思,一段一段的读,就乱作一团了,全篇读下来,简直不知所云了。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文字层面的内容,通过解决预习过程中导学案中的普遍性问题来落实,难字难句就在师生互答中、对话中解决了,文章和文化层面的,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郭橐驼种树与他植者种树和统治者养人术的对比和类比问题;二是柳宗元的写作意图。钱梦龙老师说:“一个突破口,一个聚焦点,是组织好一个教学过程的两个关键问题。”本文的突破口在“顺木之天”,聚焦点在“养人术”。结合记叙文段落特有的起、承、转、合。从文题《种树郭橐驼传》开始,郭橐驼是干什么的,第一二段的介绍郭橐驼其人是“起”,后边种树的方法是“承”,从养树到“官理”,“以子之道,移之官理”是“转”,养树是现象,养民是本质。养树和养民又由一个“养”字连接在一起,学生通过思考各部分的内在联系,这就更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所以,我们讲,必修教材精读到位,选修教材大胆取舍,粗中有细,这就引出这次课赛中出现的下一个问题:粗细的取舍要有篇章意识。
  重点突破和整体感知
  任何语言意义的获得都是离不开语境的,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是在 “语用”的意义上来关注语言的。学生的认知是有一定规律的,也就是说学生对局部的认识是要放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之上的,也只有对整体有所感知以后,对局部的认识才可能准确和深入,任何局部的重锤敲打都不能违背全篇主旨,这叫“建构”。一篇课文到手,学生没有对它的篇章结构、思想内容、作者态度有一个初步的把握,便让学生说说喜欢哪儿、哪段,哪句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学生没有建构整体的概念,目标多而庞杂,本身逻辑不清,甚至表述有了歧义,文章的重点就很难突出。于是课堂出现了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规律,则有重新审视的必要。
  预设和创生
  同时,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事先明确的,教学框架是事先拟定了的,教学内容是事先选择的,这堂课要教什么,学生要达到什么,老师要心中有数,这就是“预设”。但学生的课堂活动有时是无法预估的,无法事先控制的,学生有些表现是误入歧途,有些活动出乎意料,却很有价值,适当加以调控、利用、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这就是“创生”。一味强调“创生”,貌似时髦。实则低效;一味强调按部就班,连开场白、过渡语、结束语的语气、手势、表情都事先设计好,这不是教学,这是演戏。如何让处理好预设和创新的关系是有点技巧的。出现“意外”,出现“问题”,不挖苦,不敷衍,不漠视,只要有闪光点、有价值就要鼓励,进而师生共同探究,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不被预设束缚,相机行事,课堂会有“意外”的精彩。但要关注引导的方向性,如果方向出现偏差,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越引越会让学生茫然,引导必须有效,引导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要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服务。
  拓展迁移和深入文本
  迁移是一个重要课题。在一些善于学习的老师那里,引申迁移、拓展成了每课必有的一个环节。这本来是好事,新课标在课程目标里有“应用、拓展”“发现、创新”条目,但如果我们的眼睛老盯着“扩展延伸运用”,迁移内容与课文没有必然联系,拓展又花时过多、度量失控,无形中就削弱了对课文的感知和品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尚未做到,教材尚未吃透,就瞄准其中一点,演绎、引申、拓展,这叫“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致于学生要忘记了我们是在学习《种树郭橐驼传》。尊重文本,用课文教学应该是一个原则。作者着力的地方、命意所在、精彩之处,请多加把握为好。
  说了很多,到底语文课该怎么上?抛开那些纷繁复杂的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教法,李镇西老师说“有趣”“有效”就是好课,有趣,是手段;有效,是目的。示范性和观赏性是公开演剧的特点,学科性和真实性是课堂教学的要求,两者之间是有矛盾的,15位参赛老师要在这一对“先天性”的矛盾当中取得调和,难度可想而知,你们以自己的辛劳和智慧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样本,贡献是相当突出的,虽然,一次评奖总有一、二、三等奖之分,但从研究的价值来看引人思考、引发争议的课不一定比那种给人示范,让人模仿,获奖的课来得少些,就这一点来说,我们是要给前一种课致以敬意和谢意的。
  我的评点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参考文献:
  [1]《褚树荣评课实录》
  [2]《听王荣生教授评课》